1927年,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后,發布了蔣介石親筆提寫的《首都計劃》。這是一份城市規劃文件,其中之一就是上層人士住宅區。
于是,風格各異的別墅陸續建造起來,云集在此的都是國民黨高級名流、達官顯貴和外國公使。
這里共矗立著225幢保存較為完好的民國建筑。分別以頤和路為中軸,被“珞珈”、“靈隱”、“普陀”等道路分割成12個片區,頤和公館所在地即為第十二片區。
第十二片區面積約為整個公館區的十分之一,位于寧海路與江蘇路相交的三角地帶,也是公館區最東面的地塊。雖然南京政府對破損狀況相對嚴重的第十二片區啟動過整治工程,但整體風貌、空間尺度等,基本保持了民國時期的格局。
第十二片區占地約2萬平方米,現有26棟花園洋房,薛岳、陳布雷、熊斌等民國名人的舊居都在這里。
那天,我一走進這個院落,就被它美麗的景色所吸引:青石板路寬闊整潔,茂密的法國梧桐和雪松隨處可見,綠茵茵的矮樹球遍布院中,各種形狀、各種顏色、錯落有致的花卉和矮樹球相互映襯。
我更喜歡這里的民國建筑:一棟棟二三層小樓,大小、形狀、顏色各不相同。曾經居住在這里的每一位名人,都有不同的故事。這些名人故事,展露著民國時期的歷史底蘊。
網圖
十二片區對面的教堂
感言
頭天上午乘滴滴快車時,司機師傅得知我喜歡古建筑,喜歡民國時期的建筑,特意向我介紹了這個第十二片區。他告訴我,“阿姨,如果您有時間,最好是傍晚去,拍那里的落日景觀,非常漂亮。”
因為趕時間,翌日早飯后,我乘滴滴快車來到這里,雖然沒有拍到落日的民國小院,卻也欣賞到了這里雅致的民國建筑。雖有遺憾,但終還是滿足的。
我由衷地感謝那位熱心的滴滴快車司機,那位年輕、英俊、帥氣,又熱情洋溢的南京小伙。
落日余暉(網圖)
落日余暉(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