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與西安、洛陽、北京一起,并稱為中國四大古都。三面環山,一面靠江的這座古城,歷代帝王都喜歡在此建都,并稱其為“帝王之宅”。這趟旅程,我們來到美麗的古都,偶遇古老城墻,了解古城含辛茹苦的世事,登上紫金山,領略鐘靈毓秀的美景,徜徉煙雨的秦淮河,邂逅老城區的民國建筑。在玄武風云間,探尋這座六朝古都的悠悠過往。
南京風采
不倒的明城墻
無論你從哪里來,進入南京城必定要穿過古老的城門,嘿嘿,那我的解說就從明城墻開始吧。
望著這滄桑的明城墻,就像瀏覽一本史冊。南京的明城墻始建于1366年,共動用數十萬民工,歷時28年建成,繞城一周約三十五公里。在此后的六百多年,南京明城墻飽經風雨,如今,它的軍事防御價值已經不再重要,但歷史卻賦予了它珍貴的文化和文物價值。明城墻竣工僅僅20幾年后,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遷都北京。之后,兒子效仿老爺搞得更大了,也在北京建起了萬里長城,哈哈。
很早以前,古城墻的西北角的八字山與清涼山之間,四望山上就有一座石頭古城,那里現在還存有它的文物遺跡。歷史上的南京最初屬于吳國,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后,便在靠近楚國的地方,建立一個叫“越城”的城堡。公元前333年,楚威王興致勃勃地來到南京,希望借長江天塹為屏障來圖謀天下,于是利用峭立江邊的“石頭”來建城,他按照風水師的主意,在獅子山的背面埋了些黃金,稱其為金陵邑。金陵是這座城最初的名字,也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稱呼。正是由于“金陵邑”險要的地理位置,隨著此地影響力的越來越大,“金陵”也就越叫越響,因此,“金陵”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南京明城墻,由宮城、皇城、京城、外擴城,四重城垣構成,是一個完整的防御體系,也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在明代城墻原有的13座城門中,中華門是保存最完好、結構最復雜的一座古堡壘甕城,是京城的正南門。中華門原來叫聚寶門,它的甕城設置在城門里邊,為明朝首創。據說,建成所用的城磚,由工部、軍隊衛所及37府參與燒制,上至主管,下至普通工匠,均需在磚上留名,呵呵,這可能是那時的質量控制和問責系統。
明城墻中華門外不遠處秦淮河畔的大報恩寺,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悠久的佛教寺廟。寺內有一座玻璃材質的寶塔模型,塔內外置長明燈一百四十六盞,它的原型是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當時的琉璃塔通體琉璃美輪美奐,位列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跡,被西方人視為代表中國的標志性建筑,可惜毀于太平天國時期的戰火。大報恩寺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東吳時期的建初寺在此后的千百年間,寶剎曾多次毀損,1412年朱棣下令在毀于火災的廢墟上重建新寺,寺院的施工極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宮的標準來營建,金碧輝煌,晝夜通明。朱棣把它命名為大報恩寺,以報答朱元璋和馬皇后的養育之恩。
城墻之外的紫金山
南京是一本最好的歷史教科書,閱讀這個城市,就是在回憶中國的歷史。紫金山又名鐘山,它有“鐘山龍蟠,石城虎踞”之稱,是南京名勝古跡薈萃之地,中山陵、陵園路、明孝陵、梅花山、美齡宮、音樂臺、靈谷寺、天文臺等等,分布在此山中的各類名勝古跡多達200多處,其中84個景點可供游覽,絕對是超值的旅游名山。
中山陵位于紫金山南麓,是孫中山先生的陵寢及紀念建筑群。孫中山生于廣東,逝于北京,何以葬在南京?因為他對紫金山有著特殊的感情。1925年,中山陵的設計,面向海內外公開征集方案。近四個月時間,共收到應征圖案40余份,最終,選定了呂彥直設計的,整體造型像美國費城的“自由鐘”方案入選,這個平面呈鐘形,寓有“喚醒民眾”之意,如果從高空看中山陵,整個中山陵像一座平臥的警鐘。很多人點贊說:“警鐘之形,意味深遠”,不過呂彥直很耿直,說碰巧像罷了,當初沒想那么多,呵呵。
沿著梧桐掩映的陵園路,向西南行走,便可到達明孝陵。踏上陵園路,兩側種植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樹法國梧桐,成了鐘山風景區的一道靚麗的“綠蔭長廊”。兩人才能環抱的參天大樹帶來懾人的威嚴之風,讓最聒噪的人噤聲。這里是路,也是風景,更是活的歷史博物館。一路走來,塵封的往事慢慢浮現。南京人喜愛這里夏天“綠蔭長廊”的模樣。這些種植于1929年春天的法國梧桐,至今已有80歲高齡。不知是否真會有鳳凰棲息枝頭,但是四五米高的大樹灑下的濃密樹蔭,卻真是夏季最好的蔽日之所。所以有人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都比不上南京的綠蔭長廊。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梅花被賦予高潔、堅韌、不屈不撓的品格。南京人喜愛梅花,是從六朝就開始了,相沿不衰,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因而,梅花成了南京的市花。在明孝陵景區內,春天梅花盛開時,遍山梅花爭芬斗艷,游人如織。梅花山因梅花聞名,山上植梅數千株,品種繁多,目前在世界上已發現的380多種梅花中,梅花山就有360多種。
紫金山的山腳下,小紅山上有一條綠寶石項鏈,其中的“寶石”就是美齡宮。這條“項鏈”由兩邊通往美齡宮主樓的陵園路上的梧桐樹悄然天成。據說,當年的設計方案中,并沒有項鏈的設計,這只是一個迷人的巧合。美齡宮設計者趙志游是浙江寧波人,為蔣介石的遠親,他留下的一張美齡宮圖紙顯示,整個建筑最初設計形似水滴。宮殿般的建筑原是國民政府主席的官邸,后來改為高級官員晉謁中山陵的休息處??箲饎倮?,房子被翻修成別墅,蔣氏夫婦常在此居住,這里便得了“美齡宮”的名字。秋天的美齡宮,訴說著蔣介石和宋美齡的愛情。
中山陵東北的音樂臺,是中山陵的配套工程,原本用于紀念孫中山先生儀式的大型音樂演奏及集會演講,如今它又多了一個新功能,成為音樂愛好者消夏聚會好去處。音樂臺建筑風格為中西合璧,在利用自然環境,以及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上,充分吸收古希臘建筑特點,而在照壁、樂壇等建筑物的細部處理上,則采用中國江南古典園林的表現形式。
相對于梅花山,中山陵的另一側1.5千米處是靈谷景區,由寺廟建筑、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公墓和靈谷公園組成的風景名勝。靈谷寺始建于514年,是南朝梁武帝為紀念著名僧人寶志禪師而興建的“開善精舍”,初名開善寺。明朝時朱元璋親自賜名“靈谷禪寺”,并封其為“天下第一禪林”,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與大報恩寺、天界寺并列為大剎。嘿嘿,只有品過靈谷寺的桂花茶香,才能說沒有錯過秋天最浪漫的金陵故夢。
南京除了紫金山、梅花山外,還有牛首山、棲霞山、幕府山、湯山、青龍山、黃龍山、方山、祖堂山、云臺山、老山、靈巖山、茅山等,另有富貴山、九華山、北極閣山、清涼山、獅子山、雞籠山等聚散于市內,形成了山多水多丘陵多的地貌特征,它們宛如一幅絕美畫卷,美到耀眼。南京有著“春牛首,秋棲霞”的說法,春秋兩季一定要約上小伙伴去感受南京山的熱情哈。
紫金山自古以來就是一塊風水寶地,對于南京人而言,紫金山就是自己后院的一座山,沒事就去上山逛一逛,紫金山承展了南京人的日常和記憶。如果說,南京人對墻的情結是屬于明城墻;對于河的情結是秦淮河;那么,南京人心里的那座山的情結就是紫金山了。
城墻以內的古秦淮河
南京一個六朝古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具有濃厚的文化歷史。它讓人想起的總是“風花雪月”的秦淮名妓,飄逸風流的竹林七賢......因而,說到南京,不能不說秦淮河,說到秦淮河,不能不說夫子廟。
南京夫子廟是供奉祭祀孔子的地方,是中國四大文廟之一,明清時期這里是南京的文教中心,也是秦淮河風光的核心地帶。夫子廟附近的河房和畫舫就像鄭板橋描述的“綺窗絲幛,十里珠簾,燈船之盛,天下無比”的盛景,許多名勝古跡、歷史掌故、風流韻事,都發生在它的身旁,被歷史文人騷客吟頌傳唱。河房和畫舫是夫子廟最有活力的象征,是追隨著奏淮河緩緩流淌的一道風景線。夫子廟的最大特點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它的文化是科舉,經濟便是吃喝玩樂;夫子廟的故事就是《儒林外史》,就是《桃花扇》。
南京最容易被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六朝繁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人尋常百姓家,成了歌詠這個城市的基調。秦淮河是南京歷史的見證,傳說中六朝繁華的活標本。有才子,自然就有佳人,才子和佳人相遇,沒有故事,也會生出一些故事。桃花扇底看前朝,于是有了李香君的香巢,有了柳如是和馬湘蘭的活動場所。可以說,才子和佳人成就了秦淮河的繁華。呵呵,秦淮河邊讀書人越多,商家生意就越好做。不舍離去的落第秀才越多,商家就越高興。青磚小瓦馬頭墻,廟堂掛落花格窗。一家挨一家的店鋪老板非常開心,比屋而居的妓院老鴇非常高興。因此,夫子廟一帶酒家青樓林立,這都是落第秀才的最好去處。
夫子廟燈會是南京延續了千年的傳統民俗,早在三國時期,南京城就出現了在重要節慶,張燈結彩的現象,當時的彩燈多是由織錦制成,成本較高,能夠扎得起彩燈的,還僅限于宮廷和少數富貴人家,到了兩百年后的南朝,造紙技術發展迅速,成本低廉的紙張取代了絲織品被大量應用,燈彩藝術才得以迅速發展,走向民間。
南京不僅山美,水更很美,除了秦淮河,還有皇家湖泊玄武湖。
玄武湖原來只是一片沼澤濕地,三國時期引水而入,才成了后來的玄武湖?!靶洹笔侵袊裨捁适轮械乃纳裰?,它的具體形象是龜與蛇的復合體,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共同代表著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其中玄武湖實際上就是北湖的意思。1391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玄武湖的府庫里存放“黃冊”,這里成了明朝管理戶籍與賦役資料的“國家級檔案庫”,被列為皇家禁地。
長江之上的南京首座大橋建成于1968年,它是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建造的跨江大橋,它的建成曾被廣泛持久地宣傳,是那個時期最耀眼的建筑成就,也是中國橋梁建設的重要里程碑。如今,南京已有五座大橋,它們不僅是新中國技術成就與現代化的象征,更承載了中國幾代人的特殊情感與記憶。
民國遺韻的天然的歷史博物館
曇花一現的民國曾經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西方文化、科技、思想的引進,中國舊的封建秩序的瓦解………因此,遺落在南京各個地方的民國建筑成了這段歷史的重要載體,它們是近代南京在中國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見證人。
南京民國建筑是指1912年-1949年的民國時期,包括官方和民間私人在南京興建的各類建筑的總稱。南京作為中華民國的首都,是“中外觀瞻所系”,它的建筑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在《首都計劃》的指導下設計建造的,南京民國建筑不僅數量眾多,而且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類型齊全,反映了中國近代建筑的歷史變遷。它們是穿越時空的城市精髓,是被遺忘的風景。
據有關部門統計,南京現存民國建筑有900處1500余座,堪稱一枝獨秀的“民國建筑大本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國建筑有200多處,這些建筑流派紛呈,造型獨特,風格各異。紫金山的中山陵、美齡宮、音樂臺就是民國建筑的典型杰作。直到今天,民國建筑依然是南京城市建筑中的一大景觀,那些有著濃厚民國遺韻的街區,哪條巷子都有故事,哪幢老房子都有說法,都令人駐足流連。所以說,南京就像一座天然的歷史博物館,無論你走到哪里,都可能和過去的事件和傳說迎面碰撞。
位于長江路292號的南京總統府,是中國近代建筑遺存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總統府門樓是擁有百年歷史的民國標志性建筑,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其特殊的地位,只要看過解放南京的老影片,走到這里,當年解放軍戰士爬上門樓頂,摘下國民黨旗子的鏡頭就會出現在腦海里,這里成了中外游客到南京必去的打卡點之一。大門南立面是八根愛奧尼亞立柱,并鐫有巴洛克線條;南側是三樘拱形連頂縷空鐵門,每拱兩扇,向內開啟,涂黑漆,中鍍飛金,鉸鏈、插銷、鐵鎖、暗扣等五金大件從法國進口。北側是方形,寓意“外圓內方”,又含“天圓地方”之意。
在南京,當你穿過大街小巷時或在某個角落,仍然會看到許多民國遺跡。在完全不經意間,有人會告訴你:這個位于南京長江北岸地方,是建于1914年的浦口火車站,當年津浦鐵路的終起點就在此地,歷來為南北交通要沖和兵家必爭之地。它不僅具有獨特的民國建筑,還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情節,孫中山靈柩運達南京、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朱自清《背影》中的鏡頭皆發生于此。90年代開始這里便永久性停止了客運,但近年來逐漸成為民國背景影視劇的重要外景基地,當年紅極一時的《情深深雨濛濛》也曾在此取景。
還有人會告訴你:那個位于高校內的民國建筑群是原來的金陵大學建筑,現在是南京大學;原來民國金陵女子大學是現在南京師范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主樓前的石獅子、南京林業大學櫻花深處永不褪色的老圖書館、南京工業大學“鎮火”的天寶閣……都是民國時期的建筑。這一座座目睹過烽煙戰火、故園重建的古老建筑,以一種高傲威嚴的姿勢挺立、守望在這里。或許你曾經的母校沒有這樣的背景,如今,在南京的校園逛一逛,應該可以彌補某種缺憾。
有人說“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這里是南京最集中的民國公館區和民國黨政軍要員、富豪、外國人的花園別墅區,這片區域至今完好保存的老房子仍有200多棟,是舊時南京品位的象征。這些洋房千姿百態,宛如萬國建筑博物館。據統計,公館區有蔣緯國、馬歇爾、陳誠、顧祝同、湯恩伯、閻錫山、馬鴻逵、汪精衛、杭立武、鄒魯、薛岳、胡璉、周至柔、鈕永建等名人公館18處。這里還有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葡萄牙、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等使領館8處。這些名人故居和使領館,其院落和建筑各有特色,它們各自有著自己的故事,刻錄下了歷史的變遷。
黃墻黛瓦的院墻一路伸展而去,一幢幢的老派洋樓掩映其間,沒有修繕的痕跡,依舊是原始的狀態。徜徉在這些中西合璧的百年老建筑之間,仿佛又回到那個新舊交替、綺夢幽幽的歲月。枝繁葉茂的老槐樹為街道搭起一條綠色長廊,綠苔斑駁的磚墻無聲述說著風雨的洗禮,尚未沾染上些許商業氣的頤和路最適合懷舊不過了。
從浩浩長江的中山碼頭,到巍巍紫金山南麓,南京城內當年奉安大典所經過的道路,構成一條長約13公里的“中山大道”,因為道路沿線民國元素密布,有人形象地稱中山大道為“民國子午線”。而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南路至中山東路則是國民政府的行政機構集中區,見證了近代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南京民國建筑在造型、色彩和材料運用等方面,吸納了西方建筑的藝術精華。宏偉高大的建筑無不透顯出昔日的榮光。
現在中山路上當年響當當的名稱:前國民政府立法院、監察院、“中央”飯店、前國民政府交通部、前國民政府外交部、前國民政府中央監察委員會、前國民政府海軍司令部等民國建筑,如今依然矗立在這里。
民國已成往事,物是人非,留下的只是成片的民國建筑,路過的人又有多少人知道這里曾經住過的人,曾經發生的事呢??赡苤挥羞@一棟棟空蕩蕩的房子記得它曾經的主人,向人們訴說著那段歷史,這也讓我感受到建筑不僅僅是凝固的音樂,更是凝固的歷史。
“秦淮河時代”邁向“揚子江時代”
超過一千萬人口的南京,在地理位置上占有優勢,加上本身發展成為都市圈的潛力高,因此,南京在人口、交通、地形方面都是占有優勢的。南京是國內重要的交通中心,同時也是海運很河運重要的交換中心,是空、鐵、海的交匯處。而長江的輻射能力也是南京的重要優勢。
南京地處中國東部、長江下游、瀕江近海,是中國東部戰區司令部駐地,長江國際航運物流中心,長三角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國家重要門戶城市,也是東部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戰略交匯的重要節點城市。
科教文衛方面,南京是國家東部的中心城市,這里的高校無論是在質量還是在數量上都還不錯。而且南京經濟在最近這幾年中發展也在向著好的方向大踏步前進,工資方面也縮小了跟滬深這種城市的差距。
南京未來規劃顯示,將建設“一主一新”兩個中心城區。中心城區是“一主一新”,即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形成“一江兩岸”聯動發展的新格局;南京將真正從倚重江南的“秦淮河時代”邁向擁江發展的“揚子江時代”。
總的來說南京的優勢還是比較大的,這些主要集中在今后的發展上,相信南京也一定會在未來十年中超越更多的城市。
南京,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