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是明代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關于修身養(yǎng)性、為人處世的語錄集,與《小窗幽記》和《圍爐夜話》并稱為修身養(yǎng)性的三大奇書。
它從問世以來一直備受推崇,對于讀者感悟中國文化和修養(yǎng)心性很有幫助。
《菜根譚》一書,文字簡潔,雅俗共賞。它似語錄,卻有語錄沒有的趣味;似隨筆,卻有隨筆難以企及的條理;似訓誡,卻有訓誡所缺乏的親切。
《菜根譚》以通俗有趣的語言,以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教會人們?yōu)槿颂幨馈^發(fā)向上。
我們先來看看下面幾幅漫畫。
如上幾幅漫畫其實描繪的是《道德經》中所說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只是《菜根譚》用這句:“淡中知真味,常里識英奇”,與《道德經》中講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同一個意思。
那這些漫畫是誰畫的呢?
這些很有趣味哲理的關于《菜根譚》的漫畫出自臺灣的漫畫家蔡志忠老師之手。
蔡志忠老師,1948年生于臺灣彰化,著名漫畫家。
他從15歲開始,就成為了職業(yè)漫畫家。
1971年底,他進入光啟社任美術設計,并自學卡通繪制技術,1976年成立龍卡通公司。
他在4歲半時就決定畫畫。
小時候,他總被人問:“你長大了,會做什么呢?”
小蔡志忠就躲在爸爸的書桌下思考。他說思考不能被打擾,所以必須躲起來,免得被叫去打醬油,會影響自己想事情。
他想了一年以后,決定以畫畫為生。
“小時候,我爸爸買了一塊小黑板,我就常在上面涂涂畫畫,爸爸教我寫字,我覺得我的姓氏很難寫。”蔡志忠老師回憶著。
在這塊小黑板上,在父親的書桌下,蔡志忠找到了人生未來的道路。
在他讀初二時,他就把自己的作品寄給臺北的一家出版社。
初二暑假時,他收到了聘任通知書。
于是,他帶著200臺幣和一個大皮箱,一個人來到了臺北。
當他出現在出版社的老板面前時,大吃一驚。他們沒有想到,蔡志忠還只是個孩子。
在出版社工作的5年里,蔡志忠自修了大學美術系里的所有課程,從顧愷之到拉斐爾、從西方美術史到維納斯的誕生。
當義務兵退伍后,蔡志忠決定到以外制電視節(jié)目而聞名的光啟社求職。
這家單位要求“大學相關科系畢業(yè)”。蔡志忠不管不顧就沖了過去。
雖然他沒文憑,卻憑實力擊敗了另外29名應征的大學畢業(yè)生,進入了光啟社。
漫畫最重要的是故事,故事才是王道。
蔡志忠從小就看所有他能接觸到的書。
到小學六年級時,他已閱讀了《北歐童話故事》和《俄羅斯童話故事》等故事書。
他不僅看故事,還喜歡講故事。
小時候的蔡志忠喜歡把看過的故事講給他媽媽聽。
媽媽去喂豬,他在旁邊講;媽媽去洗衣服,他還在旁邊講。
那個時候,他還會因為媽媽沒有認真聽他講故事而生媽媽的氣。
初中時的蔡志忠,學習成績很好,他也考上了縣里的重點高中。
與此同時,蔡志忠第一次把自己畫的四張稿子寄給出版社,出版社說愿意請他來當職業(yè)漫畫家。
于是,他第二天早上就離開家鄉(xiāng),來到臺北。
總有人問他是如何做出這種痛苦的選擇:要放棄前途似錦的學業(yè),成為職業(yè)漫畫家。
蔡志忠說:這個選擇對他來說并不痛苦。
他形容這種感覺像愛一個女生。有一天,她說要嫁給他,難道這時候要說:“等一下,讓我先念完初中、再念完高中和大學,再跟你結婚好不好?”
要問蔡志忠為什么愛畫畫,他會反問你:花為什么會開,鳥為什么會叫,時鐘為什么會走?因為時鐘就是要走,鳥就是要叫,花就是要開,蔡志忠就是愛畫畫。
小伙伴們,故事講到這,你是不是感嘆蔡老師為什么能通過漫畫把一個個故事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呢?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菜根譚》和蔡志忠老師的漫畫。下面,請欣賞蔡老師用漫畫的手法怎么詮釋《菜根譚》里的智慧。
欣賞完蔡老師的漫畫,你對《菜根譚》是不是有更深的領悟了呢?
為什么蔡老師可以把《菜根譚》的智慧詮釋得如此淋漓盡致呢?
毫無疑問,天賦是一方面。
蔡老師四歲時就立志畫畫,一直在繪畫領域里深耕,技藝精通。
其次,他對“道”的深刻領悟,用詼諧幽默的漫畫呈現《菜根譚》的智慧。
第三,蔡老師是個講故事的高手。
他的每一幅漫畫都以圖片故事的形式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這個功夫不是一蹴而就的。
蔡老師以漫畫的形式向讀者呈現《菜根譚》的智慧。
我看到的是蔡老師的成功=機遇+天賦+勤奮。
他從小就有繪畫的天賦,并且一直在堅持。
當機遇來臨時,他跟隨自己的內心,義無反顧地為追隨自己的夢想。
他用心繪畫,用心悟道,用心把《菜根譚》的智慧以漫畫故事的手法表現出來。
他的故事和他的漫畫告訴了我們:用心去體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走自己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