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個產品能否成功,除了依靠團隊的力量外,產品負責人的“品性”直接決定產品的質量和口碑,而品性的高低主要看3個核心關鍵詞:靠譜、細心、利他。
一、靠譜
首先,做任何事情要形成閉環思維,“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是比較好的詮釋。
舉例:與上級或同事溝通完,將關鍵內容進行復述、提煉、記錄,并同對方確認,是建立良好信任基礎的開始。而產品經理日常多角色溝通本是常態,更需要在關鍵產品目標、里程碑、指標等溝通上做閉環。
其次,保持主動,被動而為之很難將思考前置,久而久之將會失去產品的思考力和判斷力。
舉例:對于領導安排的任務有疑問或建議,都應該第一時間主動溝通確認,避免因為理解出入導致執行偏差。很多產品日常都不可避免接到老板的“臨時、模糊、夸張”的需求,產品更需要在其中權衡利弊,追溯根本,適時提出建議,而不應操之過急,唯老板馬首是瞻。
最后,拒絕理由,勇于擔當,積極思考解決方案。產品迭代允許一定容錯,完全不出差錯的產品幾乎不存在。面對問題的態度和處理方式一定程度能代表產品的格局,被提拔的永遠是那些不懼挑戰、持續解決問題的人。
做產品離不開團隊的力量,而靠譜是建立團隊信任的基石,幫助產品經理快速融入團隊。接下來是考驗產品的專業能力,對于產品的規劃、設計、品質的把控過程中,細心顯得尤為關鍵。
二、細心
細節決定成敗,每一處細節都需要細心對待,一定程度的“細節控”、“產品潔癖”是有必要,代表對產品品質和體驗更高的要求。整個產品周期中,細心的表現無處不在,本文主要圍繞兩個日常容易忽視的重要環節進行展開。
- 驗收
明確驗收角色,絕對不只是測試的工作,產品需要深度參與并關注全局,并安排和收集測試、設計、運營等角色的驗收反饋,分析篩選后安排修復(有些公司是由測試負責);
統一驗收標準,不同類型的業務、團隊、階段對驗收內容有所不同,提前制定驗收標準、測試用例等非常有必要,尤其是針對重點項目,能較好確保產品交付符合預期,反之亦然;
驗收顆粒度,除跑通主流程外,產品需要對其他各環節的質量負責。拿頁面舉例,所有的圖片、文案、符號、跳轉地址等都是驗收內容,像素級別的圖片差異也在其中;某些時候頁面的多端兼容性、加載速度、分享后的展示內容、SEO優化等也是驗收范圍。
- 上線
產品上線作為項目的重要里程碑,雖然距離目標已很近,但更需要保持沉著應對。往往因為忽視上線的前、中、后的相關細節,導致線上問題產生,引發客訴。如何有效規避問題發生呢?推薦實用三招:
檢查清單,基于關鍵事項、人員、節點、風險、協作項等維度在項目啟動前制定,項目推進過程中保持跟進,確保檢查完整,避免出現遺漏(公眾號輸入:checklist,獲取干貨)
預案機制,因為版本的復雜程度或其他不可抗拒風險(如云服務故障、電腦死機等)可能導致發版失敗,所以發版過上線中需要密切關注發版進度和風險,提前考慮回滾、公告、客服等預案措施,做到心中有數,萬無一失;
上線后同步,更大范圍的周知很有必要,輸出形式不限(建議郵件為主)。根據上線內容的不同,對于郵件的收件人、標題、內容模板上的處理也有所差異。拿產品上線與活動上線的內容舉例,前者需詳細描述產品新特性背景、價值、功能介紹、截圖、注意事項(如可能存在的操作變更等);后者包括活動主題、目標人群、玩法、周期、推廣資源、頁面展示、規則說明等。
產品的專業能力都是在項目中不斷的歷練與提升,而面對中大型項目(跨多個團隊、業務線、事業部等),Ownership更為重要,Owner的核心素質之一就是“利他”。
三、利他
主要是產品經理同理心的表現,主要有3點:
1)不自我設限
力所能及去幫助他人,不論是幫助其能力提升還是助力業務增長(當然不是鼓勵成為職場老好人,也要學會拒絕,不可能什么都大包大攬)。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自身能力和影響力也能被較快帶動提升。
2)多換位思考
轉變視角,設身處地去分析和理解對方,不僅有利于溝通交流,同時可能挖掘出更多價值需求。
3)為互利共贏
不論項目成功與否,都應該對協作方表達感謝,在允許范圍為其爭取合理利益;而在互利之上,常懷感恩之心,以心換心,更能贏得長久的信賴。
結語:
最后用一句話總結:成為靠譜的人,用心打磨產品,利他思維相互成就。
【作者介紹】
前鵝廠高級產品經理,現任上市公司產品總監,10年+網站/會員/平臺/B端產品及運營經驗。
公眾號:疤哥產品說(以產品對話,聊工作人生,交江湖好友)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