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大道至簡,簡約思維,是指在產品規劃和品牌定位上,專簡單;在產品設計上,簡潔;產品應用上,簡便。但在開發過程中,則是由繁入簡、由面至點的聚焦過程,也就是專注。或者說,專注是方法,簡約是結果。這種思維的起因是移動互聯時代,時間與信息的碎片化,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長,導致消費者出現選擇障礙,因此必須在聚焦和簡化兩個層面替消費者完成選擇過程,直擊結果(買單)。
實際上,這也并非什么全新理念。14世紀哲學家、圣方濟各會修士奧卡姆的威廉就已提出一個奧卡姆剃刀原理(Ockham’s Razor),大意是當你有兩個處于競爭地位的理論能得出同樣的結論,那么簡單的那個更好,以告誡人們切勿浪費較多東西去做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如果再追溯更早,古希臘時代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過“自然界選擇最短的道路”。而老毛的說法相對來說會更簡單明了:抓主要矛盾,解決主要問題。
那么,為什么要把簡約和專注捆起來說?就是因為在實操層面,許多互聯網創業的團隊往往傾心于簡約而忽視專注,或者說僅僅把專注理解為單品類這樣的點,而不是從定位到開發的整個線性過程。互聯網的碎片化、非線性、快時效,決定了互聯網創業者天生缺乏持續專注,或者說保持線性的耐心和定力的基因。
網傳過一個段子“一次華為和360就特供機事宜的對話”可見一斑。華為:“你們不按流程辦事?” 360:“什么流程?” 華為:“就是規章一步一步走啊。” 360:“我說,從來沒有啊。” 華為:“不按流程辦事會死人的。”華為急了:“如果半成品時出現問題,這就意味這批硬件產品全部成為垃圾。”360:“加個班,打個補丁升級一下就ok了啦。”
如果說360、小米還算是互聯網企業的正規軍,那么什么煎餅果子肉夾饃的草臺班子就更是有專長沒專注,簡單而不簡約。那么,說了這么多,怎么破?
說起來也很簡單,以往談互聯網思維的簡約、專注,一般是歸于產品和營銷策略面,回頭反思,這兩點實際上不是“術”而是“道”。“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我們由表及里,必然經過簡-繁-簡的辯證過程。由初心而經海汰,最終尋獲終極目標,而專注的過程,正是海選、淘汰、指向終極的過程,所謂“綱一提則群目舉,源一澄則眾流清”。無專注則容易失去初心,迷失或是偷懶,甚至見利忘義。《漢書·東方朔傳》:“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筳撞鐘,豈能通其條貫”,這就是世界觀偏差而至方法論偏移。
互聯網思維不是目的,初心才是,想想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