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故鄉的年
文字丨司馬喆
我的故鄉武陟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的黃河岸畔,西周設武德,隋設陟州,如今歸焦作市武陟縣管轄。鄉里人過年,是從臘八算開始的,到了1臨月二十三,就算是小年了,這一天的風俗是“吃糖瓜、祭灶王(神)”。
傳說灶王爺是玉帝派到民間的司灶之神,掌管人間煙火,每年一次向玉帝匯報人世的善惡美丑。俗話說得好,“縣官不如現管”,雖然他級別低,但是作用大,各家各戶的灶王爺便被貼到灶爐邊的墻上,成了一家之主。
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買來糯米、白糖和芝麻做成的芝麻糖,供奉灶神,然后再焚燒些紙錢,點燃上三根神香,為的是讓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燒紙的時候,會將灶臺旁邊已經熏黑的灶王爺畫像一并燒掉,再貼上一張新的。這一天稱之為“小年”,過了二十三,就要開始大規模地準備年貨了。
先是殺兩仨只養了一年的大公雞,做成祭祀用的盤雞,然后到集市上割一大片豬后腿,弄兩條鯉魚,再請上一些黃鏢紙、金銀元寶、香燭、臘臺。忙完了這些大件,就要在家里蒸饅頭,饅頭要蒸好幾鍋,至少幾十個或一二百個,并且一定要蒸一鍋層層高或扁圓大大盤狀的棗花饅頭(大花糕),年三十晚上祭祀用。蒸完了饅頭還要出油貨(炸吃食),炸蕉花、炸麻糖、炸豆腐、炸肉丸子、炸蜜什、炸花生米、炸紅薯角兒,種類很多,出油貨有兩個好處,一是存放時間長,二是招待客人方便,拾上一盤就是一道菜。忙完了廚房里這些活,還要打掃衛生(這在臘月廿四這天最隆重),把家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包括房頂)都要清掃一遍。再到商店里買上幾張紅紙,請村里識文斷字的先生給寫上幾副春聯。然后到集會或城里每人再買身新衣服,購一些走動親戚時所用的禮品,干干凈凈平平安安團團圓圓地就等過大年了。
從臘月二十四到年三十,這幾天可以說是中國老百姓最忙碌最舍得花錢的時候。為了備齊所需的所用年貨,為了春節過得體面一些,總是忙個不停,吃、喝、穿、用,樣樣不能少。隨便到一個集市上看看,皆都是人生鼎沸,摩肩接踵,熱鬧喜慶,你來我往,買賣得利,好一番過大年的盛世美景。
小孩子最關心的是買火鞭炮,老家叫爆仗,家長給買得越多,就越高興。最早的時候是一種紅色或綠色的小鞭炮,一百頭一掛,我們叫“小土結子”,這種鞭炮個兒小,聲音清脆,我們經常用燃著的香來點鞭炮的引信兒。后來出現了用泥做的摔爆仗(小摔炮),兩頭是泥,中間夾著火藥,用力往墻上或地上一摔就響,這種鞭炮的好處是安全,只有離開自己的手并且遇到障礙物才會爆炸,不像小土結子那樣,如果引信太短,點著之后燃燒太快,容易炸傷自己。再后來又出現了更高級的劃爆仗,像火柴一樣一劃就著,扔掉之后就爆炸。還有些大膽的孩子,纏著父母給買鉆天猴(二踢腳)和禮花彈,那是更高級的煙火產品。過年放鞭炮是最快樂的事,如果自己買的鞭炮放完了,還會去別人家放過的鞭炮碎屑里去尋找沒有響的鞭炮。當然,放鞭炮也伴隨著很大的危險性,一不小心炸到手或臉是常有的事。
臘月二十八這天也最熱鬧,人們早早起來灑掃庭院,吃了早飯,主婦們用鐵鍋打好了漿糊,男人們便要開始貼春聯了。喜慶的春聯一貼上,年味就濃了起來。那對聯上有寫“風調雨順”的,有寫“恭喜發財”的,有寫“保佑平安”的,有寫“福、祿、壽、禧”的。除了在門框上貼春聯,還要在豬圈門上貼“六畜興旺”,在大門口貼“出門見喜”和“迎門見喜”,在院子里墻上貼“滿院春光”,在床頭上貼“身體健康”,在麥缸上貼“人壽年豐”,在水缸和小井兒上貼“川流不息”或“青水長流”,有車的人家還要在車頭上貼“出入平安”、“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這些紅紙黑字里,都寄托著農民樸實的美好心愿。
年三十中午十點多,各個姓氏家族們就要開始“請家堂”了,這是過年期間最重大的祭祀活動,以家族為單位,由最有威望的老輩人帶著全族的男性,朝著埋葬先人的墓地方向燃香禱告,祈請家族中逝去的先輩們回家“赴宴”,此時家中的堂屋內早已擺好坐北朝南的高腳八仙桌,用毛筆在火紙上寫上五代以內各位先人的名諱,做成牌位,桌上供奉著雙雞雙魚和蔬菜果品,還有一方生肉和棗花饅頭。自此刻起,桌旁必有一人時時端茶沏水,續燃香火,直到初一下午“送家堂”,將牌位請走,每個牌位對應放上許多紙錢,再拎上一桶放有麥麩的水,傳說是給先人們飲馬用,最后放許多鞭炮和禮花彈,隆重體面地把先人們高高興興地送走。
大年三十晚上,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天南地北的游子們都趕在晚飯前回到魂牽夢縈的故鄉,吃著團圓的年夜飯,敘著醇香似酒的溫暖親情,孩子向老人匯報工作,老人跟孩子問長問短,兄弟們談著知心話,妯娌們聊著家常事,觥籌交錯之間,盡享天倫之樂。
吃完了三十的晚飯,婦女們則在家包餃子,各家各戶的男人們又要開始另一項狂歡了,那便是“烤旺火”,也就是堆起很高的玉米秸、芝麻桿、麻桿兒和棉花棵,用火點燃。這是一個古老的習俗,可能是為了用火光趕走“年”這種怪物,也可能寓意光耀門庭。
考旺火的最佳地點就在村中間大十字口或大隊部前面的那片空地上,村里的老少爺們都從家里抱來幾捆曬干的玉米秸等和幾掛鞭炮,等到大家聚齊了,將它們排在一起,堆成高山模樣,由村里輩份高的長者用火柴點燃,頓時熊熊大火照亮了整個村子,映紅了半邊天,這時候,孩子們都迫不及待地往火堆里扔鞭炮,興奮地喊著“烤旺火啦烤旺火啦……”,大人們站在一旁烤火,烤得滿臉通紅,嘴里不停念叨著“烤烤手,一年不犯愁,烤烤腚,一年不生病”。這一把火,燒出了村里人在新一年里紅紅火火的氣象。
過罷了三十過初一,大年初一要拜年。拜年也是有講究的,天還不明,不到六點多就開始了,各家族的男性一伙,婦女一隊,先到自己族人家里去拜年,在家堂桌前磕頭祈禱,然后看望長者,祝福他們身體健康,再到村里其他年齡較大的人家去,互相問候,尤其是常年在外工作的游子,這一天都能和鄉親們見面,體會著久違的鄉情。孩子們此時最高興,穿著新衣裳,裝著壓歲錢,吃著瓜子和糖果,那是一種最簡單最純粹的幸福。
從初二開始,就要走親戚了。親戚越走越親,這話有些道理,如果家離的近,平常還可見上幾面,如果家離的遠,就要借過年的時間好好聚聚了。如今生活都好了,走親戚不圖帶什么禮物,珍貴的是那份情誼,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在那聲聲祝福中,盡可體會那化不開的濃濃親情。
過年,是中國老百姓最重要的節日,但從我自身的感受來說,這幾年年味越來越淡了,沒有了小時候盼年的感覺。這種變化,原因有很多,小時候盼著過年,是盼著能吃好東西,穿新衣服,盼著一大家子聚在一起特別熱鬧,盼著看那些古老隆重的儀式。
今天的人們,吃穿都不愁,天天像過年,另外,家庭人口越來越少,一般聚在一起也就是五口之家,沒那么熱鬧了,很多地方的傳統習俗也消失了,心里的盼頭少了,年味也就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