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文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是我國文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尤其是明清小說,它們的影響不容小覷。
我們知道,明清小說有代表性的文章就是《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和《紅樓夢》。《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是明朝人;《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是清朝人;至于羅貫中和施耐庵都是明末清初人。
民國期間,有一位學者名叫張大壯,他熟讀四大名著,但是世界觀與眾不同。
具體觀點是這樣的:“《紅樓夢》告訴我們,上流社會有多渣;《水滸傳》告訴你,兄弟情義有多假;《西游記》告訴你,就算你有天大的本事,照舊可以走后門拉關系;《三國演義》告訴你,做人做事要懂得順勢而為。名著之所以是名著,那是因為他寫透了人性。”
無獨有偶,張大壯的后人這樣說:“你看茅太酒就知道人是好面子的;你看某多多就知道人是愛占便宜的;你看某團就知道人是好吃懶做的;你看彩票就知道人是可以一夜暴富的。”
“掌控資本的人都善于把握人性的弱點。舉例子說,隔夜菜不能吃,那么,為什么腌制的預制菜12個月還能吃?隔夜茶不能喝,那么為什么某紅茶365天還能喝?”
其實這不難理解,在封建社會,規矩的制定都是強者制定的,如果你的錢多規矩是可以變通的。如果你有權規矩是可以為你服務的,如果你既沒錢又沒權那么規矩就是為你量身定做的。
由此想到,車停在家里最安全,但這并不是買車的初衷;人躺在被窩里最舒服,但這并不是人生的意義。噴泉之所以漂亮,那是因為它有壓力;滴水之所以能夠穿石,那是因為它貴在堅持。瀑布之所以壯觀,那是因為它因為他沒有退路。
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這個世界上除了貧窮和衰老是毫不費力,其余想要的東西都需要竭盡全力。發跡時可以任性,沒落時只能認命!
不過話又說回來,像張大壯那樣理解四大名著有些偏離作者的初衷。我們可以挑選其中的兩篇文章簡要說明,比如說《西游記》,唐僧取經屬于正義之舉,師徒四人齊心協力,歷盡苦難終于修成正果。
當然這其中悟空神通廣大,但是有很多妖魔鬼怪更是法力無邊,悟空無奈只能搬運救兵,最終達到了目的。這說明后臺與背景的作用很大,關鍵時刻有人雪中送炭,小人物也有崛起之時。
再說《三國演義》,關云長在華容道放走曹操,由于事先立有軍令狀,按律當斬。但是劉備求情,關云長就可以戴罪立功。馬謖街亭失守,諸葛亮便揮淚斬馬謖。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令人匪夷所思,這確實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四大名著多角度全方位詳盡刻畫了人間百態,讓讀者感到回味悠長。無論如何,我們應當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去解讀,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