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間:2016年8月6日,20:40-21:50;1小時10分鐘;
閱讀書本:《心理學與生活》,作者:【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人民郵電出版社;P7-P23;
閱讀目標:學習與了解和心理學有關的基礎知識
閱讀方法:精讀
重要內容的筆記:
作者建議這本書應該花每章至少3小時來閱讀,共16章,也就是48小時。我考量了一下,我的閱讀是為了學到知識并運用于工作、生活中,但我的目的并非成為一個心理學研究者。所以,綜合閱讀速度與閱讀的理解兩方面,我決定將本書的閱讀控制在15天內(也就是差不多用1/3的時間)。希望能達成所設立的學以致用的目的。
以下為筆記:
《心理學與生活》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提高你在生活中進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我們希望你能對“我應該相信什么和做什么”作出理性的決策。
提醒你批判性思維的一個重要成分是檢驗結論的完整性和普遍性。
請記住,掌握心理學知識的目的是使你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多理智的決策。
APA,美國心理學協會;
幾乎在心理學出現的同時,關于這個新學科的適宜的研究對象和方法的爭論就產生了。
結構主義與機能主義之間的尖銳對峙。
1、結構主義:心理的內容。
鐵欽納強調“什么”是心理的內容,而非“為什么”和“怎么思考”。他的觀點以結構主義之名著稱于世,即對心理和行為的結構的研究。
結構主義的一個重要分支,由德國心理學家馬克思·惠特海默開創,強調心理是以格式塔的方式理解許多經驗,而不是簡單部分的總和。格式塔心理學仍然影響著著對知覺的研究。
2、機能主義:有目的的心理。
威廉·詹姆斯同意鐵欽納關于意識是心理學的研究中心的觀點,但是,詹姆斯認為,意識是流動的,心理的特性與環境持續進行相互作用的。
人類的意識,有助于人適應環境;因此,重要的是心理過程的行為和機能,而不是心理的內容。
機能主義,極為重視那些使機體適應環境和有效運作的習得的習慣。
作為先驅研究者的女性:
1、瑪麗·惠頓·卡爾金斯:1905年,她成為美國心理學協會APA的第一位女性主席。
2、瑪格麗特·沃什布恩:1894年,她成為第一位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的女性。
3、海倫·湯普森·伍利:她最早完成了考察性別差異的一些研究。她還提出了著名的批評:“臭名昭著的個人偏見、為了支持偏見所犧牲的邏輯、毫無根據的斷言,甚至是感情用事的胡言亂語”,這些都是性別差異研究的特征,而大部分研究是由男性完成的。
4、麗塔·斯塔特·霍林沃斯:霍林沃斯尤其攻擊了女性的創造力和智力水平在遺傳上劣于男性的主張。她還最早開展了測試兒童極端智力的研究。
心理學的觀點:
1、心理動力學觀點;
根據心理動力學觀點,行為是由強大的內部力量驅使或激發的。
心理動力學的動機原則是由維也納醫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最完整的發展起來的。
弗洛伊德的思想源于他對精神病人的臨床工作,但是他相信,他觀察到的這些原則能同時應用于正常行為和變態行為。弗洛伊德的心理動力學理論認為人是由內部和外部力量組成的一個復雜網絡所推動的弗洛伊德的模型第一次承認了人的本性并不總是理性的,行為有可能是被意識覺知之外的動機所驅使。
弗洛伊德本人強調兒童早期是人格形成的階段。
2、行為主義觀點;
那些持行為主義觀點的人尋求理解特定的環境刺激如何控制特定類型的行為。
約翰·華生,是行為主義的先驅;B.F.斯金納,通過擴展行為結果的分析從而擴大了行為主義的影響。
行為主義對后來的心理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影響。它對嚴格的實驗和仔細定義的變量的強調,影響了心理學大多數領域。
行為主義的原則產生了一套更為人性化的教育兒童的方法(通過正強化而非懲罰)、矯正行為障礙的新療法,以及創建理想化社會的指導方針。
3、人本主義觀點;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在20世紀50年代,作為與心理動力學和行為主義模型并駕齊驅的一種理論而出現的。
根據人本主義觀點,人們既不是如弗洛伊德主義者假設的有強大的能量所驅使,也不是如行為主義者提出的由環境因素所操縱。相反,人是具有能動性的生物,本性善良而且具有選擇能力。
卡爾·羅杰斯強調個體擁有朝向心理成長和健康的自然傾向--這個過程受到周圍人積極關注的促進。
亞伯拉汗·馬斯洛,創造“自我實現”這個術語,以指代每個個體追求最充分的開發自身潛能的驅力。
人本主義觀點,擴展了心理學的領域,把從文學、歷史和藝術的研究中得到的有價值的內容都包括了進來。心理學因而成為了一個更加全面的學科。
4、認知觀點;
心理學的認知革命是作為對行為主義局限的另一個挑戰而出現的。
認知觀點的中心是人的思維以及所有的認識過程--注意、思考、記憶和理解。
從認知的觀點看,人們行動是因為他們思考,而人們思考是因為他們是人類--出于大腦的精細構造。
在認知模型中,一些最重要的行為是從全新的思維方式中產生的。
認知心理學家在多個水平上研究高級的心理過程,比如知覺、記憶、語言使用、問題解決和決策。
由于認知觀點對心理過程的關注,許多研究者認為認知觀點在當今心理學中成為主流。
5、生物學觀點;
生物學觀點引導心理學家在基因、大腦、神經系統以及內分泌系統中尋找行為的原因。
經驗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解為在神經細胞內部及之間發生的化學和電活動的結果。
采用生物學觀點的研究者們促進了一個交叉領域的發展--行為神經科學。
神經科學研究大腦機能;而行為神經科學則試圖考察行為背后的腦機制,比如感覺、學習、情緒。
6、進化論觀點;
進化論觀點尋求把當代心理學與生命科學的一個核心思想--達爾文關于自然選擇的進化論--聯系起來。
心理學中的進化觀點認為心理能力和身體能力一樣,經過了幾百萬年的進化以達成特定的適應新目標。
7、社會文化觀點。
持有社會文化觀點的心理學家們,研究行為的原因和結果中的跨文化差異。
社會文化觀點觀點是針對以下批評而作出的重要回應:以往心理學研究往往以西方的人性概念為基礎,并且他的研究對象多為美國中產階級白人。為了適當考慮文化的影響,應當包括在同一國家內不同人群的比較。
跨文化心理學家試圖確定研究者發展出的理論是否適用于所有人,還是只適用于一個較小的特定人群。跨文化的觀點可以應用于幾乎每一個心理學研究的主題上。
當代心理學的大部分研究采取的都是多種觀點的方法;心理學有很多的分支。
APS,心理科學協會;
你即將和我們一起開始智慧的旅程,這次旅行的目的,是讓你發現人類對于整個宇宙中最不可思議的現象--大腦、人類心理、所有生物的行為--的認識。心理學致力于理解那些看起來很神秘的、會引發思維、情感和行動的過程。要掌握這些內容,你至少需要花3個小時來閱讀每一章。
第二章,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即使你一生中從來不做科學研究,掌握這一章的內容仍然是大有裨益的,我們的目的是,通過教會你如何提出正確的問題,如何評估心理現象的原因,結果和相關性,從而幫助你提高批判性思維技能。
研究過程:
心理學的研究過程可以劃分為幾個步驟,它們通常是依次發生的。
1、第一步,觀察、信念,信息以及一般知識使一個人萌生出一個新想法,或者對某種現象有了不同思路。
2、產生新的假設,是研究過程的第二步。假設是對原因和結果關系的試探性的、可以檢驗的闡述。
3、第三步,研究者們將基于科學方法去驗證他們的假設。
4、一旦研究者收集好了數據,他們便進入研究過程的第四步,即分析數據均得出結論。
5、如果他們相信,那些結論將會對這個領域產生影響,研究者就會進入第五步,即向期刊提交論文求發表。保存完整的觀察記錄和數據分析。研究步驟是禁止保密的,因為所有的數據和方法最終都必須公開接受公開檢驗。
喬治·米勒得出了一個著名的結論:專業心理學家的責任“更多的是把心理學傳授給真正需要它的人(包括所有人),而不只是承擔專家的角色,把心理學應用于我們自身”。
7、到第七步,起初的研究者及其同事可能會對開放的問題作出回應,并再次開始這一研究周期。
【我在參加文魁大腦讀書會2016年閱讀年挑戰計劃,本年度我要閱讀書籍70-100本,請大家監督。每周沒有完成的,發微信紅包150元,一年沒有達標70本的,再發微信紅包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