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宋室內亂
作為鄭莊公的死對頭的宋國,這回發生內亂了。
宋國的大司馬孔父嘉,這個人的后代更出名。就是至圣先師孔老夫子。當然他現在沒有想到自己有這么牛的后代。孔父嘉,官職大司馬,位高權重,本來就很危險。他妻子又非常漂亮。漂亮到什么地步?太宰華父督看到他妻子,眼睛都直了,孔父嘉妻走到哪里,他眼睛就盯到哪里。
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艷。
接著是輾轉反側啊。但他不是君子,他就想奪過來。怎么辦呢?有了。
他就跟大家說:“宋殤公即位一來,連年戰爭,民不聊生,為什么啊。都是孔父嘉搞的鬼,我愿意奉天討不義,殺了孔父嘉,為民報仇”
這說的倒是比唱得好,一忽悠,老百姓管那種事,反正有個出氣筒就行了。華父督就殺死孔父嘉,把他的妻子奪了回來。
宋殤公大怒,孔父嘉是寡人的股肱之臣,你竟然殺死他。華父督一看,先下手為強,就殺死宋殤公,弒君奪位。并且迎立原來宋穆公的兒子公子馮即位,這就是莊公。
孔父嘉原來是宋國人,他的兒子木金父為此逃難到魯國,接著在魯國繁衍生息。最后孔子成為魯國的圣人。時也,命也。
接著
召莊公于鄭而立之,以親鄭,以郜大鼎賂公,齊陳鄭皆有賂,故遂相宋。
最后魯桓公、齊僖公、陳桓公、鄭莊公,會見,最后承認宋莊公的政權合法性。可以講宋莊公即位,對鄭莊公而言,是個莫大的機會。因為當年宋穆公把公子馮托給鄭莊公撫養,這十年的恩情,可不能忘吧。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納于大廟,非禮也,
魯桓公把郜國的大鼎,放在大廟之中。這個郜國只是一個小國,就被幾個大國瓜分了。鼎是當時政權的象征,都被魯國拿走,相當于說這個政權就歸屬魯國了。
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紘,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游,纓,昭其數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旗旗,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于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于大廟,其若之何,公不聽,周內史聞之曰,臧孫達其有后于魯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
臧哀伯就勸諫魯桓公說:“國君不僅僅是政治代表,還是道德的楷模。作為國君應該發揚真善美,抵制假惡丑。現在你怎么能夠把通過受賄、邪惡的大鼎發在大廟里。這給百官什么信號啊。如果百官都宣揚丑惡,國家就亡國了。”,魯桓公不聽。其實今年魯桓公才幾歲,還沒有超過20歲。
12、繻葛之戰
公元前707年,最后莊公徹底不理周王了,周桓王就率領陳、蔡、虢、衛四國攻打鄭國。周桓王自鳴得意,你看四個國君陪我來討伐鄭國,但是他就沒想過,這四個國家屬于看熱鬧的,出工不出力。因為周王要諸侯國出兵,諸侯必須出兵。這就是繻(rú)葛之戰。這場戰基本宣告了春秋爭霸的來臨。前面還可以用周王大度不跟鄭莊公一般見識,這場仗可不一樣,他把周王衰弱清清楚楚告訴天下。
周桓王自領中軍,右軍由虢公率領,左軍由周公率領。左軍有陳。右軍有蔡衛兩國。鄭莊公、祭仲、高渠彌來迎擊。戰前,鄭國判斷,陳國正在發生內亂,先攻擊左軍。左軍渙散,接著攻擊右軍。兩邊側翼很好攻擊,這樣一來集中兵力攻打天子率領的中軍。接著配合戰車和步兵,此戰必贏。
果然如此,周天子大敗。祝聸射中王臂。這樣一來周天子神話徹底破滅。
祝聸就希望繼續攻打,鄭莊公一看不要把事情做的太過火,現在還沒有到跟天子徹底撕破臉的程度。
于是說:“侵犯尊長都要受到懲處,把天子射傷了,這個罪過難以彌補。“
于是晚上去問疾,問問天子”你身體好嗎?“
天子心里話:”這能好了嗎?“
但是周桓王也沒法說什么,敗軍之將何以言勇。
但是周王的權威徹底喪失。
但是鄭莊公有沒有怕的呢?有,據《左傳》記載
蔡侯,鄭伯,會于鄧,始懼楚也。
楚國此時在南方,給中原諸侯國,造成了威脅。
13、齊魯之好
秋,公子翬如齊逆女,修先君之好,故曰公子,齊侯送姜氏,非禮也,凡公女嫁于敵國,姊妹則上卿送之,以禮于先君,公子則下卿送之,于大國,雖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則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國,則上大夫送之。(《左傳》)
這一年,也就是公元前709年,魯桓公得到了一個妻子,這個妻子太有名了,絕世美女,叫文姜。以后還要好好說說她。文姜是齊僖公的女兒,嫁給了魯桓公。
其實原來齊國沒打算給魯國,而是給鄭國。給鄭國公子忽,結果公子忽不要。他說
公之未昏于齊也,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大子,忽大子忽辭,人問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詩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國何為。
文姜還沒有嫁給魯桓公,齊僖公本來想籠絡鄭莊公,就希望把女兒文姜嫁給公子忽,但是公子忽不要,為什么呢?
他說齊國是大國,鄭國是小國。我不管奢求文姜。
14、抗戎援齊
公元前706年,戎人大舉南下,攻打齊國。齊僖公一看,鄭國是老大,而且有過一次作戰經驗,就派了去請求鄭國出兵。鄭莊公派遣自己兒子公子忽救援齊國,大敗戎人。把所抓到的戎人的將帥和甲首(戎人的頭顱)都獻給齊僖公。各個諸侯國都派人來幫助齊國。齊國人贈送牲畜給諸侯派來的人,讓魯國人按照次序先后贈送。
我們想按理說,多勞多得,自然鄭國應該在最前面。齊國派魯國人去分封,是因為魯國善于搞這一套禮儀,當年魯隱公擺平了滕侯和薛侯的事情,多高的政治智慧。結果魯國人把鄭國排在最后。鄭國大怒,為以后鄭國聯合齊、衛攻打魯國埋下了伏筆。
當時奇怪的是,既然發生在齊國境內,你齊僖公多少給個說法吧。沒有好像故意要招惹魯國,鄭國聯合齊國,你也沒有反對。
這回齊僖公一看公子忽這么厲害,又動了收女婿的想法了。反正寡人女兒多,文姜是嫁出去,要不再給你一個。公子忽連連搖頭,不要。
為什么呢?這回他的回答是,如果要的話,世人怎么議論說明我來幫助齊國是為了自己的私利。
公子忽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辭,不僅僅因為政治婚姻,沒有愛情的原因吧。當年公子忽娶了陳國的女兒,結果沒有祭祀,就跟陳國這位女兒上床了。
北戎伐齊,齊使乞師于鄭,鄭大子忽帥師救齊,六月,大敗戎師,獲其二帥,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獻于齊,于是諸侯之大夫戍齊,齊人饋之餼,使魯為其班,后鄭,鄭忽以其有功也,怒,故有郎之師,公之未昏于齊也,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大子,忽大子忽辭,人問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詩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國何為,君子曰,善自為謀,及其敗戎師也,齊侯又請妻之,固辭,人問其故,大子曰,無事于齊,吾猶不敢,今以君命,奔齊之急,而受室以歸,是以師昏也,民其謂我何,遂辭諸鄭伯。(《左傳》)
15、最后時光
這是鄭莊公快要邁入死亡的最后幾年了。
公元前705年,當年周王把本不屬于他的十二座城池送給了鄭莊公,鄭莊公名義上占有,實際上沒有。于是這回鄭莊公希望確實要這些地了,就對其用兵。
盟邑、向邑就向鄭國求和,不久又背叛鄭國。鄭莊公聯合齊國、衛國攻打此二邑。
夏盟,向,求成于鄭,既而背之。
秋,鄭人,齊人,衛人,伐盟,向,王遷盟向之民于郟。
公元前702年,為了報復當年公子忽排座位一事,鄭莊公要來攻打魯國。
冬,齊衛鄭來戰于郎,我有辭也
冬天,齊國、衛國和鄭國浩浩蕩蕩殺向魯國的郎邑,魯國人說我們是占理的。魯國難道不知道,什么是真理,就在刀劍的輻射范圍之內的道理嗎?
初,北戎病齊,諸侯救之,鄭公子忽有功焉,齊人餼諸侯,使魯次之,魯以周班后鄭,鄭人怒
解釋一下原因,為什么魯國是占理的。就是因為公子忽的位子排的不好而已,這點小事,你至于打我們嗎?
請師于齊,齊人以衛師助之,故不稱侵伐,先書齊,衛王爵也。
鄭莊公請求齊國出兵,齊國很干脆,同意。奇怪吧,原來公子忽那檔子事,發生在齊國,你也不好好當個和事老,擺明了跟魯國過不去。
齊國不僅自己去,還叫衛國來。其實衛國在鄭莊公一生中,跟他作對很多次。衛國公子州吁那檔子事情,影響了鄭莊公一生。但是這回鄭莊公的老大地位基本確立,還想跟他作對,就像螢火蟲遇見太陽一樣,一定會被消滅的。
故不稱侵伐,先書齊,衛王爵也。
魯國不服氣,當年是沒把你排在前面,但是我是按照《周禮》行事,有什么錯啊。當然沒錯,但是當年跟鄭國交換土地的時候符合周禮嗎?跟鄭莊公一起打這、打那符合周禮嗎?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01年,
十有一年,春,正月,齊人,衛人,鄭人,盟于惡曹。
三國會盟。
這一年,也是鄭莊公最后的終點。
夏,五月,癸未,鄭伯寤生卒。
秋,七月,葬鄭莊公。
鄭莊公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他帶領小小的鄭國,發展壯大,成為春秋小霸。無論是內政還是外交,都有理、有度、有力、有節。
但是鄭莊公一死,鄭國接下來怎么發展。接下來哪位霸主登上歷史舞臺。我們以后再讀。
【大事年表】
公元前770年 平王遷都
公元前722年? 魯隱公即位,鄭伯克段于鄢
公元前713年? 鄭莊公帶著魯隱公、齊僖公兩個小弟,盛極一時
公元前712年? 魯隱公被弒
公元前707年? 周鄭繻葛之戰
公元前701年? 鄭莊公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