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囤書癖”,兒子不滿6歲,我已經買了不下200本童書。
見過“弱水三千”,在拿到這本《聰明簡史》后, 我還是眼前一亮——裝幀精美、圖文并茂,隨書附送了人物貼紙。兒子的注意力則被封面“猿編程”三個字吸引了,他前段時間剛剛開始猿編程少兒班的學習。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本《聰明簡史》是編程前傳,它選取人類計算思維歷史中遇到的14個難題,并展現出人類如何一步步攻克,讓大腦不斷變聰明的過程,獲得了首都圖書館館長王志庚和文津圖書獎得主、計算機科學家吳軍聯袂推薦。
事實上,它的書名就自帶引力值,畢竟哪個孩子不想變聰明呢?
01從算籌到計算機
不借助任何計算工具,你能進行多少數字以內的加減乘除運算?假若,加上根號、冪次方、函數等呢?
面對龐大的計算需求,人們發明了各種各樣的計算工具。這本《聰明簡史》依據時間的先后,對人類歷史上的計算工具進行了一次全面系統的盤點。
古代中國人發明的算籌是世界上最早的計算工具;后來,又發明了更為方便的算盤,并一直沿用至今。
1623年,法國的帕斯卡發明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臺機械計算機——帕斯卡加法機,只能夠做加法和減法.
1674年,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制造出一臺更完美的乘法機,這是第一臺可以運行完整的四則運算的機械計算機.
1822年,英國數學家巴貝奇發明了差分機,專門用于航海和天文計算.
1888年,美國人赫爾曼.霍勒斯發明了制表機,它采用穿孔卡片進行數據處理,并用電氣控制技術取代了純機械裝置.
……
枯燥么?不不不,每一個關于計算工具的介紹,都穿插著有趣的小故事,并配有超級卡哇伊的漫畫。故事先提出問題,再解決問題,即時滿足了孩子的求知欲,也讓閱讀環環相扣,步步推進。反正我兒子是在翻開書后,趴在窗臺上,一口氣讀完的。
02從數學到歷史
美國數學史家克菜因曾經說過:“一個時代的總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與這個時代的數學活動密切相關。這種關系在我們這個時代尤為明顯。”
這本《聰明簡史》看似是關于計算、數字的理科類書籍,卻串聯起了一個個歷史瞬間。在陪孩子一起閱讀的過程中,我趁機科普了春秋戰國、大航海時期等簡單的歷史知識。
與平常我追在屁股后面講不同,孩子幾乎是充滿渴求地等待我一點點向他描繪各個歷史階段人們生活的情況。數字成了一塊敲門磚,讓孩子對一個個過去的時代,以及那個時代中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所以,我長大了要做一個程序員。”合上書本,兒子對我說道。隨即,他竟然坐回書桌前,背起了之前怎么也不愿花時間記憶的乘法口訣。他說,現在先學好加減乘除,以后才能做好編程工作。
我沒有想到,這樣一本看似簡單的繪本,竟然輕松引發了孩子對于算數和歷史的雙重興趣。此后的一段時間,他不僅每天堅持做一頁計算題,更翻出了積灰很久的《上下五千年》一字一句地閱讀。
03從孩子到家長
因為本來喜歡讀書,孩子很小的時候,我便陪著他一起讀繪本,希望通過圖畫和文字兩種媒介,培養孩子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孩子的情商。
隨著最初的新鮮感過去,在陪伴孩子閱讀繪本的過程中,我漸漸產生了一絲厭倦。有的故事情節老套、幼稚,有的設計花里胡哨,完全成了一本套著書本外殼的玩具。
而這本《聰明簡史》真正讓我在陪伴閱讀的過程中全情投入。一方面,一些關于計算工具的介紹及運算過程我也是第一看到,比如說打孔機、算籌,此前我并不能完全理解算籌的計算方式,但是這本書用簡短的語言清晰明了地進行了講解。
另一方面,這本書每一頁都仿佛一個引子,拽一拽就能牽扯出無數的知識點。我迫不及待地想跟孩子分享我知道的一些故事。難得的是,孩子也對此很感興趣,等著聽我講。這是一種雙向的奔赴。而這種體驗感并非是所有的繪本都能給予的。
04寫在最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聰明簡史》這本書沒有復雜的內容,卻真真實實引發了孩子的求知欲,讓學習變得有趣、主動。它更像一塊噴香的奶酪,吸引孩子向前,吸引孩子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