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6年,電影《七月與安生》兩位女主角雙雙摘得53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成就金馬獎頒獎史上第一次雙影后,引發了熱烈討論。該片講述了兩個女孩在13歲相遇,相知相惜,卻又相愛相殺,因同時愛上一個男主而命運得以重新改寫的故事。本片超越一般青春片,含有豐富的心理學象征意義及隱喻,本文從榮格分析心理學的角度,對電影主要角色結合人格面具、陰影、阿尼瑪和阿尼姆斯等關鍵心理原型進行具體分析,并對相關象征和隱喻進行揭示。
一、人格面具的象征和隱喻
榮格認為在人的無意識中,有些心理經驗是人類世世代代普遍性的心理積淀,是人類所由來的精神之根,即“集體無意識”。而原型是構成集體無意識的最重要的內容,是人類心理結構的基本模式,這種模式是“人類過去社會生活的遺跡,是重復了億萬次的那些典型經驗的積淀和濃縮”。其中人格面具是關鍵原型之一,是指個人為了適應外在環境所扮演的角色,是我們所表現給別人看到的自己。也可以說人格面具并非就是我們真實表現的自己。
影片中七月是“好孩子”人格面具的象征,也是大多數追求平穩幸福的女性代表。影片中的七月乖巧本分,她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溫馨的成長環境。七月也事事按父母的要求去生活,改掉高考志愿,為的是找一份穩定的工作,過踏實的日子。她是大多數人的縮影,按部就班地照著長輩設計好的軌跡成長與生活,成為眾人眼中的乖乖女,克制而隱忍,為滿足別人的期待,不斷壓抑自己,以至于快要失去了自我。
而安生,實際上一點都不“安生”,她所戴的是“壞孩子”的人格面具,也是充滿冒險特質的男性代表。她叛逆張揚,冒險奔放,過得肆無忌憚。安生扮演了不受規矩約束、追求自由的角色,她幼年時父親去世,常年又得不到母親的關愛,她從小用不穿文胸來表達對家庭的叛逆和反抗,展現自己的個性;軍訓搗蛋砸警鈴;偷偷潛入商場;獨身“警告”蘇家明;選擇不被看好的職業學校;遠離家鄉,大膽逐愛,又敢于放棄;混跡于社會各類人群中,放浪不羈,四海為家;卻能忍得了苦和累。
蘇家明是“整體的人格”的象征,也象征了正處于自我迷茫和困惑的青少年,他之所以無法在七月和安生之間做出選擇,充滿了內心矛盾,是因為他面對自身的兩面性難以平衡,二者都是自己靈魂的一部分,難以取舍。七月是安靜本分的,這一面具更容易獲得安全和外界的接納。而安生,是內心神秘、冒險的部分,他對安生“你到底是誰?”的疑問也是自問:“我到底是誰?”這是青少年必然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也象征著渴望對自己內心叛逆性的了解,因此,作為學校的乖孩子竟然帶著七月去了象征開放和叛逆的酒吧。但家明的內心沖突不是影片的重點,作為影片人物角色并不需要過多的情感表現,他所有的沖突都通過七月與安生之間戲劇性地呈現來完成,影片也只是暗示他通過跑步來緩解內心的不安。
影片反復提到“13歲”這個數字,是心理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發展危機的隱喻,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大概13歲開始青少年面臨同一性確立的問題,該階段開始到成年是青少年認識自我和把握自我的關鍵時期,也影射出七月與安生是一個人兩個人格面具的象征。
二、無法回避的陰影
陰影(shadow)是人類精神中最隱蔽、最深奧的部分,是從人類動物祖先身上遺傳下來的具有一切動物本能的集體無意識的組成部分。從消極方面看,陰影包括了人性中最壞的方面,是被社會認為邪惡、有罪和道德敗壞的沖動,如攻擊性、破壞性。現實生活中,大到戰爭、侵略和動亂,小到人與人之間的謊言、嫉妒、傷害、懷疑、抱怨等都是陰影消極面的表現。
陰影與我們意識中所接受的一切相距太遠,人們通常愿意相信自己是善良正直的。但即使在“好孩子”人格面具代表——乖巧文靜七月的身上,我們依然看到陰影消極方面的存在:七月按下安生的手,砸響消防警鈴,初次展現了其陰影破壞性的一面;慫恿安生偷偷潛入商場;妒忌父母對安生的關愛,感到父母對她的獨寵被奪去一部分;對安生愛上自己男友的懷疑;從餐廳里的“清算”,罵安生“賤”,到在家明浴室里兩人沖突大爆發,指責安生沒人愛,并用花灑把對方澆得全身濕透的鏡頭,是影片中展現七月最具“暴力”和“攻擊性”的時候。七月對安生投射了自身的懦弱和無助,因而變成嫉妒和怨恨安生的主動和自由。該沖突成為影片中的高潮,也是最令人動容的場景之一。七月一層層奮力脫掉自己外衣,直到只剩下文胸,象征著撕掉自己的偽裝,開始接觸潛意識層面,這場沖突成為七月陰影揭示的過程,通過這種激烈宣泄,使七月的問題意識化,她開始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最終掙脫束縛,勇敢追逐自由。
當然,陰影也包含了人性中積極方面,是自發性、創造性以及生命力的原動力。陰影所代表的并不全是消極的東西,安生身上的不安分,實際代表了陰影的創造力和生命活力。安生作為“壞孩子”的人格面具,家庭的不幸,讓她對母親心生怨恨,但是為避免成為七月和家明之間的障礙,大膽孤身出走遠方;面對搖滾歌手男友的出軌,毅然離開;面對難以忍受的攝影師男友,果斷放下;漂泊的幾年,安生體驗過各種艱苦的生活,但她似乎從來都沒有向誰抱怨過;感情之路波折坎坷,卻從未放棄對生活的熱愛。網絡小說的成功創作也體現了她身上的創造力。
男主角家明對感情的猶豫表現,是人類心理共同的陰影,是人類在面對雙重趨避沖突時的習慣表現,雙重趨避沖突意味面臨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目標,而每個目標都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如處前有狼后有虎的兩難境地。家明的抉擇有兩層隱喻:第一層,家明作為個體,依照一般邏輯方式,面對自身兩個不同的人格面具,他只能選擇其一,選擇七月意味著過安穩的生活,選擇安生意味過折騰的生活。第二層,人可以自由選擇,并對自己的選擇負責,雖然這個過程很艱難。影片中家明做出了自己的選擇——誰都不選,看似是“逃避”的做法,實際上是對二者的包容接納,是自我整合的結果,而非簡單地非黑即白邏輯。
所以完全壓抑或過度發展陰影都是不合適的。過度壓抑陰影會使人變得平庸并喪失活力,而過度放任陰影則會助長人的攻擊性和原始沖動,從而造成與社會的沖突和自身的病態。榮格認為,正視陰影是對人勇氣的考驗,人不僅應正視陰影而且應該容忍陰影的存在,即人應該接納自己的弱點。如果陰影總是受到壓制并被孤立于意識之外,那么它就可能永遠得不到糾正,而且還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突然爆發。所以使陰影意識化就是使問題意識化,而任何被意識化到的陰影將很難繼續控制我們于無形。
三.阿尼瑪和阿尼姆斯原型的象征
在榮格分析心理學中,阿尼瑪(anima)被看做最重要的一種原型意象,是男性心靈中的女性一面,也是心靈的象征。榮格認為,“阿尼瑪是一個男子身上具有少量的女性特征或是女性基因。是一直依附在男性身上的一種來自于他歷代祖先在和女性交往的經歷的積累和沉淀。是在男子身上既不呈現也不消失的東西,它始終存在于男子身上,起著使其女性化的作用。”阿尼姆斯(animusi)則是女性心靈的男性一面,正如同男性具有女性潛質傾向一樣,女性的無意識中也隱藏著個人所沒有認識到的男性潛質。因此,每個人的集體無意識層面都潛伏著一個異性原型,每個人都天生具有異性的某些精神特征。
影片中七月和安生,是人一體兩面的隱喻,她們既分別是家明人格里女性人格面具和男性人格面具的象征,也分別是阿尼瑪和阿尼姆斯的象征。七月是象征意義或精神上的母親,更是兼母親——姊妹——妻子于一身的阿尼瑪。她既是安生的“母親”,為安生提供一個安全的港灣、溫暖的家,也是安生的“姊妹”,陪伴其共同成長、嬉戲打鬧,也是一位家庭婦女,是安生的“妻子”,在家維持穩定的生活。而安生,則像一位男人一樣,保護七月不受他人的欺負,她是七月的英雄原型,為七月勇敢出走,闖蕩社會,為她帶來外面的精彩世界的消息。
影片中還出現了大量與阿尼瑪原型相關聯的母親原型,母親原型代表關心、同情、滋養、撫育、肥沃與豐饒的一切。影片中頻頻出現母親原型的意象如幽靜的樹林、平和的大海、溫暖的床等,以及與母親原型密切相關的包容性的器具或事物,如浴缸和女性胸部。兩位女孩追逐的樹林、裸體相向的浴缸、多次共同平躺的床等等,都清晰地傳遞出母親原型象征的隱喻。
人類總是在自己內心深處遇到自己性別的另一面,七月在安生身上遇到了自己的阿尼姆斯,安生在七月身上遇到自己的阿尼瑪。她們的矛盾和沖突,是自我兩種性別原型的沖突,女人身上的“男性意象”過于強烈會讓人生畏,而男人身上的“女性意象”過于明顯會讓人討厭。她們之間沖突的和解,需要內在人格的整合,從而讓自己身上異性意象達到一個合適水平,形成互補關系,因此一個女性味十足的女人會有一種男性的靈魂,而男性十足的男人也會有一種女性的靈魂,如女子的適度男人氣質讓人覺得豪爽不扭捏,溫柔不脆弱,適度女人氣質令男人更具俠骨柔情、剛中帶柔的人格魅力。
四、超越與整合:自性化過程
榮格認為人格是由許多不同的部分組成的,其中有些部分還是互相沖突的。“自性化”(individuation,也譯為個體化)是一個整合自己人格中各個部分的過程:一個人最終成為他自己,成為一種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發展過程。自性寓意著一種超越,超越于人格所呈現的面具和陰影,獲得一種內在的心理整合性。
影片中,七月與安生的關系從互相好奇吸引,再到敵對沖突,到最終的和平共處,充分體現了人格內部兩種意象的整合、彼此接納,并到達平衡狀態的過程,片尾七月的去世,并不代表阿尼姆斯戰勝了阿尼瑪,而是意味著七月的重生——她生下了和家明的孩子——瞳瞳,瞳瞳象征著七月與安生的互補,是兩者整合后的人格。瞳,本義為瞳孔,借指眼睛,象征著智慧和洞察力,所以影片中小孩的出場表現為人小鬼大,早熟自信,也最終象征了自性化的實現。影片最后的鏡頭再次強化了這一隱喻:七月(或者安生)獨自平靜地走向海邊和燈塔,也印證了母親原型(大海)和父親原型(燈塔)的統一。
除影片本身,還有與之密切相關的兩件事情,有意無意地投射出了人們自身的潛意識,第一件是,男性導演曾國祥讓代表阿尼姆斯、英雄原型的安生活了下來,代替去世的七月繼續生活,給孩子取名為瞳瞳;而原小說女作者安妮寶貝卻讓七月活了下來,孩子取名小安。第二件是,該片在第53屆金馬獎歷史上創造奇跡,劇中兩位女主角馬思純和周冬雨雙雙摘冠,成為首次雙影后,再次合體,或許也在無意識中投射了評委或觀眾的自性原型。
五、結語
影片《七月與安生》跳脫出一般青春套路,采用多重結局方式,讓故事更加撲朔迷離,深深吸引了大批觀眾。但實際上故事本身并不足以令人困惑矛盾,而是因為影片里大量的隱喻和象征,直達觀影者的內心,激發了觀影者自身的心理原型,從而產生了更為深刻的共鳴。影片本身的隱喻就是一個人人格內在兩種不同心理原型的沖突、和解并最終達到整合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