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打卡?
說明性講述是用簡潔明了、規范準確的獨白語言、說明與解釋事物的形狀、特征、功用或操作過程的講述形式。這類講述因為兒童的日常生活中接觸較少,所以它比敘事性講述和談話之類的口頭語言難度更高。兒童可以通過傾聽他人的講述、閱讀規范的書面語言,也可以通過老師的指導、同伴之間的學習、或主動或者被動的發展自己的說明性講述能力。說明性講述的發展可以遵循7個標準:銜接、連貫、意圖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和跨往篇章性。
說明性講述的核心經驗:
一、以獨白語言的形式進行說明性講述
兒童在自己熟悉的人面前比較輕松,所以首先引導他們愿意在熟悉 的人面前獨立講述自己熟悉或喜歡的事物。慢慢的,在有憑借物情況 下,能在成人的指導幫助下在集體面前獨立講述。最后能夠不需要指導獨立構思并講述內容。
二、使用規范準確、簡潔明了的說明性詞句
學前兒童從小接觸的是日常用語,所以應該首先幫助他們規范使用事物的名稱,讓兒童慢慢能用準確恰當的詞匯講述直觀的事物特征或現象。拓展階段,能準確運用名詞、形容詞、方位詞等詞匯來講述事物和特征,并感知說明性語言與日常用語的差別。
三、理解說明性講述的內容組織方式
組織內容是說明性講述的難點。學前兒童開始學習時,先要能夠講述直觀的事物 特征,接著能根據對象的不同按照一定的順序講述事物的特征,最后要求能根據要求或對象特點分主次講述。
教學策略方法:
一、說明性講述需要有一定的認知準備做鋪墊。需要兒童對講述對象有一定的科學認知。
二、注重憑借事物的選擇與使用。教師可以選用多樣化的憑借物激發兒童的講述熱情。
三、說明性講述的核心經驗的形成不僅僅局限于講述活動,還可以通過閱讀科學知識 類圖畫書、探究科學活動、和在一日活動中的有意培養來滲透核心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