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畫面:
孩子在泥巴,媽媽急急跑過去“多臟呀,不知有多少細菌,快去把手洗干凈。”
孩子在草地上追趕著蝴蝶,媽媽追著孩子“不要跑這么快,摔跤了。”
孩子好奇地看著地上爬的蟲子,媽媽拉開孩子“離這么近,一會蟲子咬你。”
……
父母總喜歡打著愛的旗號,限制了孩子對世界的探索。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成長,是每個孩子的權力,也是他們必經的征程,或平坦,或崎嶇,有悲歡,有離合。
每個人的童年只有一次,稍縱即逝,父母不只是給他圍起一片安全地帶,而是要帶著他一起去經歷,去冒險,去體會,去感受成長的甜酸苦辣。
童書作家云畫的《柚子向前沖 去農村》這本書,是把一個快樂的童年還給孩子的故事,讓孩子去奔跑,去仰望星空,去感受純真的友誼。
父母學著適時放手,讓孩子用腳踏出自己的腳印,找到屬于自己的路。最好的愛,是陪伴孩子共同成長。
1、家庭氛圍,影響孩子性格
?
七歲的柚子,生活在城市。爸爸博學風趣,但性格急躁;母親溫柔有耐心,但總是過度緊張。他們在一起時,會因為一些小事吵吵鬧鬧,柚子性格變得膽小內向。
每次出門玩,媽媽總會事無巨細地準備一大包吃的、用的;柚子臉上出現了一個小紅點,媽媽會非常緊張,不停地查找資料;柚子吃魚,媽媽還會把魚肉挑了刺,再不停地“捏刺”,把魚刺完全排除,柚子失去了“吐魚刺”的能力……
媽媽總是這么謹慎,特別容易過度緊張,柚子在媽媽面前總是小心翼翼。
爸爸博學幽默,工作忙,很少帶柚子。他們在一起,會變成最嘮叨的媽媽和最暴躁的爸爸。
父母爭吵時,柚子就很煩躁,會躲進一個“兔子洞”的地方(客廳的一張桌子下)。
家是孩子的心靈棲息地,在和諧的家庭環境中,孩子才能感受到安全,放松自我。夫妻關系緊張,孩子總會細思恐危,處在不安的情緒中。
沒有一個家庭是完美的,總會有意見不和,觀點不統一的時候。偶爾的爭論、吵架也是不可避免的。要建立起一個溫馨的家庭,需要共同的磨合、包容、成長。
2、懂得適時放手,孩子才能成長
柚子馬上要上小學了,爸爸媽媽決定暑假讓他回農村感受大自然。
柚子來到爺爺家,感到一切都那么新奇,菜地里有形狀各異的疏菜;花椒葉炸著吃;地窖里堆滿了菜;在炕上吃飯睡覺……
柚子結識了一群小伙伴,他們用玉米棒搭房子,去土墻跳大沙坑,“偷襲”養雞場,在田野里奔跑,躺在高梁地里靜靜地看云,一起在大鐵盆泡澡,在西瓜地里大啃西瓜,夜晚抬頭看到滿天密密麻麻的星星……
媽媽看著和小朋友一起嬉笑打鬧的柚子,反思自己的付出,因為自己的謹慎捆住了孩子的手腳,掐掉了孩子多少的好奇心。
他們還幫盲童葉香香收拾院子,吹口琴給她聽,還為她訂《盲童文學》雜志,大家用“真善美”感知著這個世界。
艾小羊曾說:父母是站在孩子身邊的另一棵樹,而不是帳篷,帳篷遮擋風雨,同時也會擋住陽光。
3、最好的愛,是共同成長
回到城里,柚子再次來到心心念念的學校面試,但這次他充滿了信心。在才藝展示時,他選擇了最有挑戰性的項目-攀巖。
柚子穿過重重障礙,鼓起勇氣拿到頂端的小紅旗,突破了自己,戰勝了恐懼。
媽媽改變了不少,不在什么事都過度緊張,過度包辦,相信孩子有自己的處理問題的能力。
媽媽說:“以前對你管束太多,剝奪了你很多探索的自由,你像天上自由的小鳥,媽媽卻剪斷了你的翅膀。”
爸爸不會再動不動就和媽媽吵架了,明白了建立溫馨的家庭,需要與孩子共同的成長。
愛默生說:家庭是父親的土地,母親的世界,兒童的樂園。
孩子需要“愛與自由”,父母需要“學習放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故事吧。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