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又被老師留校啦?“”
“你這成績這么差,以后怎么考大學?”
如果討論在教育孩子中的遇到的那些坑,家長肯定有一籮筐子的吐槽。仿佛孩子就是上天送來的克星,要么習慣不好,要么脾氣不好,要么成績不好,反正總是有各種讓自己感到頭疼的地方。
孩子究竟該如何教育呢?父母是否應該一直焦慮?或者需要一直過度干涉呢?孩子的教育究竟有沒有什么方法技巧呢?今天我們請來了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心理學大家們,從他們的理論出發,來看一看究竟該如何教育孩子。
因為各位心理大家們都有自己的觀點,但是有些觀點又有相同之處。所以我們整合出3大點,根據這3點具體展開來研讀心理學家們的觀點。
第一、關鍵期教育
第二、家庭環境的影響
第三、孩子可以適度拉一拉
一、關鍵期教育
這個依據來自于格賽爾的成熟勢力說,格賽爾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他認為支持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成熟,學習對個體的發展并不能起到決定的作用。我們可以把成熟比作內因,學習是外因。也就是說如果兒童沒有到成熟的那個階段,學習本身并不能夠促進其發展。就像揠苗助長雖然是好心,但可能并不一定有好的結果,畢竟萬物都有自己的規律。所以家長和老師要把握兒童的關鍵期進行教育,不能急于求成、超前學習。
那兒童的關鍵期究竟有哪些呢?
首先0-6歲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尤其是到18個月左右的時候,兒童會有非常強烈的模仿愿望和模仿行為,他們的詞匯也會指數級暴增。如果你想讓孩子學習第二語言,不如在這個時候多給孩子播放相關的音視頻、或者直接把孩子帶入到這種語言環境中。總之,給孩子一個沉浸其中的環境,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其次,0-3歲是運動關鍵期。其中0-6月是平衡感發展的關鍵期,7-10個月是學習爬行的關鍵期,10-12個月是站立行走的關鍵期,18-36個月是抓、捏、握等手指精細動作的關鍵詞。所以如果孩子在這些亂爬、亂挪步、亂抓東西、千萬不要厭煩,不要刻意制止,甚至多給孩子提供這樣的一些環境、一些玩具助力孩子這方面功能的發展。
除了格賽爾,皮亞杰的理論也支持兒童發展的關鍵期,他認為在認知發展方面,2-4歲的兒童更多出現象征性符號的思維方式,主要以模仿為主,孩子會把學到的知識在頭腦中具體化。
在4-7歲,兒童開始關注事物的顯著特征,而且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中心特別突出,這個階段的孩子一般都會開始有小反叛,不太聽話。
7-11歲的孩子具體化思維發展的比較成熟,抽象思維還剛剛開始發展。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學習的時候都需要更多的去提供直觀的道具圖像,因為他們還理解不了抽象的東西,可以嘗試讓學生多去動手做一些東西,增加他們的理解。家長也千萬不要給孩子扔一本長篇巨著,要求孩子閱讀,盡量是一些簡單的、字數很少的課外書最好。也不要給孩子報那些一不小心就超前去到學習初中的奧數班。
而到了中學階段,孩子的抽象思維就發展起來,這個時候就可以進行一些命題假設、邏輯推理之類的訓練。
總而言之,孩子在不同的階段會有相應功能的關鍵期。千萬不要受到那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影響。現在社會上各種超前的補習班,什么2歲學寫字、3歲學算術、4歲學英語,看似好像成果滿滿,其實是在透支孩子,并沒有太多的益處。畢竟人生不是百米沖刺,而是萬里馬拉松,能夠長久的保持進步才是真正的強者。
對于幼兒園的孩子來說,也不要逼迫他們去過度學習知識,應該去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才是受益終身的任務。如果孩子在早期能夠養成好的習慣,那么家長在后期也會少了很多的麻煩和煩惱。比如孩子上課開小差、孩子拖延做作業這些毛病可能都不會發生。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都是從源頭解決,這樣才能更高效。
同時在品德人格方面,埃里克森認為0-6歲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期。所以在這個階段,父母盡可能地要和孩子在一起,要多和孩子互動,多關注孩子,給予孩子愛和溫暖,這樣孩子就能夠形成優秀的品格。如果這個階段沒有做好,后面可能也會出現很多頭疼的問題。
二、家庭環境的影響
孟母三遷的故事早已告訴我們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更何況是孩子日夜生活的小家庭。
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提出一個生態系統理論,他認為孩子生活在一個相互影響的一個環境系統中,而家庭是這個環境系統最里面的一層,所以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其實也是相互受益的。
我曾經見過一個大二的女生,她每天標準的生物鐘,任何事情只要決定就能一直堅持下去,定力非常的足,視野也很開闊,完全不像這個年紀的學生。直到有一次她談及自己的爸媽,我才明白,原來他爸爸是個書法老師,每天早晨5點半準時起床練字,幾十年來從未改變。想象一下,這樣的家庭環境,即使父母沒有對孩子說任何要堅持之類的話,孩子也會發展出很好的自律,因為家里有最好的榜樣可以模仿。
很多家長經常會去吐槽自己的孩子這個毛病,那個毛病。這個時候,不妨反思一下,在你的家庭中,你們的習慣是什么樣的?孩子是否是習得了家人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呢?之前一個寶媽跟我說,她現在正在拼命地努力精進,因為她想給孩子一個很好的榜樣。我不禁在內心給她豎起了大拇指。
其實除了布朗芬布倫納,埃里克森等很多的心理學家都認可家庭環境這一點。所以在現在開始,不妨在你的家里營造一個更棒的家庭環境。
三、孩子可以適度拉一拉
注意,我們這里說的是適度,所以上文中的那些超前補習的行為還是被排斥的。
這個觀點來源于前蘇聯的心理學界維果茨基。他提出兒童最近發展區的概念,簡單的來說就是兒童都在一個區域內,有一些目標在這個區域里,是孩子努力調一下就可以夠得著的。所以這個時候家長或老師適度地拉一下,孩子的水平就上來了。
這也是為什么教學一定要走在兒童發展水平的前面,就相當于有一根線,把兒童引著往前走。所以我們會看到學校里會有各種教學評估,來看一下哪一種教學方式更能促進孩子的學習。
那究竟該怎么去拉呢?
首先我們可以嘗試給孩子做一個“腳手架”。簡單地來說,就是你可以嘗試給孩子講解一些全新的內容,然后去啟發孩子自己思考,自己逐漸去解決問題。等他們慢慢地自己可以解決了,就可以把這個支架撤掉啦。就像我們小時候學自行車父母會著后面先幫忙扶著,等慢慢地孩子會了,父母就可以徹底放手啦。
除了實際幫助的腳手架之外,還可以語言上的支持和鼓勵,給孩子打信心。或者嘗試將目標給孩子分解,每一步完成之后都給孩子一個具體的反饋,讓他們知道下個階段自己該如何去做。總之,拉的方式還有很多,相信聰明的家長,一定會想出自己的方式來幫助孩子成長。
說到這里,對于如何教育孩子,你是否知道的更多了一點呢?其實歸結于一點就是尊重規律,營造環境,我們要從內心相信自己的孩子有向上向好的可能。當你慢慢這樣想的時候,你也會漸漸這樣去做,孩子最終就真的會變成這樣。這也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期待每一個家長都擁有一個超棒的孩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