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蘭花開過,櫻桃花開了,花團錦簇,彩云織就。河堤的柳剪出春天的風,絲絲溫煦,不自覺中被春天縈抱,瞇上眼睛,感受春的生機,萬物萌發,連自己也萌發了許多念頭。讓念頭生長,成就未來的自己。
想學心理學,想更好的了解自己,更好的了解他人,更好的生活。于是報了西南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心理學專業,在春天里播下一顆種子。
興奮地在網上走完入學手續,進入課程選擇,必修課無法選擇,選修課則有自選空間,我精挑細選,選出自己喜歡的課程。
《趣味心理學》,只看″趣味"兩字,就勾起我的興趣,雖然是選修課,卻成為我在西南大學網絡學習的第一門功課。一口氣看完古文海老師視頻授課,果真有趣。消費中的″心理賬戶",讓我印象深刻。
″什么是心理帳戶?"
古文海老師講到:"消費中的′心理帳戶′,就是每個人在內心把同樣的錢,分門別類地存在不同的帳戶里。比如生活必要的開支、家庭建設和個人發展的開支、情感維系的開支、休閑娛樂的開支等等。雖然都是你的帳戶,但每個子帳戶都是獨立存在的,你對使用它們的態度也是不一樣的。人們通常感覺不到心理帳戶對自己的影響。但是人們如何將收入和支出歸類,卻可以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消費決策。"
如果一塊巧克力有20元和200元的,你會買哪一種?如果你將它只是當作一種食品,而你這個月對于零食的預算只有200元,那么你可能只會買20元的巧克力。但如果你把購買巧克力的開支放在情感維系帳戶里,是買來送給最親愛的人,占用的就是情感維系帳戶里的預算,預算自然更多,你可能就會買200元的巧克力了。
要說服人們增加對某項花費的預算是很困難的,但要改變人們對于某項花費所屬帳戶的認識,卻相對容易。換句話說,如果人們不愿意從某一個帳戶里支出消費,只需要讓他們把這筆花費劃到另一個帳戶里,就可以影響并改變他們的消費態度。
也就是說,人們對錢有不同的看法,于是放在內心不同的帳戶里,花費時,按照預先設置的帳戶支付。同類的物品,價格不同,有人愿意買貴的,有人愿意買便宜的,是因為他們心理設置的帳戶不同。這讓我想到我和我家先生消費時的不同。先生喜歡買實惠的,我喜歡買品質好的。比如,先生買的臍橙按箱買,便宜,味酸。我買的臍橙按個買,價貴,味甜。先生喜歡網上買衣服,我喜歡實體店買衣服。就如今晚,先生興沖沖回到家,手里拎著大提袋,告訴我是褲子,因為網上搞活動,一口氣買了5條。
之前我不理解我和自家先生消費的差異,如今知道了,是我們各自心理帳戶設置的不同,先生的心理帳戶里是買必須買實惠,而我則是買品質買愉悅。明白了這點,不再執拗彼此消費的不同。或許能夠讓先生提高對"品質"的認識,讓先生把″買實惠"帳戶的花費轉移到"買品質"帳戶的花費,如此,我們的消費觀就可能就會趨于一致了。
在這個春天,我知道了″心理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