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 文章系原創(chuàng)非首發(fā),首發(fā)平臺:愛上一卷書,文責自負。
常常收到知乎和微信問一問上面的一些提問,讀書的意義是什么?
以前我也不知道讀書究竟有什么意義,讀歷史我們改變不了過去,讀哲學我們不可能成為哲學家,直到我開始走一條長期主義之路,認認真真讀書深切懂得了書中自有黃金屋。
加入共讀,讀到直擊心靈的書籍有時候真的叫人廢寢忘食。終于理解了陶淵明的好讀書的樂趣所在。
同時,讀書也是一個人可以擁有的少數(shù)可以自己掌控的時間,會啟發(fā)人的思考。自2016年,國內(nèi)短視頻興起,我從不刷短視頻,躲過了抖音,但是沒躲過小紅書和B站中視頻。沉迷過一段時間,看下來只是不思考式的點擊,看完毫無收獲。如果只當做檢索應用,還是挺有實用價值的。但也同樣失去了趣味,那絕非應用開發(fā)商愿意看到的。
可是我愈來愈明白,我們?nèi)耍荒芤晃兜剡M入大數(shù)據(jù)結合人性弱點設置好的舒適區(qū),要反其道而行,有時候做一件事情之前先問問自己天下之間是否有免費的午餐。
要善用工具,不要反被工具操控你原本的意愿。
獨自一個人時,休息時間是從發(fā)呆中過去的,讀書時間是從翻頁中度過去的。換言之,休息的時候我大多在放空自己,惟有讀書的時候是聚精會神了。
不過適當放空自己也是挺好的。讓自己去交友,去接觸大自然,總而言之,不要一味地沉迷于虛幻的互聯(lián)網(wǎng)。
若你現(xiàn)在問我,讀書的意義是什么。讀完62本書之后,我暫時得出這么一個樸素的道理:讀書不要賦予深刻意義,就是最大的意義。千萬別“走火入魔”,盡信書不如無書。
01
珍惜我們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讀《追風箏的人》,除了看到直擊心靈深處的那些人類的情感之外,還窺見戰(zhàn)爭給普通老百姓帶來的傷害具象化:戰(zhàn)爭可以讓好人變壞、壞人依然在作惡;可以讓大學教授淪落為乞丐、讓普通人的性命如草芥。
我才知道生在中國,處在一個和平年代是多么值得幸運,我們都應該珍惜這個賴以生存的家園。
《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用足足6623頁打開了我通往歷史的橋梁,我走了很漫長的一段路,推開那一扇門,這才看到歷史是由戰(zhàn)爭、殺戮構成。
也讓我明白了歷史是已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事情(排除虛構可能失真的一部分)忽略不計。頓悟歷史就是歷史規(guī)律和經(jīng)驗,讀歷史就像極了打開通往“過去”的一扇門,而本就存在的文字記錄透過書籍文字、就這樣經(jīng)過時間被一代代人閱讀。
我們何其有幸,生活在21世紀的中國,至少我們國家不再落后,普通百姓也不再飽受戰(zhàn)爭摧殘。
而最后一章,即第6664頁開始,作者當年明月話鋒一轉,用終章徐弘祖,即,明朝的旅行家徐霞客的故事作為結尾,表達了自己的中心思想,千秋霸業(yè),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糞土。這些都抵不過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過一生。
02
去感受真實生活
讀陳年喜《微塵》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作者是一個經(jīng)歷過苦難的人,他也懂生活。作者原本的職業(yè)是曠工,他有很多經(jīng)歷其實很值得閱讀,讀著讀著會讓人恍然,世界上原來還有這樣的工作,其實在沒有接觸一個工作之前確實我們知道的也只是那些大眾喜聞樂見的職業(yè),但是通過書籍也可以了解到各行各業(yè)的人所做的工作。
了解苦難,就是了解世界的運行,不想知道一個名流的吃喝拉撒,這些作品看了貼近普通人生活較為真實的一面。
他還說:文學不死,讓所有人在命運里相遇。讀這樣的句子會讓我靈魂為之一振,這些都是能給人帶來巨大能量的精神糧食。足以煥發(fā)一個人身上的無限生機。
讀《我在北京送快遞》作者胡安焉在寫最真實的生活感受,不是埋怨生活,而是陳述經(jīng)歷,初出茅廬的人們都會對自己即將踏入的成人世界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探索心理。
他除了在北京送快遞之外,第一份工作是酒店服務生,也在便利店打過工;在上海自行車行謀生,后來在服裝店做營業(yè)員、加油站營業(yè)員、送快餐、雪糕批發(fā)部送貨……還在物流公司做過理貨員,類似于工廠流水線。經(jīng)歷的多了,作者一度比剛畢業(yè)的時候更怯于跟人打交道。
他這種感受,我深有同感,我猜測這可能是我們的教育潛移默化帶給我們的,但是走到社會之后,卻發(fā)現(xiàn)很多在學生時代的思維邏輯并不適用于成人世界……
晚熟或者太過單純的人,光要去適應這個社會就已經(jīng)疲憊不堪了,而如果所謂的成長是遵循成人世界的規(guī)則,某種程度上人就是在被社會教育——欺騙——馴服。
打工就是會讓人懷疑人生,但是初出社會容易對一切產(chǎn)生新鮮感,經(jīng)過時間的跨度,一年年下來,林林總總、樁樁件件,直叫人懷疑人生。
其實大多數(shù)人都會經(jīng)歷一個階段,那就是從學生轉變成人,要經(jīng)歷涉世未深、完全察覺不到人情世故的初級階段。
慶幸的是,總有一些人在義無反顧地做自己,即便有一日遵循成人世界所有的規(guī)則制度,但是依然保持自己的純真。
今時今日,我說這句話并不是說這個事情很容易!也不是說所有人都能夠做到,甚至不是說做到這個事情有多么了不起,而是真實存在這樣的一個群體,會讓我覺得沒有那么孤獨。
直到第十一份工,他終于開始“覺醒”,在這之前底層謀生遭遇過不公,也嘗盡了冷暖辛酸,他嘗試跟不謀而合的同學一起合伙創(chuàng)業(yè),在商場租店面開服裝店,即“給自己打工”。
他經(jīng)歷過接近成功的階段,最終還是跟人合伙做生意以失敗告終。
到了北京,從事快遞行業(yè)。在北京做過兩家快遞公司,一家是知名快遞公司,另外一家后面也被前者收購。
他每一份工作的時間其實都不算太長,很多選擇確實跟他的性格息息相關,這一點在文中也表達出來了,我看到第一章的時候,或者說第一眼看到這本書的推薦語“懷有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就不由地想到了性格確實會決定一個人的人生走向。
整本書讀下來,我能夠感同身受的地方太多了,可能我跟作者處境不太一樣,但是實際上我們內(nèi)心心路歷程卻是相似的。這個社會遍布著叢林法則,只是有些比較隱蔽,經(jīng)歷過底層的人,越是能夠看到叢林法則。
在這本書里作者詳略得當,尤其是在北京從事快遞行業(yè)事無巨細寫了工作細節(jié)以及自己的感受,他是天生的寫作者,字里行間能夠深切感受到他的善良,他擁有珍貴的品格,也有每一個普通人的情緒起伏,這些讓我一再感嘆:寫作是救贖。
他被更多的人讀到,而若是一個普通人送快遞可能很多辛酸和感受都會淹沒在時間里,寫作者真的是世間的觀察者。
03
命運可以被打破
讀《了凡四訓》“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一切過往,皆為序曲,當下就是一個新生狀態(tài),做人不應該拘泥于過去,更應該展望當下,袁了凡先生對自己兒子現(xiàn)身說法的教育之書,值得我們在對人生感覺困頓之際一遍又一遍翻閱。
在這本書里,袁了凡先生以自己畢生所學告訴了我們,命運從來不是不可以打破的,改變固有的思維方式,就可以改變命運的走向。
讀《富蘭克林自傳》看富蘭克林從一無所有的窮小子到變成美國最富有的人之一,成為無數(shù)人奮斗的楷模,他后來不僅僅坐擁財富,還研究多個領域,在每個領域都有卓越的成績,做出過突出的貢獻。富蘭克林對一切都充滿了探索欲,值得任何一個有夢想?yún)s感到迷茫的人去學習的精神偶像。
《長安的荔枝》開篇以李善德的視覺展開的故事,讓人忍不住跟隨他的目光進入故事里,在四十二歲這一年,他貸款在京郊買了個宅子,在長安為官十八年,終于真正意義上有了自己的一個家。
在一次聚餐的活動當中,他的領導對他格外殷勤,在喝得醉醺醺的情況之下,將一樁“美差”交代給了他。文書上的意思是排遣一名荔枝使,去嶺南采購十斤蜜餞荔枝。
作為一個小官突然得到領導如此器重,他不甚惶恐,甚至一度面色通紅,手都忍不住顫抖起來了。
李善德憑借自己的官場見聞以及經(jīng)驗,下意識地認定了這份肥差油水大,他在心里盤算了一番,這甚至能讓自己提前一次性還清房貸。
回家酒醒之后才看清楚那封文書上寫的是新鮮荔枝,這就意味著他需要截止日期之前送到長安。他這才意識到自己被坑了。整個人失魂落魄,幾乎已經(jīng)看到前方都是死路。
其實越是瑣碎的小事,反而越是需要付出心力,上位者只在乎結果,而底層人民卻在過程當中殫精竭慮,疲于奔命,稍有不慎,滿盤皆輸。
李善德歷盡艱難結合理論書以及實踐找到了保存荔枝的方式,也想到了送新鮮荔枝到長安的方案——連枝一起運送。
與此同時,李善德想出了方案,在試驗階段就已經(jīng)明顯威脅到了當?shù)毓賳T的切身利益,他回長安的路上受到了阻擾,險些喪命,但因為李善德過去的一個善舉得以逃脫命運的捉弄。然而,這也是以他人性命換來的平安無事,他得以死里逃生回了長安。
李善德通過了楊國忠獻上了自己將嶺南新鮮荔枝送到長安的最終方案,娓娓道來運送新鮮荔枝的現(xiàn)狀與困難。
用這個方案十一日的時間可以將嶺南的新鮮荔枝送至長安。他的一番說辭贏得了楊國忠的授權全權處理此事。
因此,李善德也省去了繁瑣的流程。人生就像是一場巨大的賭局,有時候一個老實人誤入規(guī)矩森嚴的地方,除了遵循規(guī)則之外,是否還有別的出路呢?借由這本書,表達人世間種種艱難與不公。
《長安的荔枝》這個故事告訴我,當一個人一時半會兒無法跳脫出一個環(huán)境的時候,不要去埋怨環(huán)境,要學會絕處逢生,“希望”這種東西它不會憑空出現(xiàn),除非你用力證明你行,你就離成功不遠了。
04
世界某些角落里充斥著苦難
除了一些外因之外,撬動我讀書的一種內(nèi)在力量是我去年8月左右,一個偶然間在微信讀書上讀一本書《被拐賣婚遷婦女訪談實錄》。
可以說我當時看的過程當中十分震驚。這本書的初衷肯定是好的,因為書寫者不應該只去著筆于歷史重大人物,也應該把目光聚焦在弱勢群體上面,從古至今,“她們”都是真正沒有發(fā)聲渠道的群體,是個人。
過去女人的婚姻太多有無可奈何之處,有時候甚至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之下,被動成為了別人的妻子,然后生兒育女過一種非常痛苦的生活,無一例外,她們甚至連痛苦都不知道該怎么向來訪者表述。當然也有人過得相對好一些,不過是屬于少數(shù)不幸中的萬幸。
深深地覺得每個人都是這個時代的“幸存者”,這個世界有太多苦難隱藏在不為人知的角落當中“無名的人”身邊。
作為國內(nèi)第一部被拐賣、拐騙婦女口述訪談實錄,這本書較全面、深入地呈現(xiàn)了拐賣人口現(xiàn)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為進一步了解國內(nèi)跨地區(qū)被拐賣拐騙人口,深化相關研究,推進“反拐”行動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基礎性資料。
一些被拐賣、拐騙的女人在經(jīng)歷了這些事情之后,她們多數(shù)沒有強烈的反抗意識,更趨向于麻木。這本書里的悲劇非常隱晦。帶著欺騙性質的婚姻帶給女人的是什么,壓制和剝削,以及她們身上無形的鐐銬和鎖鏈。
這是一本可能沒有那么渲染情緒的紀實訪談。因此,無法在當今自媒體平臺上成為爆款內(nèi)容,人們對苦難本來就是退避三舍的,但是,這些人應該被銘記,否則,認命的人太多就會變向成為那些走法律漏洞、不法分子犯罪的溫床。
這本書已經(jīng)在盡可能的客觀也不是那種會讓人產(chǎn)生濃厚興趣的讀物,正是因為那份真實,只要你用心讀了,難免會產(chǎn)生悲憫之情,整本書讀下來還是會讓人窺見世界。
很多年前柴靜帶著她的《看見》一書映入大眾的視野,讓我堅信絕大部分大眾都是愿意和渴望看到真相的。
05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書籍
我開始明白,生命中出現(xiàn)的每一個人都有其意義所在,讀人如讀書,閱讀亦閱己。2023年我有寫下很多封信,但從不寄出,絕口不提。寫得文章愈多,認為詞語與詞語組成的話語某種程度上可以直抵人心最深處,然而它還有一種喬飾的作用。怕是不夠真誠,又怕有所夸大。怕別人看不懂,又怕別人看得太多。
不寄出,對我而言或許是對收信者最大的尊重。
2024年已到,好好過好每一天。
可我忍不住想要將去年一月寫下那封信件的片段呈上,不為別的。只想告訴我所在乎的人,我盼著你好,你若站在高處,我發(fā)自內(nèi)心祝福;你若有一天陷入低谷,你還有我。
信件片段如下:
如果有一天,你短暫地跌入人生谷底。請不要氣餒,因為你要相信自己可以重新站起來。如果有一天你回頭發(fā)現(xiàn)遺憾始終存在,那也沒有關系,因為我也常懷遺憾。但是若有一天你站在頂峰,請一定要一面驕傲、一面平常心看待,因為那是我最欣賞的品德。但是你,也不一定要站在高處,可以選擇一種平凡的生活,并且保持熱愛生活的心態(tài),也很好。
同齡人前前后后開始步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可我還是覺得大家的時區(qū)各有差異,但是對于幸福的追求都殊途同歸。
人人都有客套的一面,世故的、捉弄人的一面,我也不例外,依舊接納所有人的不同,但常常固執(zhí)地堅持己見,從間或刻意融入熱鬧到如今于熱鬧喧囂里獨善其身,我也在成長與抉擇。
從小到大,常常與周遭環(huán)境格格不入。反過頭來想想,別人不理解你的時候,或許你也從來未曾想嘗試著理解他人,這本就是無解的,得到這樣的答案足矣。
我始終是一個樂觀主義,樂觀地面對著生活,即便生活從來都會給人設置層層障礙。
如果有時間,有空閑,懷著一份期待的心情,我多想帶你去劃我家湖邊的小船,帶你看我長大的地方。告訴你,我的童年,跟你描述家門口夜來香、五角星花綻放的夏天,還有我的心事重重,那些不值一提的很小的事情,我都想告訴你。
當你也很想知道,如果是這樣的前提,對我而言就是見面的意義所在。
以上。
寫過很多文章,走過很長一段路。有時候表達的內(nèi)容太多,忘了最初不過只想告訴一個人那些絮絮叨叨的話語。小時候渴望看到世界更廣闊的一面,回過頭來卻發(fā)現(xiàn)自己反而會為稀松平常的事物動容。也許我只是一個迷途的孩子。而活得非常天真的人,除了一部分被環(huán)境保護,也是自己選擇的一種結果。
過往躲在殼子里,總覺得不必交談的時刻是自由的,至于如何關心別人是我至今仍然需要學習的,不知道是否人要融入世故才能從善如流付諸關心。這也是我當下的課題。
關心的話甚至沒辦法在心里打腹稿,都只道天涼好個秋。
06
人們慣常會賦予一切事物以意義
很多時刻,賦予事物意義會讓生活充滿儀式感。
翻開承載回憶的第一篇相對正式的被認真收藏的小說,那時初二時期學校運動會,我和同學們作為觀眾坐在廣場階梯上參與運動會,默默拿了紙和筆寫小說,給身邊同學傳閱。筆記本上右上角日期一欄清晰的字跡一下子把我?guī)Щ亓诉\動會的場景里,也喚起了最開始的創(chuàng)作動機。從2010年到2024年,這十三年的光陰,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我們從當下回首過去,難免會覺得日子匆匆。實際上,每個人都真真切切從一天天走過來。時間待人公平公正。通過跟姐姐女兒相處,透過她,我確鑿知道,從一個字都不認識,經(jīng)過一日日學習識字,懂得用字,是一個人成長必經(jīng)過程。對一個小孩子來說,這個過程很重要。而我們都是從這樣的小孩變成后來的大人。
當我用一雙疲憊的目光去看待周遭的儀式感,從開始已經(jīng)看到結束,這樣特別容易陷入虛無當中。
人有時候適當遲鈍一些反而會消解掉那一部分虛無感。恍惚之間,我有一種強烈的認知,當我們賦予事物以意義,其實也會藏起滿身的疲憊。
大多數(shù)疲憊是為何,明明看似什么都沒做,卻又無比勞累。體力勞動傷筋動骨可以理解,但是職場上與人打交道何嘗不叫人精神上“傷筋動骨”呢?
一個人哪怕表現(xiàn)得多么八面玲瓏,恐怕也只是在以高情商處世,現(xiàn)代人,大多都有各自精神疲憊之處。誰都不是表面上那般光鮮亮麗,美麗和體面背后默默下的苦功,卻又仿佛不值一提。
我們每個人習慣賦予事物以意義,或許它不是一種夸張的修辭手法,而是我們大多仰仗這樣的“儀式感”來慰藉大多數(shù)孤寂或者無意義的時刻。
如此這般,賦予事物以意義,何嘗不可呢?
就像讀書,我雖不主張賦予太大的意義,但同時,又可以理解賦予他們以意義之人,因為這個世界有太多事情需要克服人性的弱點,在一個目標上設定一個重大意義,會比單純地堅持更見效果。
2024年,讓我們一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