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古琴
? ? 這一節是專門講述來秦漢時期的古琴。琢磨這幾千年的傳承與發展,凡帶有“古”這個字眼的,基本上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真正屬于華夏民族的音樂,比如古歌、古樂舞、古典等等。今天我們說的這個古琴,早在周朝時期就已被廣泛使用,也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話。
? ? 大約在西漢中期到漢末三國之際,琴成為相和歌中最主要的伴奏樂器,常與其他樂器合奏。古琴藝術的發展自然只強不弱。就像昨日曾提到的兩位音樂家,相傳古琴曲《酒狂》為阮籍所做;而撰寫出近7000字《聲無哀樂論》的嵇康,尤善彈《廣陵散》。那么《廣陵散》究竟為何物呢?
? ? 1、《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我國古代一首大型樂曲,記載于東漢末年。與《琴操》中記載的《聶政刺秦王》曲題材相似。現存《廣陵散》最早見于明代朱權編印的《神奇秘譜》一書中。
? ? 2、《酒狂》相傳為阮籍所作,最早見于明代朱權編印的《神奇秘譜》之中,此曲采用了罕見的三拍子節奏。
? ? 這兩首作品,可謂是盛名遠播。假如沒有聽過這兩首作品,沒有關系。但是作為音樂愛好者的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兩首作品是什么!都是我國古代流產下來的古琴曲,記載于《神奇秘譜》之中。或許你會好奇《神奇秘譜》是什么,是神奇的譜子嗎?至少,我認為,這絕對是一部國寶級別的珍藏。想想還是真的挺感謝這位名叫朱權的王爺(既然都姓朱了,那所在的朝代自然是明朝了),關于他對音樂的偉大成就,我會在后面講述中提到。下面介紹的是更重要的一部作品,真的是可厲害了。
? ? 3、《碣石調?幽蘭》,傳自南朝梁代的丘明,是我國唯一用文字譜保存下來的古曲,現存式原件為唐人所撰寫的卷子譜,是我國迄今為止見到的最古老的琴譜。
? ? 這個時候,我不得不為大家介紹一下什么是文字譜了。
? ? 文字譜,顧名思義就是以文字形成的譜子。官方的定義是這樣的 :文字譜,使用文字記錄彈琴指法和弦位的一種記譜法,它不但間接的記錄了音高,也保留了一部分節拍節奏的信息。
? ? 說起文字譜,不得不說到我們的漢字。作為華夏兒女,我們應當為會說漢語兒驕傲、自豪。在聯合國的總結報告資料中中,你蒙著眼睛去找,發現有一本最薄的,那一定就是中國的!因為我們的漢字,有最簡潔的語言,有最無法比擬的意形和象形,是歷史傳承下來的悠久文化!
? ? 我們之所以能知曉千年歷史,知曉黃帝、堯舜禹、祖先,便是這種語言的傳承!若是在英國,或許你找到幾百年前文字,甚至是莎士比亞的原版著作,他們或許就已經讀不懂了。
? ? 漢語作為偉大的語言,即使在五千年后的今天,當我們讀到《詩經》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亦或是《樂記》中,“凡音之起,由人心也”;又或是屈原的《離騷》中,“長太息以掩涕兮”等等,或許會苦澀難度一些,但無一不讓人能感受到其營造的意境和感情的變化。這就是偉大的漢字。
? ? 所以說,文字譜,就是“一腔正氣的中國風格”。
? ? 接著我們繼續來說古琴曲《碣石調?幽蘭》,“碣石調”,是指樂曲的曲調形式,來源于相和歌中瑟調曲的《隴西行》。“幽蘭”,自然就是指樂曲所表現的內容了,抒發了抑郁沉思的情懷。
七、樂律學
? ? 關于律制,在古代似乎總是有許多超級智慧的前輩,數學總是那么好。就像我們擅長背乘法口訣表,基礎運算能力強,除了與漢語的優越性是分不開的以外,最重要的是,我們有優秀的傳承。比如你看我接下來要介紹的第一位人物。
? ? 1、京房,西漢時人,提出六十律理論。是我國第一個從理論上發現“仲呂不能還生黃鐘”的律學家。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三分損益法的基礎上繼續損益推算,將一個八度分成六十律。故我們常聽到“京房六十律”之說。
? ? 2、荀勖,重大的貢獻在于發現“管口矯正”的規律,由此制作出較為精確的律管,即12支用于定音的笛(與我們現代的調音器有些相似)后世稱“荀勖笛律。
? ? 3、錢樂之,他在京房六十律的基礎上用三分損益法往下生至三百六十律。將三分損益法不能生還黃鐘的音差縮小到最低程度。
? ? 4、何承天,在三分損益法的基礎上,加以調整,創造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故稱“何承天新律”。
? ? 以上便是今天講述的內容。明日進行到隋唐五代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