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王世明詩選》讀后記
文/齊鳳艷
故鄉,一回顧,先映入眼簾的永遠是母親的笑容,父親的白發;故鄉,一說起,心中就波瀾起伏,耳畔千帆過往爭渡;故鄉,一提筆,昔歲故人就躍然目前,我縱有詞語萬千,是否可以將情思全部鋪展?以上幾句是我讀《王世明詩選》時生發的共情與協鳴,它們來自于這部詩集情思的感召,也來自于其文字渲染。我想,一部詩集能夠在讀者心中引起強大的共鳴,它就是出色的。
王世明的這部詩集感動我的原因之一是,詩人寫盡了一個人思鄉的滿腔情緒,尤其是我和他同是遼寧人,我感到我對那片黑土地的眷戀全部被抒發出來。此生,結識一位如此書寫鄉愁的詩人,千頃麥浪,萬里原野都有所安放;游子的情腸百結,都找到了打開的模式。
鄉愁是一種深切思念家鄉的情感狀態,對故土的眷戀是人類共同而永恒的情感。古今中外,每一位詩人都深情書寫過自己的故鄉。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詩人露易絲·格麗克在《回家》 中寫到:“我們只看一次世界,在童年/其余都是回憶”。如果是這樣,那么,一切的寫作都是朝向故鄉的一次心靈旅行和精神扎根。那么,當一個人,他的故鄉有一座山,叫望兒山,他的一顆心對故鄉的牽掛是不是更強烈?
(一)
王世明是遼寧營口人,他的故鄉有一座山叫望兒山。望兒山,當飽含人倫摯愛的詞匯被賦予一座山,一方面,土壤的孕育之德和大地母親的象征之意高拔而起,另一方面,母愛的情態更加堅實厚重,雪雨風霜不移,從而故土與親情有了最密切的結合體。為此,我是羨慕王世明的,我甚至忖度,王世明寫了這么多首以故鄉為主題的詩歌,與故鄉有一座名為“望兒”的山不無關系。這一廂,故土親人的掛記就在那里,那一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那羈旅在外的人如云朵一樣蹤跡漂浮不定,但是他們對昔日親人朋友的情感就像太陽落山時對大地依依不舍一樣,眷戀熱愛。
我看到,望兒山在王世明心中的地位與它在王世明詩歌中的地位是相輔相成的。他的兩部詩集都以望兒山為主題開篇。并且,前幾日的交談中我知道王世明早在1992年就在家鄉《營口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南望故鄉》的精短散文,它就是以望兒山的故事為依托的一次鄉情與親情的熱忱抒發。
望兒山,一座有故事的山。而哪一位母親,哪一個游子,不是有故事的呢?王世明在《南望故鄉》中提到,《中國名勝大詞典》關于望兒山的描述只有“幾行短短的文字”,這與詩歌在語言凝練性方面的特征是相通的。所以寫詩讀詩,寫出和領悟到言外之情思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望兒山蘊含著一個傳說一樣,詩歌越凝練越飽含深情。我看到王世明的每一首詩雖大都是幾行短短的文字,卻是他人生的記錄,是寫給歲月的詩箋。他的詩《寫給歲月的詩箋》是這樣開頭的:
為了夢想我晝夜奔忙
用凝重的畫筆,書寫我
日漸強壯的翅膀
累了,就倚在溫暖的記憶里
數著走過的時光
讓心兒做短暫的休養
詩是記載、記憶、回望和小憩,也是修整身心,王世明總是在故鄉與親情中找到自己的寫作根據地。格林說,作家的經驗在他前二十年的生活中已經完成,他剩下的年月不過是觀察而已(這與前面提到的露易絲·格麗克的詩句互為印證)。而望兒山無疑是王世明朝向這個根據地一次次精神扎根的制高點,它是詩人心中最高的山。
世上最高的山
世上最高的山
是故鄉的望兒山
她海拔不過百米
卻令我們
終生仰望
這里望兒山因為它的象征意義而超拔,升華它的是故土在詩人心中的地位。這里既有情感因素,也因為現代社會中,鄉土成為一些古老文明、傳統品格和詩性特質的唯一保留地(這一點我將在后面細談)。在另一首《望兒山》中,詩人寫到:
在你身旁時
我離你很遠很遠
當我身處南洋
你卻就在我的眼前
這首詩,是他歷經生命體驗后的感慨與思辨。讀《王世明詩選》是沒有難度的,真正體悟王世明詩歌的深邃,亦不在詞語的理解,而在于生命的感悟。只有讀者自身也有相同的情懷,詩歌的價值才能真正出現。
(二)
上面講到的《南望故鄉》寫于1992年,之所以“南望”,是因為那時王世明從軍在內蒙古;而《世界上最高的山》和《望兒山》寫于2015年,當時詩人在新加坡——少小離家,中年仍在外:好男兒志在四方。王世明青春年少就離開家鄉,從軍保家衛國;之后又在家鄉營口、首都北京和新加坡等多地工作,如他詩中所說:“為夢想/浪跡天涯”(《華裔》)。少年總是放蕩不羈的,總是想遠行,想離開,總感覺心靈在別處,李白說“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余華成名小說的題目就是《十八歲出門遠行》,而《挪威的森林》講的就是一位離家出走的少年的故事。可見古今中外,年輕的心總是懷揣夢想,總想足跡踏遍四方,詩人亦是如此,“一次次掙脫”(《丟失的故鄉》)。
而回望從來沒有停止過。用詩人形象的語言,就是“用一生的時間/尋/找/媽/媽”(《華裔》)。詩人一字一頓,用一種節奏感來展示心緒,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相得益彰。歸家應該是每一個人的情結吧。一代梟雄曹操在晚年赤壁之戰大敗后,雖仍然壯心不已,卻也留下了“冉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鄉”的詩句。對家鄉的思念,既是王世明情感層面上的寄托,也是他靈魂層面上的需求;詩人既是在尋找肉體情感的慰藉,也是在尋找生命靈魂的歸宿。德國哲人荷爾德林說:“鄉愁是一種高貴的痛苦。”通過它重申一種讓靈魂扎根、人心落實的寫作品質,在當下這個浮躁、掛空的時代,有著特殊的意義。
故鄉在路上
自從離開故園
我們就踏上
回鄉的路
從此,故鄉便在
永遠走不完的
路上
回鄉路走不完,詩意永長遠。王世明在城市打拼多年后,他的詩歌中故土與親情仍然被反復詠嘆,而這也是眾多詩人詩歌作品的一個普遍現象。我們很難找出描寫都市,描寫機械文明的詩歌,相反,現代詩中更明顯的傾向是多寫自然之美及田園之趣。盡管詩人們對都市生活不乏傾心與投入,但在詩中更多的卻表現出一種疏離、陌生甚至拒斥。同時,鄉土在文化傳統中的儀式性和敬畏感,正在逐漸流散或減弱。那么,追溯流逝的鄉土,對于當代詩歌重新確立鄉土的精神品格,對于當代文化與當下生活有著特殊的意義。
(三)
王世明的思鄉之作常常令我動容。
我與母親
每次回鄉探母
我都把頭發理清
把西褲熨直
把皮鞋擦亮
母親說
只要我還年輕
她就不會
衰老
那一夜
那一夜,我和妻
在醫院護理急癥的岳母
隔壁,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伯
歇斯底里地吵個不休
我卻睡得異常香甜
我病逝的父親
也曾經是位小腦萎縮患者
聽著老伯熟悉的喊叫聲
我像個重拾父愛的孩子
在悠揚的搖籃曲中酣然入夢
細心、深情而又長情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詩吧。詩意就在生活中,因為生活中的真情最感人。《我與母親》寫于2020年1月,當時在微信朋友圈里讀到詩人分享這首詩時,我內心先是一顫,繼而眼睛濕潤了。我想起每次回家,都要精心修飾自己,讓母親看到神清氣爽的我,讓她知道我很好,所以這首詩讓我產生了共鳴。而詩的第二節,“母親說/只要我還年輕/她就不會/衰老”,則讓我內心一震。王世明寫的多好啊,簡單的話語里,既滲透著母親的慈愛,更隱藏著生命傳承的真諦。《那一夜》中“我像個重拾父愛的孩子”,讀了讓人心腸軟的想流淚,時間奪走的親人,再也回不來了。讀王世明的鄉情詩,我看到詩意就在身邊。世界像一個鏡子組成的迷宮,我們能看到什么,取決于我們的心靈。詩意不等于風花雪月,詩也并不在遠方,而且我們就是我們的遠方。當一個人心中有詩,處處都有詩意。
字淺情深的效果其實不好抵達。王世明能寫出這樣的詩,是因為他對生活,對人生有深刻的感觸。他那樸素的詩句里是熱烈的情感,穩健的思索,他不用借助云山霧罩來虛張聲勢。另外,他愛詩,他說:“每一首詩/都是我的孩子/無論她長得好壞/無論我多么貧窮/都要把她打扮得/干干凈凈”(《我的孩子》)。詩思里可以見人形和人格的,能見到追求和信念。我想記錄鄉土人間的淳樸和企望親情的傳承是王世明鄉愁詩的一個深意,這是情感抒發之外的一份社會擔當。
拜佛的奶奶
燒了一輩子香
拜了一輩子佛
臨走時
她字正腔圓地告訴我們
這一生
都在拜自己的良心
耕田的爺爺
不識一個大字
也從未用過毛筆
一輩子耕田鏵犁
卻把“人”字寫得頂天立地
老人是鄉土的真正標識,在他們身上凝聚著鄉土社會的文化記憶,他們代表著老中國千百年來恒定不變的精神與美德,這里有善良、樸實、正直、勤勞、真誠,等等。他們和他們代表的精神與美德是漂泊游子們在經歷了動蕩和陌生的都市體驗后感到安定和熟識的心理依托。這些精神與美德,如光芒時時感召著詩人,詩人寫到“無論走到哪里,懷中都揣著一輪老家的太陽;無論走到哪里,老家的太陽都把我照耀”(《老家的太陽》)。
個體在時間長河里都是短暫的,但是每個亡故的生命又都在親人的想念與回憶中延長。在《老家的家》中,詩人將故去的親人的照片貼在一個本子上,詩人寫到“我把自己的照片也貼在本子上/我擔心回家時他們認不出我年老的模樣”,并且“每一次,我都要帶上兒子/我害怕他將來忘記了回家的路”。同樣,在《紅高粱》一詩中,詩人也表達了他那種不忘本的情懷和對血脈傳承被割舍的擔心。
此外,《歪脖子樹》《石磨》等表達了詩人對鄉村人們命運的觀察、思考。“脖子歪著,腦袋自然也歪著。歷史便在許多歪曲中回旋。滄桑幾度,還斜著眼睛打量著世間!”這是三句非常有畫面感和時空觀的啟發深思的詩語。警示是一種更厚重的熱愛與期盼:盼望著故鄉的父老鄉親幸福、富足,每個人的前程與整個村莊的未來都是坦途。所以,王世明的鄉愁詩,絕沒有局限在個人情感,而是有著更廣闊的視域。
在本文的結尾處,我要回顧王世明在《我的詩》中的話:“我不奢望/自己筆下的詩句/有多深奧/我只求/那些淺淺的文字/就像我的人生/你可以讀懂”。孔子說:“修辭立其誠。”這句話含義有多種解釋,簡而言之,就是寫作要懷真誠之心,發出來自心靈的聲音。王世明的詩,我認為是情發于心、意通智慧的,并且透過這些詩,我看到了詩人的樣子。讀一部詩集,假如能夠讓我由此認識一個人,欣賞一段人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