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參加勾俊偉老師的私房課時,我聽到有個小伙伴說自己明明已經很努力了,為啥取得的成績卻和牛人差距那么大。
這也是很多普通人都很困惑的一個問題。
剛好前天“知識大咖”秋葉大叔也來聽這個課,他現場拆解了自己的部分做事底層邏輯。
在我看來,秋葉大叔講的這4點做事的底層邏輯,剛好就可以解決大家上面的困惑。
1、養成好習慣:只要做內容,必搭框架
你寫文章、寫PPT、寫工作報告時,是怎么做的呢?
很多人的習慣做法,就是沒搭建框架就開始寫了。
這樣寫很容易引發的結果是:寫著寫著思維就發散掉了,最后寫成了流水賬。
那正確的做法是怎樣的呢?
就是秋葉大叔說的“只要做內容,必搭框架”,這是牛人和素人做內容時的一個重要差別。
那牛人是怎么搭建框架的呢?
秋葉大叔在他寫的《寫作7堂課》里,提到了以下3個方法:
(1)從空間維度來搭框架
舉個例子,很多公司內部做活動復盤時的做法是:一群人逐個把業績目標、完成情況、存在問題、改進建議都說一遍。
如果來開會的人有二三十人,信息量那么大,聽的人內心一定是崩潰的。
秋葉大叔意識到這樣做復盤效率太低了,他于是跟團隊的小伙伴說要按空間劃分。
什么是按空間劃分呢?
如下圖所示,秋葉團隊的復盤是以部門來做劃分的。每個部門把自己存在的問題寫上去,將來對照這張復盤表,就可以明確知道誰的問題誰負責,這就是按空間劃分。
除了以部門劃分,你還可以以產品線、地理位置等來做劃分,這些都是從空間維度在搭框架。
(2)從時間維度來搭框架
還是以上面活動促銷的復盤為例,除了以空間維度來搭框架,你還可以從時間維度來搭框架。
如下圖所示,秋葉團隊根據時間軸,把促銷分成了:策劃、籌備、預熱、活動和收尾5個時間段。
小伙伴根據這條時間線,把每個階段的工作寫上去。寫完后,大家就很能清晰看到每個階段哪些工作是重點,哪些工作需要額外關注。
活動結束后復盤,根據這條時間線,你很快就能發現在哪個階段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由此可見,從時間維度來搭框架,真是梳清思路的一大利器。
(3)“時間+空間”組合起來搭框架
除了以時間、空間為維度來搭框架,你還可以把它們組合起來搭框架。
像秋葉大叔團隊,他們最終形成的復盤框架,如下圖所示,就是一個“時間+空間”的框架。
搭建好這個框架后,每個部門再把自己在每個時間段要做的事情寫上去。
這就相當于可以形成一張檢查清單。
等到活動結束后復盤,對照這張檢查清單,你就能很快發現哪個部門在哪個時間段的工作出了問題。
由此可見,把“時間”和“空間”組合起來搭框架,形成雙劍合璧,你的工作效率會超給力。
養成搭框架的好習慣,所有人都會對你刮目相看。
2、學習有目標:教會多少人,目標必達
你看一本書之前,有想過自己看這本書的目標是什么嗎?
你很可能答不上來。其實很多人都和你一樣,都不知道自己讀這本書的目標是什么。
參加學習活動,也是一樣的問題。這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很多人參加了很多學習活動,但就是沒啥進步。
而牛人就不一樣,他們很清楚自己要通過學習來達到什么目標。
像秋葉大叔的學習目標就是:學完在一定時間內能教會XX個人。
以這個目標為導向,他在學習的時候就會不斷琢磨,怎樣才能教會這XX個人。
為了實現目標必達,秋葉大叔就會使出渾身解數來學習。
學完之后,他會通過線上分享(在視頻號、微信群、以及一些平臺做直播等等),或者線下分享(給企業培訓、被邀請參加的一些線下活動和秋葉團隊舉辦的線下課程等等),來教會自己的目標對象這些內容。
在我看來,你完全可以借鑒秋葉大叔的這個方法。
比如你可以在上課前,在朋友圈或個別微信群說自己將會參加某某課程,學完之后會拉一個微信群免費做分享,有興趣的朋友打個1。
為了不讓這些朋友失望,你在上課時一定會打醒12分精神,去想盡一切辦法去吸收課上的知識。
讀到這里,你可能會問課上有些內容聽不懂怎么辦。
你可以在課下繼續向老師請教啊。
如果請教完還是不懂,那你之后在群里分享時,可以先避開這部分內容,講那些自己掌握得還不錯的。
只要你每次學習前,都設定要教會別人的目標,并做到目標必達,你終將飛黃騰達。
3、深度蹭熱點:不流于表面,思想致勝
很多內容創作者,都試圖通過蹭熱點來增加自己的流量,但效果往往都不好。
為什么會這樣呢?
答案是他們的蹭熱點流于表面。
舉個例子,這幾年“區塊鏈”這個詞很火,很多人都蹭過這個詞的流量。但是,他們對區塊鏈的解讀流于表面,說來說去無非就是“去中心化”這4個字,對于“去中心化”背后的思想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因此并沒有激起多大的水花。
直到原新東方“三駕馬車”之一、現真格基金創始人的王強老師的出現。他在一次分享中被問到是否看好區塊鏈的發展。
王強老師的回答是NO。他認為無論技術如何革新,從人文的視角來看,完全的去中心制度是難以實現的烏托邦。所謂“完全去中心化的思想”,不是區塊鏈出現后才提出來的,一千多年前的無政府主義思想本身就是完全的去中心化。但是,正如你所看到的,一千多年過去了,政府依然屹立不倒。
據說“知識管理”牛人成甲老師,聽完王強老師從人文視角分享的觀點,都頓時變成了他的小迷弟。
確實,和那些歸納起來就只有“去中心化”4個字的解讀比起來,你肯定覺得王強老師的解讀要深刻得多。
他的深刻,來自他是從人文的視角出發,把區塊鏈類比成實現不了的烏托邦。從人類歷史幾千年的發展來分析這個問題,說明人根本離不開政府,完全去中心化,把政府取而代之不過是在做白日夢。
由此可見,像王強老師那樣從人文視角來分析問題,思想深度確實遠超常人。
讀到這里,你可能會問,那要怎么做才能提升自己的思想深度呢?
王強老師分享過他常用的一個思想模型,如下圖所示。
在王強老師看來,認識世界有4個層次:最頂層是人文思維,再往下依次是科學思維、技術思維和商業思維。
如果你只有商業思維,你就看不到技術的演變;
如果你只有技術思維,你最終會對技術的發展走向感到迷茫;
如果你只有科學思維,你就沒辦法探尋出科學本身的意義。
只有加上人文思維,你才能形成正確的、完整的認知框架。
多看看這4方面的書籍,提升自己在這些方面的認知。你以后分析熱點時,從這4個層次依次展開,一定會比絕大部分人解讀得要深刻太多。
不流于表面,靠思想致勝,才是真的牛。
4、正確打造IP:自認沒才華,快速學習;搞得定鐵粉,讓TA一眼看到你比TA強
前阿里巴巴副總裁衛哲,有一次到一個社群分享,對臺下那些自以為認知很高的聽眾說了狠話:“你們之所以會來參加這個社群,是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實際上你們并沒有才華。”
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昨天秋葉大叔在分享時,也提到如果你想打造個人的IP,首先得承認自己沒才華。正因為沒才華,所以要通過快速學習來增加你的才華。
讀到這里,你可能會問,那要如何快速學習呢?
在我看來,秋葉大叔寫的《高效學習7堂課》里,提到的“主題學習法”,最適合普通人。
在這里,我先說一下“主題學習法”不是什么。“主題學習法”不是像很多人那樣,今天學寫作,明天學情商,后天學領導力。結果是明天一學情商,就把寫作給忘了;后天一學領導力,又把情商給忘了。這樣的學習,顯然并不高效。
那“主題學習法”是什么呢?
說白了,就是在一段時間內,你通過讀書、參加課程等方式,來專攻某一主題的知識。
以我自己為例子。2017年1月中旬,機緣巧合下,我要在一個社群做和“時間管理”有關的分享。
其實當時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識還是挺薄弱的,但為了做好這次分享,我決定跟自己死磕。
10天內,我讀完了20本和時間管理有關的書,包括《番茄工作法》、《搞定》和《善用時間》等等。
專攻完這20本和時間管理有關的書,我對時間管理的經典理論“番茄鐘”、“時間四象限”、“GTD”等已經是爛熟于心。
1月中旬,我把這些經典理論結合自己的實踐,做了長達3個多小時的線上分享。
分享結束后,群里的很多小伙伴都給我點了贊,說內容太受用了。
要不是在那10天做了主題學習,那天一定不會有那么好的分享效果,自己也不會變成群里小伙伴眼里的一個“時間管理”小IP。
這就是主題學習的好處。
通過快速進行主題學習,來增加你在這一主題領域的才華,你會離成為IP越來越近。
當然打造個人IP,除了通過快速學習來增加你的才華,秋葉大叔在分享中還提到一點,就是要搞得定鐵粉,讓TA一眼看到你比TA強。
那這個要怎么做到呢?
答案是你的思維模型要用得很溜。
舉個例子,這次勾老師的課程,和我同組有一個小伙伴叫小A(化名)。前天在聊天中,她跟我提到自己有2個娃,每年單是2個娃的學費就要花8萬。小A想靠自己多賺點錢來分擔老公的壓力,她目前雖然在做一些咨詢,但收費并不高,而且量很少,所以當下挺迷茫的,在猶豫要不要轉去做培訓師。
根據小A的情況,我腦海里迅速用“SWOT”這個思維模型,對她更適合做咨詢還是做培訓進行了以下分析:
S (strengths):優勢——比起咨詢,小A做培訓能拿到的收入更高、而且更穩定。
據她所說,自己做一次咨詢只能拿到500塊錢,但咨詢的量并不多。
但如果是做培訓的話,小A一天就能拿到大幾千,量肯定比咨詢多、而且更穩定。
而且小A是現場表達能力超強的人,即使是對著百人講課,她也一點都不緊張,反而會很興奮。
這也是她適合做培訓師的一大優勢。
W (weaknesses):劣勢——對小A來說,和咨詢比起來,她做培訓的劣勢是:培訓基本上都在外地(小A的家在內蒙古)進行,而咨詢可以在線上進行。
不過,由于她有一個非常支持自己的老公,可以幫忙照顧孩子,所以這個劣勢對小A影響不大。
O (opportunities):機會——小A是勾老師的弟子,他手上有很多的培訓資源,并且很樂意分享給夢卓這些弟子。這意味著夢卓只要愿意去做培訓,她的機會是很多的。
T (threats):威脅(競爭對手)——國內的培訓市場和咨詢市場足夠大,只要有能力,都能分得一杯羹。對現階段的小A來說,這一項可以先不考慮。
通過用“SWOT”這個思維模型進行分析,我得出了小A當下更適合去做培訓的結論。
于是在和她溝通的過程中,我把這4項都跟她講了,最后給了建議:“不做咨詢,做培訓”。
小A聽完我的分析,直呼“厲害”。
其實并不是我有多厲害,不過是思維模型用得比她強。
讀到這里,你可能會問怎么學習思維模型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看《史上最簡單的問題解決手冊:高效能人士做決定的51個思考模型》這本書。
我在上面引用的“SWOT”這個思維模型,就是從這本書里“偷師”的。
你不需要一下子把書里的51個思維模型都全部掌握,能熟練運用一兩個,都可以讓你的鐵粉覺得你比TA厲害太多了。
可以說,打造個人IP,是一次修煉提升之旅。
首先你得承認自己沒才華,然后再通過快速學習來增加才華。
當你的才華能夠搞得定你的鐵粉,能讓TA一眼看到你比TA強,恭喜你,你已經是一個IP了。
總結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這句話其實可以改成:“牛人做事的底層邏輯都相似,普通人做事的底層邏輯各有各的不智”。
就像上面提到的,像秋葉大叔這樣的知識大咖,做事的底層邏輯都相似,一般都會有下面4點:
(1)養成好習慣:只要做內容,必搭框架
(2)學習有目標:教會多少人,目標必達
(3)深度蹭熱點:不流于表面,思想致勝
(4)正確打造IP:自認沒才華,快速學習;搞得定鐵粉,讓TA一眼看到你比TA強
普通人雖然各有各的不智,但只要你能把這4點學起來,逆襲成為牛人不是夢。
希望有一天,我們能一起站在山頂,笑談當年曾經多窮困,后來又是如何通過正確的方法逆天改命。
正如李宗盛所說“專注做點東西,至少對得起光陰歲月”,專注做點能不斷遇見更好的自己的事,這或許就是我們生而為人的最大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