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一詞,最早出自儒家著作《中庸》一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即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要能夠守得住自己的心靈,謹慎做事,保持清醒,遵循內心教養,嚴以律己。 獨處時最能顯現出一個人的本性,不經意的小動作往往體現了一個人的素質,一些最微小的細節常常能夠折射出一個人的靈魂。
慎獨,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修行。
君子,慎其獨也。
首先,言行合一(為情操)
《論語?為政》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子貢問君子。子曰: 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
子貢問老師孔子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孔子告訴他:把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樣就可以說是一個君子了。孔子一語道破了成為君子的要訣之所在——知行合一。
與其巧言令色,不如腳踏實地。
二,心口如一(為良知)
晚清一代重臣曾國藩說:“自修之道,莫難于養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
很多時候明知不可為,但總有僥幸心理,自身修行不夠,做不到慎獨,就失去了一個人的底線和修養。
《后漢·楊震傳》有記載:
楊震去荊州赴任,途徑昌邑,昌邑縣令王密,是楊震當年親自舉薦的,王密為了感謝楊震當年的提攜之恩,半夜懷揣金子來答謝他。
楊震當場拒絕:“我當年舉薦你,是看中了你的才華,并不是貪圖錢財。”
王密說:“暮夜無知者。”
楊震答曰:“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謂無知?”
真正的君子,無論是否見于人前,都會表里如一,一絲不茍。正是告誡眾人:口中所言皆應出自肺腑,語出之理也當極盡恪守。
越是慎獨的人,越有敬畏之心。
三,始終如一
無論是三國時劉備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還是元代時許衡的 “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亦或是清代林則徐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對于心中自律的堅守,他們做到了始終如一。
宋代學人陸九淵說過:“慎獨即不自欺。”
曾國藩說,慎獨則心安,能慎獨,則內省不疚。
慎獨的人,仰無愧于天,俯無愧于地,行得正坐得端,自然是無所畏懼。
從前有個秀才進京趕考,盤纏用盡。
饑渴難耐之際,他路過一片桃林,雖然他的眼神里充滿了渴望,但他最終克制了自己的欲望,低頭繼續趕路。
有人問他為何不摘桃果腹,他回答說:“桃李無主,我心有主。”
一個人對原則的堅守,可以讓人看到他背后的修養,慎獨,不是怕丟人,而是怕喪失人格。
心中常存修養和底線,不被私心雜念所影響,對紀律和法度時刻充滿敬畏,只有內外兼修,才是真正的慎獨。
每個人都有良心的評判、祖先的護佑、身內身外的鬼神在時時刻刻監督記錄著我們的所作所為。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天地宇宙萬物中的諸多存在都可以察知我們的思想行為。
如果做了錯事,在人前竭力掩飾,或用一些巧言來文過飾非,但在善知識面前早就被“肺肝早露”,一眼洞穿了,終難自欺。所以,不要說鬼神能看到,其實人也難以欺瞞。
回頭望,年輕時我們玩弄的小心思、小伎倆,無非是人間的名利、情感、事業那點事兒,在閱歷豐富的長輩,領導等過來人、有境界的人那里確實是一眼覷破。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只要我們還“一息尚存”,只要還活著就還有改過的機會。《至誠學子之歌》里也講得很有意思:“人這一輩子,都會做錯事;盡量避免做傻事;堅決不能做壞事。”
“罪由心生,亦由心滅”,當我們靜下心來觀察自己就會發現:一個人做了錯事、違背良心的事,自己的內心深處是知道的,而且身體里積攢的罪惡感、負能量會對人的性情和性格產生負面影響。
當我們懺悔的時候,應該心懷兩種心情:第一,對過去的所做所為發自內心地知道自己確實做錯了;第二,下定決心今后再不犯同樣的錯誤,后不再造。
“悔悟”是真誠徹底的懺悔,想到自己對他人造成的傷害感同身受,痛心疾首悲痛欲絕。“一念猛厲”的懺悔,足以將百年之惡洗滌干凈。
“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真正認識到自己做錯了,其實就已經開始懺悔了,而人生最可寶貴的就是真正去改過。
有句古話“黃泉路上無老少”,“一息不屬”,一旦離開了這個世界,無論是小錯還是大過,都沒有改正的機會了。甚至百年千年在人間流傳惡名,即便有子孫后代也無法替他洗滌。
第三,須發勇心。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大者如毒蛇嚙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
“小者如芒刺在肉”,遇到小的缺點錯誤,就像小刺扎在身上一樣難受,趕緊把它挖掉;“大者如毒蛇嚙指”,遇到會影響我們整個人生、危害生命存在價值的巨大缺點,如同受到毒蛇咬噬,須立刻揮劍斬斷手腳以保全性命。
核心經句: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
人活于世,有千萬種誘惑,也有無數準則和底線,抵得住誘惑,壓得住貪欲,才是君子。
因為長久的慎獨,講求的是內在的定力,是古人常說每天三省吾身的省思,是在無人時、細微處,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
余世維在管理課中提到,說他有一個習慣,每次離開酒店時,都會把床鋪整理一下,把攤在桌面上的東西整理好,盡量把房間恢復成他進來的樣子。
其實打掃房間的阿姨,永遠也不知道這個房間到底住的是誰,也沒有人去監督他要求他這么做,但這是他自我要求,無論有沒有人,他都這么做。
你堅持做一件事情這是自律,自律是克服人性的懶惰。
但是慎獨境界更高,慎獨是無論何時何地,始終如一的約束一個人的言行,保持高尚的品德。
時時刻刻保持一顆敬畏之心,常常反思規范自己的言行,讓你靠近人性的善,遠離人性的惡!
《老子》言:“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做任何事情有始有終,慎之又慎,如此,才不會有差錯和失敗。
人這一生,只有懂得慎言、慎行、慎獨,修煉好三慎,人生路上才能更加安穩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