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個多月前,2016年5月2日《白鹿原》作者陳忠實在西安西京醫(yī)院病逝的消息鋪天蓋地而來時,內心有種很無奈的遺憾,看電影《白鹿原》時就默許過自己等有一天回到大西安,一定要去塬上看看,感受下關中平原仁義白鹿村的民俗風情,隨著陳忠實之死,內心這個聲音愈加強烈。
02
忘不掉2012年《白鹿原》電影中那一望無垠金燦燦、齊刷刷的麥浪、大碗的油潑面、還有那一聲吼的華陰老腔。而這一切,都是遠在杭州的我心里家鄉(xiāng)的樣子,小時候在麥地里打滾,麥浪雖不及塬上的大片,甚至記憶中家鄉(xiāng)自家的麥粒也極少是飽滿的,西北干旱,家鄉(xiāng)多山坡,除非春季雨水充足麥粒才會圓潤飽滿。記憶中風吹過麥浪的場景很動人,我扎著小辮兒,在崎嶇的小路開心的數著沉甸甸低著頭的麥子,再大吼著給媽媽匯報的情景在看了電影后時常在腦海浮現。
媽媽就是用這沉甸甸的麥子養(yǎng)育著我們一家老小,收割麥子后一大碗熱騰騰的油潑面是對莊稼人最真誠的饋贈,只有這個時候,大碗的油潑面是管夠的,爸媽哪怕自己少吃點,對出賣力氣活的麥客和孩子也是要多少有多少,這是對下苦的莊家人最真誠的敬意,對孩子最寵愛的滋養(yǎng)。
末了還會再問一句:你吃飽哦,不夠我再去下面,今年收成好,咱自家的小麥磨的面可千萬不要客氣。
03
有人說白鹿原是關中平原八百里秦川厚土的縮影,白鹿原的民俗風情就是八百里秦川的大雅大俗。
白鹿原的得名,相傳曾有通體白色的神鹿出現在這里,于是被視為吉祥的風水寶地。其實,白鹿原是一片由奔騰的渭河水沖積而成的黃土地,南北寬約十公里,東西長約二十五公里,現今分屬于西安的長安區(qū)、灞橋區(qū)和藍田縣。這里平均海拔約六百米,水深土厚,兩邊有浐河和灞河兩條河流過,白鹿原上民風樸實農業(yè)耕作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04
在前兩天大風小雨后,早晨空氣濕潤清新,天氣放晴,早上還沒有了前兩天的燥熱,飛揚的灰塵也回歸了地面,在這樣的早晨驅車白鹿原。
從路標指示一大批高校開始,我心里估摸著到白鹿原周邊了,沿路兩排大白楊在陽光下晶瑩剔透,樹枝在風中搖曳似揮舞著雙手列隊歡迎我們。路邊地里果子青嫩嬌羞還沒完全成熟,擺櫻桃的商販稀稀拉拉在路的兩邊,看到有游客把車停在路邊正在討價還價,開車在兩旁矗立著白楊樹的公路上飛馳,某人要求:來首High歌吧!看著眼前一群騎行的學生快速飄過,散發(fā)著青春的朝氣,車里音樂放到最大聲,疾馳在空曠的大路上,真忍不住會很high。此時可以想象一下,你在沿著美國加州的海岸線疾馳,棒呆!
隨著視線越來越近公路兩旁光著臂膀曬麥子的男人憨憨的身形魁梧,嫻熟又輕松的劃拉著地上曬的麥子,樹蔭下乘涼的爺爺奶奶說說笑笑,滿足又幸福的看著莊稼人的每一個動作。
05
終于到了塬上,停車場邊碩果累累的杏樹似招搖著自己的功德迎面撲來,遠處看,杏子掛滿枝頭青青大大嫩油油。腳下是肥沃松軟的塬上土,此時由不得自己脫口而出:白鹿原是個好地方!
走進民俗村,除了清一色的小吃,小店裝修多以農家土灶為主,沒有小說中最最重要的祠堂,但“仁義白鹿村”的大鐘掛于入口處。
站在大鐘前的臺階上看著遠處的土地,沒有麥田,俯瞰著遠處的藍田縣,高樓林立喧鬧斐然。此時,身后魚療店里飄出上世紀80年代爆紅歌舞廳的歌曲時,再看看旁邊的小朋友,喝著大椰果的樣子,咦,說好的民俗呢?
想象中的民俗村應有大片大片金燦燦的麥田,田壟上應是彎腰割麥的麥客,帶著草帽,肩上掛著毛巾,壟上放著水壺,渴了,就坐在麥垛上,提起水壺便喝起水來,喝完再低頭繼續(xù)割麥?;蛟撚修r家樂給游客體驗生活的地兒,可以去現場割麥感受每一粒小麥的來之不易,感受農民的勞作的辛苦??墒牵@些都沒有。
都說:看景不如聽景,來找景恐怕更是會讓人失望的。
帶著電影所傳達的視覺效果和畫面質感找景,顯然更印證了這點。白鹿原最震撼的莫過于壯闊的金黃色的滾滾麥浪的畫面!鏡頭下關中大地的蒼茫與力量讓多少人心馳神往。
而當呈現的眼前的不是一望無垠的麥田,旁邊田壟上割麥后留下的高高的麥茬,顯然機器已經取代了麥客割麥,當然那高高的麥茬也說明機器比不上人細致。自《白鹿原》電影后,白鹿原在快速被熟知,開發(fā)還不夠成熟,村里保留有古樸的痕跡但也夾雜著格格不入的聲音,還沒有真正發(fā)展成有特色夠古樸的民俗村。
白鹿原遠看象山,曾在回家的高速上我無數次以為那是藍田縣的一道山。今天近距離接觸,才愿意承認這個竟是立在藍田縣的一個塬,這就是所謂的白鹿原。在這里發(fā)生的大雅大俗的故事被先生寫出時,先生肯定沒有想到如今它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當陜西首座白鹿原影視城7月建成開放時,我想我一定會去。
06
有一種情節(jié),是答應過自己一定要去完成的,寫出這篇,也只是給4年前的自己一個答案,滿足心中的一個美好期待而已,必須承認,白鹿原上辛苦耕作的農民構成了故事的根基,兩代人恩怨糾葛構成了故事的主題,最終陳忠實走了,白鹿原這部渭河平原五十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班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永遠留在了我們心中。
想象一下當陳忠實對妻子撂下這句“這次豁出去了,如果如果還弄不成,就回家養(yǎng)雞去?!睍r,那種奮筆寫《白鹿原》的決絕,“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的豪氣,至今讓人感覺親切感人,沒有豪言壯語,很結實、很實在的一句話,再想想一下他說的“創(chuàng)作是最孤苦伶仃也是最誠實的勞動”時,他當時該有有多么孤獨,又該是多么的硬氣。
現在,當越來越多遠方的客人慕名而來,重溫陳忠實筆下的白鹿原。應該,不管未來白鹿原建設發(fā)展成什么樣子,它始終代表的是農村斑斕多彩生活的縮影。陳忠實死后有人說:“原上曾經有白鹿,人間從此無忠實”,也有人說“曾經塬上多苦難,而今繁華因先生“或許,這就是白鹿原的價值所在,感恩先生,不管先生是在與否,來白鹿原的人始終會如這塬上的小麥,一茬接一茬,一年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