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高嶺土)燒制成的器皿統(tǒng)稱為陶瓷。
陶瓷器的分類很復雜。
如果從陶瓷的燒造溫度來分,可以分為陶器和瓷器。從新石器時代到唐代,這個時期使用的器皿都是陶器,比如三國兩晉時代的青瓷、唐代的唐三彩,都稱為陶器。
為什么不叫瓷器呢?因為燒造溫度低,只有700—800度左右,所以釉面不堅硬。宋代以后,燒造溫度達到了1280℃-1400℃,這個時期的器皿就稱為瓷器了。
如果從陶瓷的出身來分,可以分為官窯和民窯。官府定燒的就叫官窯,民間自己用土窯燒的,就叫民窯。
如果從燒造的窯口分,可以分為景德鎮(zhèn)窯、磁州窯、德化窯、龍泉窯、哥窯、定窯、鈞窯、汝窯、刑窯、越窯等等,每個窯口生產(chǎn)的瓷器都有各自的特點,這里就不細說了。
如果從瓷器的種類來分,可以分為青花瓷、粉彩瓷、顏色釉瓷等。我們通常都按種類來區(qū)分。
1、青花瓷
周杰倫有一首歌曲就叫《青花瓷》。青花瓷是我們的國粹之一,它從誕生之始就是當之無愧的瓷壇霸主。青花瓷創(chuàng)燒于元代,這里有一個傳說。
元代景德鎮(zhèn)的制瓷工人在瓷坯上用小鐵刀刻花,費工費時,裝飾手法單調(diào)。有個叫趙小寶的工匠,一直想尋找一種適合畫瓷的顏料,但未果。他的未婚妻廖青花決心幫他尋找。她隨著采礦工進山尋找礦石原料,卻一去不回。等趙小寶找到她的時候,她已經(jīng)凍死在山上。懷中還抱著一堆黑色的礦石。趙小寶悲痛之余,用未婚妻找來的礦石研磨成粉末,調(diào)成顏料,畫在器坯上,終于燒出了藍色的花紋。于是人們便把這種藍花叫做“青花”,把這種藍色花紋的瓷器叫做“青花瓷”。這只是一種美好的傳說。
青花料其實是從含鈷的礦石里提煉出來的,畫在白色瓷胎上的時候呈淡黑色,經(jīng)過1300度的高溫燒制后,便可呈現(xiàn)出白底藍花。從此青花瓷獨領(lǐng)風騷數(shù)百年。
今天,隨著制瓷工業(yè)的發(fā)展,用化學制品氧化鈷配制的青花料也可以描繪出青花圖案,但是這種化學染料缺乏著色力,使這種青花看起來很輕浮,遠遠達不到古代天然染料繪制的藝術(shù)品那樣渾厚。這也有利于我們鑒別古今青花瓷。
由于時代久遠且燒紙困難。目前,全世界所有博物館和私人收藏的元青花數(shù)量不足300件。
2005年7月12日,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 在佳士德倫敦中國專場拍賣出2.3億元人民幣的高價。
十年前我在首都博物館也看到了一件“踏雪尋梅”的元青花。近年來,又在河北省博物館看到過一件。總之數(shù)量極其稀少。但現(xiàn)在很多人不明就里,常購買贗品。
其實我們在市場上碰到元青花的概率可以形容為:在沙漠上尋找一粒沙子,而且沙子上還要寫著你的名字。看看這概率。去年我去景德鎮(zhèn)旅游,每個攤位上都有數(shù)量眾多的仿元青花瓷器。
明代永宣時期將青花瓷推向了高峰,這時期的青花將進口鈷料“蘇麻離青”應(yīng)用得爐火純青,達到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地步。后來清代雍乾時有仿制,但相距甚遠,只有形似無法達到神似。永宣朝以外,除成化創(chuàng)燒出的淡雅青花可獨樹一幟外,其余年份的均不夠理想。
到清康熙二十年后,由于社會繁榮,人民安居樂業(yè),創(chuàng)燒出了獨樹一幟的五色青花。所謂五色青花,就是墨色有濃淡之分,整個畫幅甚至筆觸都要體現(xiàn)不同的墨色,通過不同層次的色差給人以美的享受。康熙的這種五色青花艷麗超永宣,淡雅勝成化,艷而不嬌、淡而不漂,成為青花瓷的又一巔峰,后者無人能及。
在這以后的青花瓷就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了,民國時期雖然將王步繪的青花瓷稱為青花王,也只是在繪畫技法上有創(chuàng)新,而不在青花本身色調(diào)上。
2、彩瓷
顧名思義就是上了各種顏色的瓷。彩瓷里有五彩、粉彩、淺絳彩、斗彩、廣彩、琺瑯彩等等。
五彩瓷從明代開始創(chuàng)燒。特點是顏色豐富繁多,五彩斑斕。五彩是硬彩(類似油畫),各色對比強烈,太過張揚。大家覺得缺少過度色,于是開始創(chuàng)燒出粉彩。粉彩是軟彩(類似水粉畫),成為至彩瓷中的主流。以后出現(xiàn)的淺絳彩,只是在色調(diào)和技法上稍有變化。
這些彩瓷都是瓷器的釉上裝飾,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圖案輪廓,再堆填色料烘燒而成。
五彩顏色就像彩色圖片,畫面充滿著濃郁的民族特色,有以中國歷史故事和神話為主的人物,有秀麗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鳥翎毛,有工整對稱的幾何圖案等,非常美觀。
新中國成立以后,各瓷器廠開始用刷花和貼花,以提高效率。刷花似版畫效果,貼花就是拿玻璃兜紙貼在上面,一燒,就粘上去了。人們最常見的日用品均屬此類,缺少藝術(shù)價值,屬機械生產(chǎn)。
在彩瓷里,我重點提一下琺瑯彩。
琺瑯彩是外國在銅胎上繪畫的一種原料,原料非常艷麗,惹人喜歡。康熙朝遂將此原料畫到我們的瓷器上。
琺瑯彩瓷慣用西洋畫法,看起來很真實。可惜原料只能進口,由于過于昂貴,無法普及,歷來只為皇家專用。乾隆晚期因國力衰退,就此停燒琺瑯彩瓷。
所以琺瑯彩非常稀有,全世界現(xiàn)僅存四百多件,這是一個非常稀少的數(shù)字。2006年10月23日,全球著名拍賣機構(gòu)蘇富比在香港舉行秋季單件專品拍賣,其中一件清朝乾隆皇帝御制的“乾隆琺瑯彩‘古月軒’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以1.1548億港元成交,大家可想而知它的珍稀程度。目前宋汝瓷、元青花罐、明成化斗彩雞缸杯、清琺瑯彩瓷,這個幾個瓷器品種,拍賣價格都要上億。
十幾年前,北京的瓷器收藏者王某一年連來自貢幾次,到處打聽有沒有琺瑯彩。因為王某曾在北京某拍賣行見過一位自貢的老者,該老者曾在拍賣行以120萬元的價格協(xié)商轉(zhuǎn)讓過一只底足有傷的琺瑯彩小瓶。所以王某專程從北京來自貢打聽琺瑯彩。可惜一無所獲。
3、顏色釉
在釉料里加上下某種氧化金屬,經(jīng)過焙燒以后,就會顯現(xiàn)出某種固有的色澤,這就是顏色釉。
影響色釉呈色的主要是起著色劑作用的金屬氧化物,比如加氧化鐵,就可以燒制出綠色、藍色的瓷器;加氧化銅,就可以燒出紅色、紫色、赭石色的瓷器。同時還與燒制溫度以及燒制氣氛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行話說自然界有什么顏色,就可以燒制出什么顏色的瓷器,您如果參觀一下景德鎮(zhèn)的顏色釉瓷,就會相信此話不假。
當然,有許多顏色釉的配料和燒制是十分困難的,如“祭紅釉”,就有千窯一寶之說。它成色必須在1300℃—1310℃之間,1300℃就會燒成難看的綠或污臟紫色,但是上了1310℃顏色又燒飛了,成青白色。只會在這10℃之間才呈現(xiàn)紅色釉。
古代是柴窯,溫度火候全憑燒火師肉眼觀察,靠的是經(jīng)驗,憑肉眼觀察10℃溫差是件非常困難的事。稍有不慎便成廢品。
我在自貢曾經(jīng)見過一只祭紅釉筆洗和一只呈赭石色、未能燒制成功的紅釉水盂。所以古人都說,要想窮,燒祭紅。現(xiàn)在我們燒瓷用汽窯、電窯,溫度完全可控。所以,歷史上紅釉的完美器不多且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