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前輩:
您好,前輩,冒昧打擾您。是這樣的,我是今年參加高考的學生——很遺憾,我才考了470多分,比我平時模擬考的成績發揮得差。爸爸媽媽建議我復讀,希望我明年正常發揮,至少成績能上個211吧?可是我覺得好累,不想再復讀了,畢竟又要在高壓中度過一年,真的感覺好吃力。
現在都21世紀又已經過了18年了。我發現,國外的,尤其是美國的、英國的和法國的教育特別好。他們的學生特別自由、快樂,他們的老師也不太看重分數和成績。現在也有很多教育家說,學生的素質比分數重要得多。我也非常認可這點,畢竟中國的應試教育太扼殺人的創造力和積極性了,高三的每一天我都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做題的機器,我可不想這樣的生活又來一年啊!
可是我無法說服我的爸媽。我爸媽生于70年代,應該說教育理念也不守舊才對——他們也經常關注一些美國、英國的教育理念,我以為他們會很開明,不會太看重我的分數,會更尊重我的意見。沒想到他們還是這么迂腐。
有什么辦法可以說服我的爸媽嗎?謝謝您。
一個迷茫的學生Vae
2018年6月29日
Vae:
你好,親愛的Vae,很感謝你的信任,雖然我的年紀比你長一些,在高考這件事上也算“過來人”,但我下面在信中所寫的,也只是一家之言,絕對不是唯一的真理,希望你能夠明白。
首先,“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孰好孰壞的爭論,在中國已經持續了至少二十多年了,迄今也沒有得出一個確切的結論。不過,在中國的網絡語境里,“素質教育”因為帶著“舶來品”、“外國先進教育”的光環,而顯得更占輿論優勢;而“應試教育”下確實也發生過不少弊端和悲劇,因此也常常遭到輿論的批判。
那為什么20多年過去,大多數人還是接受了應試教育,卻不去執行看起來更加“美好”的素質教育?
原因就是兩個點:1 應試教育并沒有輿論說的那么差;2 素質教育也沒有輿論說的那么好。
第一,很多大v、精英、教育家的口徑基本都是:中國學生被應試教育毒害了很多年,現在已經失去創造力和想象力了,失去了學習的快樂等等……但這些說法也不難找到反例——中國的航天科技現在能夠名列世界前幾,就是靠一幫平均年齡40歲左右的,被應試教育毒害多年的、沒有創造力的科研人員們撐起來的;而那些“有創造力的、獨立思考、沒有被考試毒害”的大V們最大的能耐也只是在網上當鍵盤俠指點江山。
第二,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也不是完全對立的關系。中國的高考選拔,只看分數一項確實有點偏頗,這也是被人們詬病最多的地方,但很多人就一廂情愿地認為“外國”的“先進教育”,是完全不看分數、學習就是“玩玩玩”的,這又是另一個極端了。
事實上,即使在美國、法國、英國這些國家,“分數”依然非常重要,并不像外界傳言的那樣散漫輕松——以美國為例,如果你想被常青藤名校錄取,那么你SAT(俗稱美國高考)絕對不能低于2200分,否則你參加了一堆社會實踐、得了一堆體育或才藝的大獎,申請書上寫滿了榮譽也沒有用……這些國家的“素質教育”考核的項目很多,但“分數”依然是最重要的項目!絕對不是某些自媒體大V所說的“完全不要分數”!
第三,試想,如果全中國普遍推行“素質教育”,不再采用分數作為選拔條件的話,那會發生什么樣的后果?我敢打保票,那些原本分數成績就很平庸的考生,在“素質教育”的戰場里同樣一無所獲……你想想“素質教育”所考察的選項包括哪些?個人見識、社會歷練、歌舞才藝、公益實踐、海外見聞等等,這些奢侈的“教育”,哪一項是平民家庭的教育支出所能承受的?先掂量一下,你爸媽每個月掙的錢,夠不夠你報鋼琴班、舞蹈班,夠不夠送你每年一趟歐洲游、南極游的?沒有這些親眼目睹和實戰操練,你又用什么來提升個人“素質”呢?你在“素質教育”這個領域,又怎么去跟富二代官二代們競爭呢?
如果高考完全抽離“分數”,搞純粹意義的“素質競爭”,那估計會出現更加極端的結果——所有按照按錢財數排名分配名校學位。
因此,我們可以說,“分數”、“高考”之所以長期占據中國教育的主流位置,是由各種現實客觀因素綜合權衡綜合考量的結果。也是目前為止,對所有考生最公平、最平等的選拔方案——你可以指責它不完美、不夠科學、不講人性,但它是所有方案、所有游戲規則里面“最不差”的。
人的一生很漫長,會有千千萬萬條不公平的游戲規則,在前方等待著你。以后你會慢慢發現,“高考”實際只是個微不足道的門檻。你想要挑戰更高的游戲規則,就得先把難度系數最小的游戲規則先跨過去。與其排斥、逃避分數競爭,不如直面它,超越它!
您親愛的朋友
2018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