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平仄
——聲韻之平仄辨析談
沈俊杰
我們知道,唐詩、宋詞、元曲及對聯都是格律文學,它唯一不同于歷代中華文學和世界各民族文學的就是溶入了聲律韻格,有著嚴格的聲韻平仄要求,這種要求有時竟達到了近乎苛求的程度!可以這么說,聲律韻格的應用是中華文學史上最大的變革和進步,聲律韻格的應用成果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是我們的民族之魂,也是唯一最能體現中華文學特色的民族文化!我們要學習和繼承民族的傳統文化,增強民族的自尊感、自信感和優越感,以弘揚民族精神,振興民族事業,為祖國的繁榮昌盛服務。學習和掌握格律文學,不熟悉聲律韻格,就好比唱歌不懂聲調樂譜一樣。作詩、填詞、擬對首先要過平仄關,如不論平仄,那就不叫格律文學。本文想對剛入門的詩詞對聯愛好者談幾點聲韻之平仄辨析方法,以供參考。
大家知道,漢語聲調有四聲,但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的四聲不盡相同。古代漢語的四聲分別為平、上、去、入,除平是平聲外,上、去、入都為仄聲。現代漢語的四聲分別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也叫一、二、三、四聲,陰平(一聲)、陽平(二聲)為平聲,上聲(三聲)、去聲(四聲)為仄聲。現代漢語沒有入聲字,古代漢語中的入聲字按照“平分陰陽、入派四聲”的原則,分別派生到現代漢語的一、二、三、四聲中去了(見例字說明)。這就給現代人作格律詩詞、對聯帶來一個問題,是用古聲韻呢,還是用新聲韻?現在詩聯界有一個普遍的共識,那就是“雙軌并行,互不混用”。這就是說,用古聲韻或用新聲韻,可聽由作者自便,但在同一首詩、同一闋詞曲或同一副對聯中,古今音不得混用。怎么叫混用呢?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