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這是三綱領。
明明德,前一個明是動詞,朱熹說:“明之也。”就是擦亮,使之復歸明亮的意思。明德呢,那德本來就是光明明亮的。朱熹說,明德,是人天生的靈性,是“具眾理而應萬事者”,所有的道理你都知道,所有的事都會處理的。但是后來怎么不會了呢?一是為氣稟所據,二是為人欲所蔽。
氣稟,是儒家的一個說法,人的賢愚貴賤,是被出生的時候所秉受的氣影響的,否則為什么有的人那么聰明,有人那么笨呢?王充說:“人稟氣而生,含氣而長,得貴則貴,得賤則賤。”程頤說:“才稟于氣。氣有清濁,稟其清者為賢,稟其濁者為愚。”朱熹說:“稟氣之清者,為圣為賢”,“稟氣之濁者,為愚為不肖。”總之,人跟人不一樣,天性一樣,但是天分不一樣,有人分到賢,有人分到愚,有人分到貴,有人分到賤,有人分得多,有人分得少。“為氣稟所拘”,就是受自己的天分限制。
為人欲所蔽呢,就是利令智昏。一件事,本來知道該怎么處理呢,但是存了私心,就跑偏了,就處理錯了。
所以要明明德,朱熹說:“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 就是叫同學們要時刻擦亮自己。這里的“因其所發”的“發”字,大有講究。發,就是其發端處,就是孟子的四端論: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
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恥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你再怎么樣,也總還有那么一點,你就抓住那一點,把它不斷擴充放大,就能逐漸獲得仁的全體。不管到什么程度,都不要自暴自棄,說自己做不到,有四端而說自己做不到的,那是自甘墮落為賊了。
讀到這里,我們是不是覺得,《大學》的“明明德”,就是王陽明的“致良知”?孟子講良知良能,良知是生而知之,生下來的時候你本來就知道的;良能是不學而能,不用學你本來就會的;就是朱熹講的具眾理而應萬事者。明明德、致良知,就是要不斷擦亮自己的良知良能。張居正說:“譬如鏡子昏了,磨得還明一般,這才是有本之學。”有本之學這四個字太好了!我們學習之本,就是我們自己!不假外求,這是何等簡易灑脫!學會向自己學習吧!
講到明明德,我還想起禪宗一段公案,六世祖慧能的故事。
師父要傳他的衣缽,讓大家寫一個偈子看看各位徒弟智慧高低。神秀先寫了: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聽了,也寫了一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然后師父把衣缽傳給了慧能。
大家看了這個故事,是不是都覺得慧能高?
我覺不出來。因為讀書是“切己體察,事上琢磨,知行合一。”誰高誰低跟我沒關系,關鍵我準備怎么去做?讀了慧能老師的偈子,我不知道要做什么,沒有行動。讀了神秀老師的,我覺得就是明明德,致良知,是時刻要找那良知善念的發端處,把它抓住,把它放大,不斷的擦亮自己。
學習不是學些知識,是知行合一,是一種行動反射。
明明德,你準備怎么行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