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該書我自己應該 Follow 的方法:
- 先自己想,然后再去查文獻(「顯性路徑」的陷阱)
- 快速音頻,大腦自動補全內容(強制思考法)
- 清醒時用來分塊任務(「心流」狀態的思考)
- 模塊化的做事防打擾(多線程)
知識起源
知識本來就起源于實踐,源于人在與現實交互時產生的困惑。甚至于,這個世界上有無數知識并不存在于書本之中,這其中有些知識甚至連語言都無法表達,只是嵌入在人們的行動之中。在這一點上,人類學家恐怕是最有發言權的。一本結合人類學與認知科學的著作《吾思魚所思:人類學理解認知、記憶和識度的方式》(How We Think They Think)對此有精彩的論述,該書作者、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人類學家莫里斯·布洛克(Maurice Bloch)寫道:
「另外一個人類學和認知心理學共同關心的領域,揭示了非語言知識的重要性,也就是我們如何學會實際的日常任務。顯而易見,我們并不是通過解釋具體到細枝末節的方式,教一個孩子如何繞過一個房子或是關上門。似乎很多知識是通過文化傳播的,而我們對這一過程并無覺察。在教育高度發達的社會,人們更重視顯在的教育過程,這遮蔽了文化潛移默化的作用而產生誤導;但是在非工業化的社會,占據人們大多數時間和精力的活動——包括如何洗澡、洗衣服、做飯、種植等——都是通過模仿和試探性參與實現的。」
一旦進入荒野求生,你必須了解,這個世界還有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法,只有這種方法可以幫助你很好地活下去,其要旨包括:
正確地認識問題,而不是簡單地使用別人的問題表述。可以基于對現實處境的深入和縝密的觀察,對問題進行重新定義,以接近該問題的本質。
對問題進行完全獨立的思考,不借助書本和搜索引擎.
如何學會多線程工作?
這些高手的訣竅,與我的個人經驗類似,都指向了多線程工作的秘訣,也就是說,你需要盡量擠出一段時間,能夠進行專注不受干擾的、甚至達至「心流」狀態的思考,以把最關鍵的「硬核」搞定。
這個方法背后暗含著這樣一個邏輯:當我們不得不對一個任務進行分段處理時,我們并不應機械地按照時間段來切分(「今天上午 9 點至 10 點做 A,明天下午 1 點至 3 點繼續做 A」),而是應該按照這個任務的內在邏輯來切分,于是當我們準備中斷某個任務時,我們能盡量保證這個任務的某個邏輯單元已經完成了。即便我們在實施「支持性思考區間」和「操作性動作區間」時,也應遵循這樣的原則。
事實上,我們要管理的并非是物理學意義上的時間,我們要管理的,是心理學意義上的運用心智的意愿和能力。
「顯性路徑」的陷阱
所以,真正的難題是,即便我知道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我怎么知道我該學什么呢?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要避開一個我稱為「顯性路徑」的陷阱。這個陷阱是我多年前做心理學研究時悟出來的。做過科研的人都知道,初識一個領域,最便捷的方法,是找一篇本領域有代表性的論文,翻到最后的參考文獻列表,按圖索驥,把表單中的論文一篇篇找來讀。但這種做法的壞處是,一旦我的思考都來自某個(或某幾個)學術大牛列出的參考文獻,那么實際上我的研究思路就一定會自限于他們的思考慣性之下。而一個亦步亦趨的跟隨者,在科研競賽中,是永遠都不可能追上你所跟隨的那個人的。因為即便你想得跟他一樣,也必定會比他慢半拍。所以,==一張輕易得到的參考文獻列表,反過來成了局限你的東西。==
這就是「顯性路徑」的陷阱,也就是「用得上」標準常常面臨的窘境。我們在思考什么該學、什么不該學時,常常會只是參考當前明確可見的易得信息,參照那些確定以及肯定的「何為有用」的信息。比如 CFA 有用,我們就去考 CFA;比如口譯有用,我們就去考口譯;比如 iOS 開發有用,我們就去學習 iOS 開發。對,這些東西是有用,可是,學會了這些東西,就會成為那個我希冀成為的人嗎?
思考的十種技巧
回到原點。好的思考者一定善于從原點開始思考。例如:這個問題是如何產生的?是否基于對現實的客觀觀察?它隱含了哪些前提假設?放到一個更大的背景下看,它屬于什么性質的問題?它和其他問題的關聯是什么?差異是什么?==為什么它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為什么它是一個困難的問題?……
重構問題。《你的燈亮著嗎》一書指出:大多數人在試圖解決問題前,都沒有好好地定義問題;而正確地定義問題,就相當于完成了 50%的問題解決的工作。回到原點思考的效果之一,也就是讓思考者重新思考問題的本質,重新(正確地)界定問題。
自頂向下。==從最高層次的問題逐步向下分解,可以保證問題分析的系統性和完備性。==并且,現實中的問題往往存在多種分解方式,常見的有按維度分解、按層次分解和按流程分解。更重要的是,富有經驗的思考者不會滿足于一種問題分解方式,而是會嘗試多種可能性,從不同的角度來分解問題。
抓住主線。 1933 年哈利·貝克設計了一張倫敦地鐵交通圖,這張圖與以往的地鐵圖都不同,圖中的車站間距與實際間距不成比例,路線也大多以水平、垂直和 45 度角來表示,并且用不同顏色來區分線路。這種設計雖然沒有準確地映射現實情況,但是由于凸顯了最主要的因素——路線、車站等的拓撲關系,而使乘客一目了然,這張圖后來成了世界各地地鐵路線圖的樣本。貝克的成功說明了抓住主線的重要性。優秀的思考者會對問題相關的各種因素進行梳理,識別出最重要的因素,并將那些次要的因素故意「視而不見」,這種問題簡化技巧方便思考者更清晰地分析主線的前因后果,并作出正確的判斷。
因果推論。分析問題的一個主要工作是進行因果推論:找到當前現象發生的原因,或者推測當前現象引發的后果。但是人們在因果推論中經常會犯一些錯誤:例如顛倒因果關系、將次序先后發生的事物武斷地認定為因果關系、把相關關系當作因果關系等等。優秀的思考者除了能避免以上失誤之外,還能清醒地意識到:通常一個現象的發生并不一定只有一個原因,而是多個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通常一個現象發生后并不只有產生一種結果的可能,而是有多種可能,并且還可能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一旦做出了正確的因果推論,對于一個問題的基本解釋就算完成了,而問題的解決方案就可能基于這個推論而順利構筑。
情景預演。 情景預演就是思考者假想一些當某條件成立時引發的還未發生的場景,并推演出彼時會出現的情況,包括思考者之外的其他某個角色在該場景中的反應。比如頭腦風暴的主持人在設計活動方法時需要設想活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特殊情況或問題,并制定出針對性的方法來預防這些問題的發生。這種思維技巧在問題分析時有時會出奇效,牛頓第一定律、圖靈測試、薛定諤貓等也是類似方法的產物。情景預演的意義在于,由于思考者不只是立足于分析自我、當下、現實的場景,而且還立足于他者、未來、未發生的場景,所以思考者的思路會更加全面、縝密和有預見性,從而得到超越一般的思考結果。
-
向后推理。向后推理的英文是:Think forward, reason backward,屬于一種重要的策略思維方法。原指雙方連續博弈(如下棋)的過程中,博弈者從最后設想的結局開始一步步倒推,得出最佳博弈策略。這種思路在更廣泛的思維過程也非常有效。當我們在原點思考但由于必要信息太少而遲遲沒有斬獲時,不如一下子跳到問題的終點,設想最終我們要達成的結果,然后倒推要達到這一結果所必須實施的步驟,然后繼續倒推……向后推理的好處非常明星,它既能幫助思考者啟發思路,又能保證思考的聚焦性,使思考更有實效。
(原文 6. 9. 和 10. 我覺得目前沒用。)
摘錄來自: 采銅. 開放的智力:知乎采銅自選集 (知乎「鹽」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