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我撰寫關于刻意練習及專業特長的文章,或者就這些話題舉行演說時,讀者或觀眾總會問我,“那么,怎么來解釋天生的才華呢?”
我在自己的文章及演講中,總是傳遞著同一些基本的信息:杰出人物通過年復一年的刻意練習,在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中一步一步改進,終于練就了他們杰出的能力。沒有捷徑可走。有效的練習也許有許多類型,但最有效的只有刻意練習。刻意練習利用了人類大腦和身體創造新能力的這種天生的適應能力。這些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在細致入微的心理表征的幫助下創造的,那些心理表征使得我們能夠比其他方式有效得多地分析和響應我們面臨的各種局面。
好了,有些人也許會說,我們都懂得這些。但即便如此,難道就沒有哪些人真的不必如此努力地工作,依然能夠比別人做得更好嗎?同時,難道就沒有哪些人天生就不具備某些方面的才華(比如說音樂、數學或體育),以至于不論他們多么刻苦訓練,也永遠掌握不了這些技能嗎?
在所有關于人類天性的信念中,持續時間最久、也最根深蒂固的一種信念便是:在確定人們的能力時,天生的才華發揮著重要作用。這種信念認為,不論人們想成為杰出的運動員、音樂家、國際象棋棋手、作家,還是其他領域或行業中的杰出人物,如果他們生來具有這些方面的才能,就更容易實現自己的夢想。雖然他們依然需要花一定的時間來提高技能,但比起其他那些缺乏天生才華的人,他們需要的時間更短一些,而且最終能夠攀登到更高的高度。
我對杰出人物的研究,指向了一種迥然不同的解釋,涉及在某些領域或行業中,有的人為什么最終能夠培養比別人更強的能力。實際上,刻意練習在其中發揮著主要作用。讓我們將錯誤想法與現實分隔開來,探索在杰出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才華與練習所發揮的交互作用。如我們將會看到的那樣,天生的特征比許多人通常以為的,發揮的作用不但小得多,而且也有很大的不同。
破解“帕格尼尼奇跡”
尼科羅·帕格尼尼(NiccolòPaganini)是他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小提琴家,但即使對他本人來說,他的故事經過多年的口口相傳,似乎也難以相信了。取決于人們聽到的是哪個版本的故事,故事中的地點要么是一間擠滿了聽眾的音樂廳,要么是戶外的空間,在那里,帕格尼尼會在一位紳士的請求之下,給那位紳士的夫人演奏小夜曲。這些故事講述的基本細節是相同的。
帕格尼尼演出時,觀眾(要么是數百位常去聽音樂會的聽眾,要么只是一位無比幸運的女士)對其如癡如醉,完全沉浸在其中,但突然之間,小提琴的四根琴弦崩斷了一根。在帕格尼尼生活的那個時候,也就是距今200年前,小提琴的琴弦是用綿羊腸子制成的,比當今的琴弦更有可能失去控制,而且,隨著帕格尼尼的演奏慢慢接近曲子的高潮部分,劣質琴弦無法承受住他那有力的彈奏。觀眾怔住了,心想,這下糟了,這首曲子就這么突然結束了,但讓他們感到欣慰的是,帕格尼尼并沒有停下來,還在繼續演奏。用三根琴弦演奏出來的曲子,并不比用四根琴弦演奏的曲子差。接下來,第二根琴弦也崩斷了,帕格尼尼同樣沒有停下演奏。這一次,觀眾感到欣慰,但欣慰之中夾雜著狐疑。他們在想,他能只用兩根琴弦繼續演奏出美好的旋律嗎?不過,帕尼格格手指的敏捷度和靈活性超乎觀眾的想象,小提琴發出的聲音沒有受到絲毫影響。他用兩根琴弦演奏出來的聲音,比其他任何小提琴家用四根琴弦演奏出的聲音都更美。
然后……你猜到了,第三根琴弦又斷了。帕尼格格還是鎮定自若。他用小提琴上剩下的唯一一根琴弦演奏完了整首曲子,他的手指已經血肉模糊,而觀眾則看呆了。
父親給我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大約10歲,當時我隱約覺得,如果帕格尼尼真的能像故事中描述的那么神奇,那一定擁有某種極其罕見的、甚至獨一無二的、無法解釋的能力。長大之后,我在研究刻意練習多年之后,依然記得父親給我講的故事,而我開始搜尋更多的細節,以便理解在當時的情況下,這么神奇的表演是怎么做到的。
一根弦演奏的秘密
你去了解帕格尼尼的生平故事時,首先不得不承認,他真的是一位劃時代的杰出小提琴家。他發明了許多新的技巧,使自己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來演奏。他是一位喜歡以夸張表演征服觀眾的演奏家,醉心于做一些其他小提琴家做不到的事情,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但要理解我父親講的故事,關鍵是了解一篇古老的科學報告,我發現,這篇報告重復著由帕格尼尼自己講述的一個老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200多年前,帕格尼尼經常在意大利盧卡鎮表演,當時的法國皇帝拿破侖·波拿巴經常和他的家人住在這個地方。一位女士常常前來觀看帕格尼尼的表演,帕格尼尼有所察覺,漸漸地,兩人墜入愛河,于是,帕格尼尼決定為她作一首曲子,在下一次音樂會上演奏。他把那首曲子取名為《愛的場面》(Love Scene),曲調反映了兩位愛人之間的交談。帕格尼尼想出一個絕妙的辦法來演奏:將小提琴中間的兩根弦取掉,只要最上邊和最下邊的兩根弦,即E弦和G弦來演奏,用E弦代表女子的聲音,用G弦代表男子的聲音。帕格尼尼這樣來描繪男子與女子之間這種假想的對話:“現在,這兩人一定在相互斥責,過一會兒,他們又在嘆氣。他們一會兒悄聲耳語,一會兒低聲抱怨,一會兒歡呼雀躍,一會兒欣喜萬分。兩人最終達成和解,一塊跳起了芭蕾雙人舞,用歡快的終場曲結束。”
帕格尼尼的表演大獲成功,音樂會結束后,他收到一個不同尋常的請求。波拿巴家族的公主把帕格尼尼捧上了天,她用最婉轉的語氣對他說:“你能不能在一根弦上發揮你的天才呢?”顯然,公主對聲音相當敏感,用小提琴的全部四根琴弦演奏的曲子,對她的神經來說似乎太嘈雜了。帕格尼尼答應試試看,并將該曲子命名為《拿破侖》(Napoleon),原因是拿破侖的生日馬上就要到了。觀眾們同樣對這首曲子十分欣賞,帕格尼尼也開始深深陶醉于一根琴弦的曲子的作曲,并且用只有一根琴弦的小提琴表演。
當然,由于帕格尼尼喜歡以夸張表演征服觀眾,隨著他開始將單弦曲子引入到演奏曲目之中,他不只是簡單地加以介紹,而是用小提琴演奏出來。在演奏的過程中,他用很大的氣力一根接一根地挑斷琴弦,直到最后只剩下G弦,才結束整首曲子的演奏。他在腦海中想象這些曲子,曲子的大部分用四根琴弦演奏,然后,一部分用三根弦演奏,一部分用兩根弦演奏,到了最后一部分,只用G弦演奏。由于觀眾此前從來沒有聽過這些曲子(當然,那個時候,錄音機和留聲機還遠遠沒有發明出來),因此,他們根本不知道這些聲音聽起來會是什么樣子。他們只知道,那些是極其美妙的聲音,在演奏一首曲子的情況下,帕格尼尼會撥斷三根琴弦,最終只剩下一根弦來結束演奏。
帕格尼尼能夠做出單弦演奏的小提琴曲,并且用單弦來完美地演奏這些曲子,絕不應小看。他是小提琴大師,而他獨具的這種能力,在他那個時代,其他的小提琴家都望塵莫及。事實上,他的演奏并不是現場的聽眾認為的那么神奇,而是長期而細致的練習的結果。
人們相信天賦的力量,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天生的天才明顯是存在的,也就是說,像帕格尼尼這樣的人,似乎展示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技能,這些技能,換作其他任何人,或者是練習得很少或根本沒有練習的人,不可能擁有。如果那些天生才華確實存在的話,那么,一定有些人至少生來就擁有這些才華,這使得他們能夠做其他人做不到的事情。
碰巧,我慢慢地養成了一個興趣愛好,去調查研究關于那些天才的故事,而我有信心向大家報告,我從沒找到有說服力的例子,證明任何人不經過高強度和廣泛的練習,便能培養杰出的能力。我理解天才的基本方法,與我理解任何杰出人物的基本方法是一樣的。我會提出兩個簡單的問題:這種能力的特點究竟是什么?以及,什么樣的訓練使那些能力成為可能?在為期三年的觀察中我發現,任何一種能力都可以通過回答這兩個問題來予以解釋。
對我來說,原本可以花很長的篇幅來介紹許多得到人們認可的天才,但那并不是本書的目的。讓我們只觀察幾個案例,以便通過刻意練習的透鏡來觀察時,那些看似神奇的能力能很快變得更可信。
破解“莫扎特傳奇”
莫扎特出生250多年以后,依然被人們引用為無法解釋的天才的終極例子。他能在如此小的年紀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似乎除了假設他天生就有某些杰出的才華之外,再沒辦法可以解釋這種現象了。
通過查找歷史記錄,我們知道,莫扎特在很小的時候便能彈奏大鍵琴、古鋼琴,演奏小提琴,給全歐洲的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從6歲開始,他的父親便帶著他和姐姐,用幾年時間在歐洲巡回演出。他們到過慕尼黑、維也納、布拉格、曼海姆、巴黎、倫敦、蘇黎世以及許多其他城市,為當時的社會上流人士表演。當然,小莫扎特當時年紀太小,以至于坐在凳子上時,腳還夠不著地,雙手也只是勉強能夠觸摸到琴鍵,因此成為這些表演的一大看點。歐洲人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小年紀就能演奏如此多種樂器的“神童”。因此,他在如此小的年紀就擁有這種能力,是不容爭辯的事實。于是,我們一定會問,他是怎么訓練的?我們能夠解釋他的這些杰出能力嗎?
在18世紀,歐洲人從來沒有對這么小的孩子進行過訓練,讓他能演奏小提琴和鍵盤樂器,但時至今日,我們已經見證了許多五六歲的孩子在采用了鈴木教學法進行訓練之后,能夠出色地表演小提琴、彈奏鋼琴。因此,從今天的視角看,莫扎特的成就似乎并不那么令人驚奇了。事實上,如今的視頻網站上,有許多記錄著4歲多的孩子拉小提琴和彈鋼琴的視頻,他們的水平甚至比成年人還高。然而,我們不能首先就想著,這些孩子生來就具有某些卓越的音樂才華。今天,我們見證了足夠多的這種“天才”,也知道了這些孩子正是從兩三歲時便開始高強度的訓練,才培養并發展了他們出色的能力。
當然,莫扎特當時并不具備采用鈴木教學法的優勢,但他的父親也和現代那些送孩子接受鈴木教學法教學的家長一樣,想盡一切辦法來提升孩子的音樂才華。此外,如我在引言中提到的那樣,莫扎特的父親不但寫了一本如何教年幼孩子學習音樂的書,并在莫扎特的姐姐身上測試了自己的理念,而且,他本人也是一位音樂教師,致力于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對其訓練。莫扎特也許在4歲之前便開始了自己的訓練。由我們知道的這些,便可以解釋莫扎特怎么能在那么小的年紀,不用借助某種杰出的天賦培養如此杰出的音樂才華。
因此,我們可以把莫扎特的這種能力解釋為早熟的音樂家。他作為一名兒童作曲家的才華,則是其傳奇的另一個組成部分,不能僅僅用當代的那些小提琴奇才的平凡出身來解釋了。根據許多傳記,莫扎特6歲時開始作曲,8歲時寫出第一部交響曲,11歲時寫出一部宗教劇和幾部鍵盤樂協奏曲,12歲時創作了一部歌劇。
在這方面,莫扎特的天才到底是什么?他到底做了什么?我們回答過這個問題,接下來,我們將試圖搞清楚他是怎么做到的。
“兒童作曲家”的秘密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莫扎特的父親對莫扎特進行的訓練,與我們現在的音樂訓練迥然不同。如今,鈴木訓練法的音樂教師側重于音樂的某一個方面,比如在單一的樂器上演奏等,而莫扎特的父親不僅教他演奏多種樂器,還讓他欣賞和分析樂曲,并且作曲。因此,從莫扎特很小的時候開始,他父親就在促使他提高作曲的技能。
不過,更重要的一點是,有的人聲稱莫扎特在6~8歲時就開始作曲,幾乎可以肯定,這有些言過其實。我們首先知道,莫扎特早期所作的曲子,據說實際上是由他父親一手寫出來的。他父親聲稱,自己只是整理了小莫扎特創作的曲子而已,但我們不可能知道,某首特定的曲子,到底有多少是莫扎特本人創作的,又有多少是他父親創作的。別忘了,他父親本身是一位作曲家,而且是一位不得志的音樂家和作曲家,從來沒有獲得過他想要的稱贊與喝彩。如今,許多小學生的家長也過度地參與孩子的科學展覽項目。如果說年輕莫扎特的作曲也像這些科學展覽項目那樣,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父親一手包辦的,那我們可能一點兒都不會感到吃驚,特別是考慮到他的父親放棄了自己當時的整個職業,一心一意只希望兒子大獲成功,以便自己臉上有光。
鑒于我們對莫扎特在11歲時“創作”的那些鋼琴協奏曲的了解,后面這種情況似乎更有可能。盡管許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那些是原創的音樂作品,但音樂理論家們最終意識到,這些曲子全都是以別人所寫的相對不太知名的奏鳴曲為基礎的。如今,似乎更有可能的推測是:莫扎特的父親把這些曲子作為創作練習布置給莫扎特來完成,以便讓他熟悉鋼琴協奏曲的結構,而且,這些曲子中,只有相當少部分是由莫扎特原創的。此外,證據顯示,即使是根據其他人的作品再創作的那些曲子,莫扎特也從他的父親那里獲得了極大的幫助。我們真正可以確切認為是莫扎特創作的第一首曲子,是在他15歲或16歲時創作的,那個時候,他已經在父親的指導下經過了十年的刻苦訓練。
因此,我們沒有可靠的證據證明莫扎特在10歲之前完全靠自己創作了任何具有重大意義的音樂作品,而有很好的理由相信,那時的他創作不了那些作品。當他明確地開始創作那些原創的、復雜的音樂作品時,已經練習了十年左右的時間。簡單地講,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音樂家和作曲家,這的確不容置疑,但并沒有證據來支持(而且有大量的證據反證)這一觀點:他的杰出成就不能從刻苦訓練的角度理解,因此必須歸功于天生的才華。
家庭滑冰場
我發現,我曾深入研究的每一位神童,都具有同樣的特點。一個現代的例子是加拿大冰球選手馬里奧·拉繆(Mario Lemieux),人們一般認為,他是史上最杰出的冰球運動員。有許多關于馬里奧年輕時的故事,比如說,他一到冰上,就像魚兒游到了水中那么歡快;又比如,他剛開始學滑冰,就好像天生會滑似的,勝過那些已經滑了好多年的、比他年齡更大的孩子,等等。許多這樣的故事,出自馬里奧母親的口中。反過來,這些故事使得人們斷言,馬里奧顯然是生來就具備某種卓越天賦的絕好例子。
不過,稍稍“挖一挖”馬里奧童年時代的故事,便會發現,他的情況與年幼的莫扎特情況十分相似。如我在第7章提到的那樣,馬里奧一家人都迷戀冰球,他是家里的第三個兒子。從他剛剛開始學會走路起,他的兩個哥哥就開始教他打冰球和滑冰。三個人經常在地下室里用木制的球棍來模擬玩冰球,他們脫掉鞋子、穿著襪子在地下室里滑來滑去。后來,他們的父親在家的前院建造了一個溜冰場,讓他們練習冰球。父母還十分注重鼓勵他們進行這樣的練習,以至于把“冰”都延伸到家里來了,以便晚上的時候,孩子們不用由于外面太黑而影響練習。父母將外面的雪堆搬進家里,制成冰塊,鋪在前廊、餐廳、客廳等處的地板上,并且始終把家門打開,以便屋外的冷空氣能夠進到屋里,使冰不至于融化。于是,三兄弟可以在家里的各個房間滑來滑去,使得“家庭滑冰場”這個術語有了全新的含義。簡單地講,有證據表明,馬里奧和莫扎特一樣,經過了大量的刻苦訓練,才被人們注意到他擁有“天生的”才華。
破解“天才跳高運動員的神跡”
在所謂的體育奇才中,也許最引人關注的最近的例子是跳高運動員唐納德·托馬斯(Donald Thomas)。大衛·艾伯斯坦(David Epstein)在一本名為《體育基因》(The sports Gene)的書中講述了唐納德·托馬斯的故事,而且,由于這個故事太引人注目了,自那以后,一直被人們反復傳誦。以下是唐納德·托馬斯的故事的基本細節。
唐納德·托馬斯出生在巴哈馬群島,在密蘇里州林登伍德大學念書,而且是學校籃球隊的一名隊員。有一次,他跟一位朋友打籃球,那位朋友是校田徑隊的跳高選手。結果,那位朋友向他展示了令人驚訝的扣籃功夫。后來,兩個人在學校餐廳里聊起來,友好地調侃一下對方。那位朋友對托馬斯說了一些這樣的話,“沒錯,你能扣籃,但我打賭,你跳高跳不過2米。”在大學,那樣的高度已經非常不錯了,特別是對于林登伍德大學低年級的運動員來說,的確是很好的成績,不過,最優秀的大學生跳高運動員經常能夠跳過2.13米。托馬斯不服氣,和朋友打起了賭。
兩人來到大學的室內田徑場,托馬斯的朋友把跳高橫桿放到2米的高度。托馬斯穿著他打籃球的短褲和球鞋,輕松跳了過去。他的朋友又將橫桿的高度抬高到2.07米,托馬斯又跳過去了。然后,朋友把橫桿徑自抬高到2.13米,當托馬斯再一次跳過去時,朋友激動得一把摟住他,然后把他帶到了學校的田徑教練面前。教練同意讓托馬斯加入學校田徑隊,并參加兩天之后在東伊利諾伊大學舉辦的田徑比賽中的跳高項目。在那次比賽中,托馬斯依然腳穿籃球鞋,以大約2.22米的成績摘得跳高項目的冠軍,創下了東伊利諾伊大學的紀錄。兩個月后,托馬斯代表巴哈馬參加了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的英聯邦運動會,以2.23米的成績取得第四名。后來,他轉學到奧本大學,代表學校的田徑隊參賽比賽,僅僅在跳高天才被發現一年以后,他就在日本大阪的世界田徑錦標賽上以接近2.35米的成績奪得冠軍。
艾伯斯坦在書中神化了托馬斯的成就,將他與瑞典的斯特凡·霍爾姆(Stefan Holm)進行了對比。這位瑞典選手從孩提時代開始,就在跳高這個項目上接受了嚴格的訓練,有記錄可查的訓練時間越過2萬個小時。然而在2007年的日本大阪田徑世錦賽上,托馬斯戰勝了霍爾姆。艾伯斯坦估計,托馬斯只練習了幾百個小時。
類似這樣的故事,顯然有它迷人的地方,在其中,某個人似乎“橫空出世”,在某一領域和行業取得輝煌的成就,成為某種天才選手。今天,由于“1萬小時法則”已經廣為人知,因此,類似這些故事通常用來作為證明該法則錯誤的“證據”。托馬斯或者其他人向我們表明,只要你生來就具備正確的基因,即使不用練得太多,事實上也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人。
我懂了。人們希望人生中有這樣的奇跡,并非所有的一切都要遵循現實世界中那些古板的、令人厭倦的法則。有人生來就有某些不可思議的超強能力,不需要刻苦的訓練或者嚴謹的提高,就能世界一流,難道還有什么比這更神奇嗎?我們的整個漫畫產業,就是建立在這個前提的基礎上的。漫畫書中常有的情節是:有時,一些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主人公一夜之間就獲得了不可思議的強大力量。你可能不知道,你實際上是在氪星出生的,生下來就會飛。或者,你被一只有輻射的蜘蛛咬過一口,便能飛檐走壁了。或者,你曾暴露在宇宙射線之中,現在,你可以隨時隱身了。
但對杰出人物進行的數十年研究讓我確信,這樣的奇跡并不存在。通過我前面提到的兩個問題(什么是天才?什么樣的訓練可以造就天才?)來觀察某些杰出人物的例子,你可以揭開天才神秘的面紗,了解到天才的真實情況。
“第一次就跳過2米”的秘密
想一想托馬斯的故事。事實上,我們除了知道他來自哪個國度之外,對他的背景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如果只是掌握了這些信息,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們難以準確地追蹤他可能進行過什么樣的訓練。但我們確實也知道一些。
首先,托馬斯自己曾告訴過記者,他至少曾參加過一次高中校內運動會的跳高比賽,而且跳了“大約1.89~1.95米,不值得一提”。因此,我們知道,他以前至少參加過跳高比賽。而如果他在自己的高中田徑隊中參加比賽,幾乎可以肯定,他接受過一些訓練。其次,托馬斯說過,跳出這樣的高度,“不值得一提”,實際上稍稍有點謙虛。在高中,1.95米的成績盡管算不上非常出色,但也是好成績了。
當然,也有可能托馬斯在高中時期沒有受過任何的訓練,而且只參加過一次比賽,并且在沒有訓練的前提下跳過了1.95米的高度,就好比他在大學里,未經訓練便跳過了2.13米那樣。這種假設的問題在于,我們真的看到過托馬斯第一次參加大學運動會時跳高的照片,他運用的跳高技術絕不是從來沒有接受過訓練的人能運用的技術。
托馬斯明顯在運用背越式跳高技術(the Fosbury Flop),這種技術在20世紀60年代后興起,以美國跳高選手迪克·福斯貝里(Dick Fosbury)的名字命名。該技術以一種極度違反直覺的方式越過橫桿:在到達橫桿之前,先曲線助跑,等你跑到橫桿面前時,你的背部恰好面對著橫桿,然后你起跳,在橫桿的上方使背部弓起來,等臀部已越過橫桿的最后一刻把雙腳抬起來,以避免將橫桿打下來。運用這種技術來跳高,僅僅在雙腿上產生大量的彈跳力還不夠,你還得使用正確的方法。如果不經過長期訓練,人們不可能有效地掌握這種技術。因此,盡管我們不知道托馬斯那天在朋友面前跳出2米多的高度之前到底是怎樣訓練的,但可以確定,他花了許多時間來學習那種技術,以至于能夠輕輕松松地跳過1.89米或1.95米。
我們知道的第二件事是,托馬斯在扣籃的時候,有著驚人的彈跳力。我們掌握了一些他在扣籃時的視頻,可以看出,他從距離籃筐近4.6米的罰球線處開始起跳,飛過好幾個人,再把球扣進籃筐。同樣,盡管我們不清楚他在扣籃上花了多長時間來練習,但可以確定,他經過刻苦訓練之后,才練就了如此驚人的彈跳力。扣籃顯然是托馬斯引以為豪的事情,所以,如果他沒有刻苦地練習過扣籃,就顯得有些說不通了。因此,盡管這是一個間接的原因,但似乎很明顯,他在勤奮地練習扣籃時,也提高了跳高的能力。而且,在扣籃時采用的那種跳躍方法(包括短距離助跑,然后單腳起跳),與跳高時采用的跳躍方法極其相似。托馬斯在訓練自己的扣籃技能的同時,也訓練了跳高的技能。一項于2011年開展的研究表明,在技術熟練的跳高選手中,人們單腿跳的能力與他們跳高的高度密切相關。
值得指出的是,托馬斯身高1.88米,那對于跳高這個項目來講,即使不是最理想,也是非常好的身高。如我此前提到的那樣,我們知道,影響人們體育成績的兩個特定的基因因素是身高和身材。托馬斯在2007年大阪世錦賽上戰勝的瑞典跳高選手斯特凡·霍爾姆的身高只有1.80米,這對于跳高選手來說是很矮的。為了彌補這一缺陷,霍爾姆的訓練格外刻苦。托馬斯在跳高方面占據了基因上的優勢,就是他有一個好身材。
因此,當你把所有這些都綜合起來考慮,托馬斯的突出成就看起來不再如此神奇了,只是令人印象深刻,但不再是奇跡。幾乎可以肯定,托馬斯過去一定訓練過跳高,至少訓練到能夠很好運用背躍式方法的地步了,而且,他在練習扣籃的過程中,提高了自己單腿起跳的能力。這是一種不同尋常的訓練跳高的方式,但在托馬斯身上,至少是有效的。
我們還有另一些證據。到2015年時,托馬斯已經在跳高這個項目上活躍了9年時間。他聘請的教練,知道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運動員的潛能。如果他真的在2006年時純粹靠自己的潛能,沒有進行過任何訓練就表現得如此優異,以至于后來拿到世界冠軍,那么,我們應當看到,嚴格接受訓練之后,他的成績會突飛猛進。事實上,在托馬斯的潛能被發現后大約1年時間,人們都在預言,他的天生才華意味著他有朝一日定能打破2.45米的世界紀錄。遺憾的是,他從來沒有接近過那個成績。他個人的最好成績是2007年大阪世錦賽上的2.35米。自此之后,托馬斯有幾次接近該成績,但從來沒有再達到過。2014年,他在英聯邦運動會上跳出了2.21米的成績,比2006年英聯邦運動會上的成績差一些。也正是在2006年的運動會上,他一舉成名。
從這一點可以得出的最明顯的結論是,托馬斯2006年在大學里參加比賽時,已經得到過大量的訓練,既訓練了跳高,又訓練了扣籃,因此,難以再通過進一步的訓練來實現較大的突破。如果他真的從來沒有訓練過,應當不會有如此大的進步。
破解“自閉癥奇才”
除了莫扎特和唐納德·托馬斯之類明顯的奇才,還有另一些人,人們通常認為他們具有杰出的能力,表現得近乎神奇。他們是具有學者癥候群的人,也被稱為自閉癥奇才。這些自閉癥奇才的能力通常在非常特定的領域或行業中出現。有的人演奏某種樂器,往往記得住幾千首不同的樂曲,有時候甚至剛聽一遍新的樂曲,便馬上能演奏出來。另一些人從事繪畫、雕刻或其他類型的藝術活動,常常創作出令人嘆為觀止的作品。有些人擅長算術計算,比如用心算來計算兩個大數字的乘積。還有些人擅長日歷計算,例如,能夠準確地說出2577年10月12日是星期幾(星期日)。這些能力之所以格外引人關注,是因為大多數自閉癥奇才通常在其他方面面臨著心理上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有的人在智商測試時得分極低,另一些人則患有嚴重的自閉癥,幾乎無法與他人交流。因此,這種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能力,卻在其他方面難以和正常人相比的現象,使得學者癥候群十分引人關注,同時,這也使得我們認為,自閉癥奇才們的這些杰出能力一定是沒有經過正常的訓練而造就的。
要深入了解這些能力,最好的方法還是首先準確地理解它們是什么,然后再尋找可以解釋它們的訓練方法。科學家對此已經開展了研究,結果表明,自閉癥奇才并不是某種神奇才能的接受者,相反,他們和其他任何人一樣,是通過訓練來練就那些本領的。
倫敦國王學院的兩位研究人員弗朗西斯卡·哈佩(Francesca Happé)和佩德羅·維塔爾(Pedro Vital)對比了兩種患有自閉癥的孩子,一種是培養了自閉癥奇才這種杰出能力的自閉癥孩子,另一種是沒有培養這種能力的自閉癥孩子。他們發現,自閉癥奇才更有可能比不具備奇才的普通自閉癥孩子更加注重細節,而且更傾向于反復的行為。當某件事情引起了自閉癥奇才的注意時,他們將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那件事上面,拋開周圍的一切,沉浸在他們自己的世界之中。這些特殊的自閉癥患者,更有可能著了魔似的練習一首曲子,或者記住一系列的電話號碼,因此,更有可能在那些方面培養和發展技能,這和另外那些專心從事有目的的練習或刻意練習的人所采用的方式一樣。
“日歷計算天才”的秘密
這方面最好的一個例子是唐尼(Donny),他是一位培養了特殊才能的自閉癥患者,他的技能是:在測試過的所有人之中,能夠最快、最準確地計算日歷。只要你對他說出一個日子,他能在一秒鐘之內說出那個日子是星期幾,而且幾乎不會說錯。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馬克·西奧科斯(Marc Thioux)曾在好幾年時間里研究唐尼,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們觀察自閉癥奇才的思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西奧科斯說,唐尼對日子上了癮。他只要一碰到別人,第一件事是問對方什么時候過生日。他總在不停地思考日子,并反復對自己念有關的日子。他記住了可能出現的所有14種年度日歷,也就是說,七種正常年度的日歷(當年的1月1日分別為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以及相對應的閏年日歷,同時,他還想出了一些方法來迅速地計算任何一個特定的年度應當屬于那14種年度日歷中的哪一種。當人們問唐尼某個特定的日子會是星期幾時,他首先重點關注那個年度,以搞懂該運用14種年度日歷中的哪一種,然后再引用心理日歷來確定那個日子是星期幾。簡單地講,唐尼擁有的這項高度發展的技能,是他多年潛心學習的結果,而不是奇跡般的天生才華的信號。
在20世紀60年代末,一位名叫巴內特·艾迪斯(Barnett Addis)的心理學家開始進行一項研究,以觀察他是否能在智力正常的人中培養出那些自閉癥奇才擁有的日歷計算的能力。特別是,他一直在研究一對雙胞胎兄弟如何展示他們在計算日歷方面的超常能力。這對雙胞胎兄弟,每人的智商都在60~70之間,能在平均6秒鐘的時間內計算出直到公元132470年的任何一個日子是星期幾。艾迪斯發現,這對雙胞胎采用的計算方法似乎是:首先找到1600~2000年中相當的年份,然后把相應的世紀、年度、月份以及月份中的某一天相對應的數字加起來。了解了這些之后,艾迪斯開始運用同樣的方法訓練一位研究生,以觀察這種方法能否管用。通過短短六節訓練課,那位研究生就能夠像雙胞胎中任何一位那樣快速地計算日歷了。最有意思的是,取決于需要處理的數據的量,研究生花了不同的時間來計算星期幾。他的響應時間的規律與雙胞胎中最優秀的那個人的規律相一致,這讓艾迪斯意識到,雙胞胎兄弟實際上通過與研究生類似的認知過程來得到他們的答案。
這里的經驗在于,關于多尼的計算日歷的能力,顯然沒有任何神奇的地方,或者說,其他任何自閉癥奇才也沒有神奇之處。唐尼通過多年來反復計算和思考日子,練就了自己的能力,以至于掌握了14種不同日歷中的任何一種,這和你或我知道我們自己的電話號碼差不多,而且,他想出了自己的辦法來確定哪一年該使用哪一種日歷。至于他是怎么想出辦法來確定的,研究人員依然沒有完全搞清楚。唐尼能做的事情,換成一位有動機參加心理學實驗的大學生,也能做到。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清楚到底其他的自閉癥奇才是怎樣做的,以及他們怎樣練就獨特的技能。有的自閉癥奇才通常難以和別人溝通,或者難以回答別人就他們采用的方法所提出的問題,但正如我在1988年的一篇評論中注意到的那樣,科學家對自閉癥奇才的超常能力的研究表明,這些能力主要是后天獲取的技能。這反過來意味著,自閉癥奇才培養和提高那些能力時采用的方式,與其他杰出人物采用的方式非常相似。那就是說,他們訓練時的方式,調用了大腦的適應能力,這反過來改變了其大腦結構,使他們培養了杰出的能力。最近一些對自閉癥奇才開展的案例研究,也與上述觀點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