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由著名的心理學博士馬歇爾. 盧森堡所寫。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什么關系。不過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并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就會發現,有些話確實很傷人!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隨意評價等都給我們帶來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令人感到痛苦。有些語言暴力甚至讓人變得冷漠和敵視。作者通過多年研究,發展出極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原則和方法。
非暴力溝通的模式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和指責;另一部分是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和指責。這兩種模式都包含了共同的4個要素。今天分享第一部分。
1. 觀察
我們所觀察到的具體行為。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
很多人會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如果無法分清楚,我們就會傾向于聽到批評,甚至產生逆反心理。當我們默認了自己確實受到批評或有問題,就想要為自己辯解。這多半是因為把評論當成了觀察。
只描述觀察到的結果,而不要帶任何評論。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2. 感受
對于這些行為,有什么樣的感受。
人們認為自己的感受無關要緊,我們被鼓勵服從權威而非聽從自己,于是,習慣于考慮“人們期待我們怎么做”,而忽略自己的體會,即使有強烈的某種感受,通常也是表達想法而沒有體會到自己的感受,更不用說準確表達了。就像我們有時渴望與父母溝通情感,卻又做不到。無法準確表達,自然也無法讓對方留意到我們的情感,這也導致了很多關系的疏遠。
表達內心的感受,不僅可以促進親情,還可以改善工作,例如工作中的示弱,表達出來自己的不安等真實情感感受,對方通常不會因此而盛氣凌人,反而有助于解決彼此的沖突。
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如興奮、平靜、害怕、擔心、失望等,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順暢。
3. 需要
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源自于我們自身的需要。
什么樣的需要或價值導致我有那樣的感受。一旦人們開始談論需要,而不是指責對方,他們就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雙方的需要。一種要素能否被當作需要,關鍵在于它能否促進生命的健康成長。
如果我們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別人可能也不會,如果我們直接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別人的反應通常是申辯或反擊,如果直接說出需要,獲得積極回應的可能性會增加。
4. 請求
清楚地請求那些能豐富我們生命的具體行為。
在表達觀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們請求他人的幫助。
提出具體的請求。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現實是我們常常只提醒自己要避免出現什么,卻沒有提醒自己要主動做些什么。就像我們告訴別人我們不需要什么,卻無法讓人猜透,到底需要什么,這會讓人困惑。
作者發現,很多向他求助的人感到沮喪或灰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并不清楚自己對他人究竟有怎樣的期待。
請求有時會被當作命令,如果提出不當,例如一旦人們認為不答應我們就會受到懲罰,這時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當作命令,認為是在強迫他們,那他們就不會樂于滿足我們的需要。
如何區分請求和命令。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希望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處于對生命的愛。當人們相信我們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顧雙方的需要,那么他們就會相信我們所表達的愿望是請求而非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