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爆發的這一個月,各行各業都寫下了“請戰書”,在這些逆行去武漢的抗疫軍團里,有不少女性的身影。
她們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有人是醫生護士、有人是乘務員、有人是公務員。
還有人出現在女性不常出現的工地上,比如說火神山醫院。
2月2日落成的火神山醫院,工地上有數不清的、叫不出名字的普通女工人,她們本應回鄉過年,但是依然選擇逆行回到疫情重災區武漢。
你以為工地不是女人應該出現的地方,實際上有千百個無名的她們正在攪拌水泥、運送物資、鋪設鋼筋,出現在每一個需要人手的土堆旁。
僅僅是這張照片,圈出來長頭發的工人就有這么多
一位工地上的一線監理員(女性)對記者說:“在現場把口罩一戴、帽子戴上,誰知道你是男的女的。”
女包工頭胡曉紅是醫院工地上有名的鐵娘子。
大年三十她放下筷子,帶著自己手下的工人們,風風火火趕到了火神山工地。因為武漢需要他們。
圖片來源@中國婦女報
鋼結構專家王曉紅,是火神山項目鋼結構施工部分的“主心骨”。
她負責圖紙、技術、物資、現場四大方面通盤協調。她今年已經53歲了,和我們大多數人的媽媽差不多年齡。
圖片來源@我是落生
中建三局技術部經理范巍負責對接圖紙,輾轉于設計院、指揮部與現場,每天只能睡3個多小時。
她的父親感冒發燒,她也來不及回家照料。
圖片來源@中國婦女報
疫情防控組孫燕芳,從緊急籌備工地的后勤物資,到疫情防控的每個細節,都由她安排協調。
大年初三,她離開老公和兒子,從汕頭老家逆行1280公里回到武漢。
圖片來源@中國婦女報
資源保障組張芬,負責與供應商簽訂合同、安排付款等等瑣碎的財務工作。
所有款項必須日清日結,她每天要在崗位上連續工作12個小時。
圖片來源@中國婦女報
韓建英,負責火神山的項目招采工作,為工地輸送充足的勞動力。
每晚回到家里,她都不敢和家人見面,把自己隔離在房間里,她說:“等到病毒散去的那一天,我要給女兒一個大大的擁抱。”
圖片來源@中國婦女報
1月24日,負責物資運輸的楊寧接到了火神山任務,25日上午,集裝箱資源陸續到達現場,29日凌晨,826套集裝箱物資成功運達工地。
這就是一個鐵娘子的高效率。
圖片來源@中國婦女報
除了這些被記載在報道里的女性管理者,還有更多沒有留下姓名的女性建筑工人。
鳥瞰鏡頭掃過火神山醫院上空,她們的身影變成一個個微縮的像素,消失在叉車和混凝土之間。? ? ? ?? ? ? ?
她們也許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們看懂了招工要求上寫的“不限男女”。只要上了工地,承擔的工作不會因為性別而區別。
除了火神山工地的女工人,我還注意到b站的一個up主“桂圓hijgb”,她也是參與火神山醫院項目的女性建設者之一。
她在vlog里更新著火神山工地日常,讓大家看到了在鳥瞰鏡頭之外的,工地上每一個動人的小故事:
新手爸爸放下家庭來到工地,跟同事們分享孩子的萌照,自己卻無法回家團圓;
樸實的工人們剛拿到工資,就急著把錢捐給武漢的醫院。
?
她在vlog中說,火神山真正的網紅不是直播間里的叉醬,而是站在她面前的這活生生的7000位施工人員。
如果沒有桂圓hijgb這樣的記錄者,我們恐怕看不到這樣珍貴的工地故事。
在參與火神山項目之前,桂圓hijgb也是一個會做吃播的可愛女生。而她正是千千萬萬在一線防疫的女戰士縮影。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主戰場,當然是醫院,醫護人員們就是一支支訓練有素的部隊。
只不過,這些戰士里有太多年輕美好的臉龐,她們也有畏懼的時刻。
大年三十,來自廣東的醫療隊出發,車上載滿了年輕的醫護姑娘。她們的臉上寫滿了自信和陽光,仿佛暫時忘記了即將去往的武漢是千萬人避之不及的地方。
與此同時,上海援鄂醫療隊的姑娘們也整裝待發,她們心里都明白,即將面對的是多么兇險的病毒和傳染風險。
有些醫護人員為了能快速穿脫防護服,把頭發全部塞進防護帽里,像是集體商量好了一樣,把頭發齊齊剪掉了。
要知道,很多女生在過年前仔細給頭發做了保養和造型,她們平時最珍惜的頭發,在疫情面前一刀下去,毫不猶豫。
護士們集體剪掉的辮子,就是最動人的請戰書。
她們的平均年齡不過20出頭,面對的卻是死亡人數超過非典的新冠病毒。
她們是平凡家庭的女兒,是喜歡自拍喜歡逛街的普通女生。
穿上防護服并不會讓她們變成女超人,她們也會恐懼死亡,但她們依舊沖上一線,擋在了所有人前面。
超負荷的工作,連續四五個小時不喝水不上廁所,不能開空調的寒冷的病房。
這些女生和每個堅守在工作崗位的你我一樣,也會疲憊、吃不消、抱怨、委屈。
空調會讓病毒隨空氣流通,所以寒冬的病房里不能開空調,護士們冷得受不住,休息時不停搓手
太多人沒有注意到,防護服和護目鏡下面是一雙美麗的眼睛。她們脫下一層層防護服,就像鋼鐵俠脫掉盔甲,露出脆弱的肉體凡身。
她們既是父母的女兒,也是孩子的母親。
在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隊伍里,有太多新手媽媽放下了懷里還在牙牙學語的孩子,抹掉眼淚就踏上了去武漢的路。?
山東醫療隊的許霞醫生
浙大一院護士胡巧俏和女兒遙遙相望?
首批安徽援鄂醫療隊成員張敏和女兒道別?
援鄂醫療隊成員魏燕和兒子道別
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是這次疫情的主戰場之一,央視記者來到醫護人員的宿舍,采訪了一位前線醫生。
她原本是麻醉科醫生,志愿參與到了發熱門診的坐班中。只有倒班休息的時候才能和家里的兒子視頻幾分鐘。
年幼的兒子問媽媽,你知不知道奶奶的兩個同事死了?在前線抗擊疫情的媽媽只能回答他,那就是病得很重了。
一段看似輕飄飄的對話,里面藏著普通百姓家沉重的不幸。她既是保護病人的戰士,也是保護兒子的母親。
? ? ? ?兒子送給母親的畫:穿著白色防護服的是母親,在窗口等待的是兒子
?
指揮這場戰斗的將領們也少不了許多偉大的女性。
女醫學家和女院士們不斷出現在新聞中,這場戰斗,女性不是躲在后方的膽小鬼,科研前線也少不了她們的身影。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是中國最著名的傳染病學家之一,73歲高齡的她在武漢疫情爆發之后再次掛帥出征。
她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說出了很多人避之不及的大實話:
武漢目前檢測試劑盒數量不夠,因此不是每個人能夠得到檢測。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目前在武漢還做不到,她呼吁動員全國力量支援武漢。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只要是鐘南山和李蘭娟
誰家的老人要是再去搶雙黃連和藿香正氣水,就把李蘭娟院士這張圖轉給他看看,保準馬上乖乖回家自我隔離。
李蘭娟之問:你沒有病去吃什么藥?
除了全國人民都熟悉的“李奶奶”,還有一位女院士在這次防疫中沖鋒陷陣,她的名字叫做陳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員,參加過SARS和埃博拉病毒的防疫。
陳薇院士和她的團隊自主研發的檢測試劑盒,配合核酸全自動提取技術,使核酸檢測時間大大縮短,是這次抗疫前線的功臣之一。
對于“疫情拐點將至”的說法,她表示雖然拐點很快會出現,但我們還是要做好最壞的打算。
對新冠疫情和傳染機制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中國科學報》對陳薇院士的專訪
除了兩位女院士,據說這次湘雅六名女醫生被移花接木到八君子身上。
張旃,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科主任,抽出繁忙的工作時間接受了央視記者董倩的采訪。她也是經歷過非典和新冠兩場戰役的一線醫生。
作為留守在重癥監護室的傳染病醫生,她告訴電視機前的觀眾不要對新冠病毒過度恐慌,也不要歧視任何一個疑似病患。
病毒是敵人,病人不是。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爆發的這十幾天,每個人都在不安與焦灼中等待。
等待疫情被控制,等待這場戰役結束,等待恢復正常生活。
當我們無能為力坐在家里時,她們可能剛結束一場夜班,才吃上已經涼透的盒飯。
動輒長達6-8個小時的不間斷工作,她們的防護服被汗水打濕了,額頭被護目鏡勒出了深深的印痕。
空軍軍醫大學醫療隊員郭瑋的臉
她們的臉上甚至被護目鏡勒出了傷口,只能簡單消毒,貼上創口貼后繼續返回感染病區。
她們甚至不忍心讓家人看到自己受傷的照片,因為她們也是家里最寶貝的女兒。
臉上的深深淺淺,就是姑娘們的軍功章
在一層層厚重的防護服之下,是一張張和同齡女生并無差異的俊俏臉龐。?
提起戰爭和士兵,大家想到的只有槍炮和男人。但這次新冠病毒何嘗不是一場沒有炮火的冰冷戰爭,犧牲的生命變成數字,在大屏幕上滾動上升。
在這次戰役里,我們甚至可以說,女性也是主力軍。
在死亡人數旁邊,還有一格是綠色的治愈人數,那個數字在艱難地爬升。
是這些勇敢的姑娘用她們的青春甚至生命換來的希望,是全體抗疫人員從死神手里搶回來的性命。
除了火神山上超負荷工作的工人,醫院里和生死搏斗的醫護人員,其他崗位上,也有許多普通人支撐著武漢和國家的運轉。這里也有許多默默無聞的女性身影。
武漢龍興街區的社區書記李璟,堅持給被隔離的居民送生活必需品。她的業務包括送人看病、送醫務人員上下班、照顧封城后的孤寡老人。
還有記者在路邊偶遇的女性外賣配送員,已經在崗位堅守了10天,和許多正在工作的武漢外賣員一樣,她不愿意臨陣脫逃。
在封城之后,武漢大街小巷的餐館商店都選擇了關門。
漆黑的大街上,記者看到了唯一亮著燈的小面館,女老板堅持開店,因為外賣員們“總得找個吃飯的地方”。
愛心女司機方萊華,在武漢封閉公共交通之后,穿梭在社區間義務接送需要看病的老人去醫院取藥。
東航MU5700航班是負責運送援鄂醫務人員的第一架包機,乘務員們在飛機落地之前向所有醫務人員鞠躬,乘務長聲音哽咽著對他們說謝謝。
實際上,這些交通運輸業的乘務員們,也是高危感染人群。
鐵路每天也要承載巨大的客流量,這些年輕的姑娘選擇站在抗疫的一線。
為了避免返程高峰再次爆發大規模疫情,她們幾乎沒有休息,每天都繃著神經。
各行各業的女孩們,有的剪掉頭發,有的推遲婚期,有的在工地上奔忙顧不得上廁所。她們的出現是為了證明:
不論是在哪個戰場,女性都不會缺席。
也許很多人都忘記了,這些奮戰一線的女戰士們也有生理期,也有脆弱痛苦的時刻,她們是一個個平凡女生組成的隊伍。
上海市婦聯為武漢女性醫護人員募捐考拉褲,圖源人民日報
在這場瘟疫中,她們是一股柔軟而堅定的力量,穩穩撐住了一個國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