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因分為兩大類,外部的情境歸因和內部的性格歸因。歸因錯誤是因為我們看自己的問題的時候更多的考慮情境歸因,看別人的時候更多的考慮別人的內部歸因。要想正確歸因應該是兩者都考慮。歸因理論家哈羅德凱利描述了在我們試圖解釋行為時,我們怎樣利用共同反應,區別性,和一致性三種信息。共同反應(在這種情境下個體總是表現出這種行為嗎?)。區別性(在不同的情境下個體是否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是就歸因于外部情境。否就歸因于內部性格。一致性(其他人在這種情境下是否也表現出這種行為?)是就歸因于外部情境,否就歸因于內部性格。有了這些依據,我們的歸因就會更加的理性。
說一個案例,我有一個學生,剛接手這個班的時候,我發現他數學的得分很低,我當時第一感覺就是數學不好,然后我再一細看他的作業,雖然做得很少,但做的每一個題目都是對的,我就改變了我的歸因,我覺得可能是時間少了,或者做事太慢了,找他談一次話,跟他說,你雖然做得慢但每做一個都是對的,看來你掌握了的知識是到位了的,但是你還是有點慢,應該是一些基本概念還沒到位。他認同了我的歸因。我知道了這種情況后,只是讓他盡量能快點,沒有對他的成績進行評價,之后他的成績有了很大的進步,只是速度還是有點慢。只能等他所有的概念到位了以后才能有速度的提升。但是他的班主任就把他的慢歸因為他是故意的,所以經常念叨他。于是他就不太在意班主任的念叨。反而是我有一次又輕輕的說了他其他都好就是太慢了,他反而臉紅了。老師的歸因正確的時候,學生會更信服你。
再說一個案例。我兒子自學滑冰的時候,他自己蹣跚著滑著,很慢,我有點怕他摔跤,準備幫助他,他不用我去扶他,他說他要自己感覺,突然他滑倒了。我扶他站起來,他站起來一邊說,我要多練習,多練習就會好,他把滑倒歸因為自己缺少練習。這個歸因我覺得很好。三天后,他就能自己滑得很穩很快了。一天他去滑冰沒有帶護具,摔得有點痛。我問他為什么沒有帶護具?他說別人都沒帶,所以我就不帶。他把這個歸因為外部原因。我說別人不帶是別人的事情,但是我們要注意安全,必須帶護具否則會摔的很痛。之后他就都帶了護具。
良好的溝通模式是引導學生和孩子進行正確歸因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