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碎銀子的爭論,坊間從未間斷。
新式茶飲界的喜茶,今年推出一系列“碎銀子”的飲品,讓傳統茶以一種更為年輕化的姿態進入大眾視野。
但隨之而來的是,有關“碎銀子”的各種爭議再次被點燃。
碎銀子,到底是“垃圾茶”還是“金不換”?
01
碎銀子的前身
拋開這些不說,新知君(ID:chayexinzhi)去扒拉了一下資料發現,早期碎銀子的前身竟然跟老茶頭有關。
老茶頭是普洱熟茶發酵過程中自然產生的結成塊的團塊茶,早期工人稱之為“茶疙瘩”。因此,老茶頭實際上是普洱熟茶的一種副產物。
一般情況下,企業在制作熟茶的過程中會采取一些措施盡量減少“茶疙瘩”的產生,比如翻堆、解塊兒。
但在發酵的過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茶疙瘩”。
為了避免影響成品茶,工人會將“茶疙瘩”單獨挑出來,要么扔掉,要么在積累到一定量后打碎,用作低檔普洱熟茶的輔料。
2006年某熟茶大廠上市一款名為老茶頭的茶磚,這是老茶頭第一次出現在消費者面前。
相比于普通熟茶,老茶頭因含有豐富的果膠質,茶湯口感醇厚柔滑,甜度也很高。
再者,老茶頭陳香純正,茶湯紅濃,耐沖泡。這讓喝過的人難以忘懷,結果一炮走紅,成了普洱熟茶里的一匹黑馬。
02
碎銀子:人造的老茶頭
市場上對老茶頭的需求量大,但真正大牌的老茶頭并不多。即使大廠每年發酵的熟茶在千噸以上,而老茶頭產品2年才出一次。
總體上,老茶頭的產量并不高,再加上老茶頭難以統一標準進行批量化生產。為了維護品牌形象,很多大牌廠家沒有把它作為產品的重點。
但消費者喜歡老茶頭的口感,所以就有企業專門研究普洱熟茶發酵工藝,想將老茶頭進行常規標準化生產。
這時候早期碎銀子應運而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茶化石”,你可以理解為是一個人為創造的“老茶頭”。
一般的普洱熟茶從曬青毛茶到發酵成熟是一次性完成的,根據原料嫩度的不同和產品成熟度的差異,歷經發酵時間大概就是40~60天。
但早期碎銀子的發酵更為復雜,需要經過三次獨立的發酵過程,歷時160多天。
發酵后挑選剔除外形、色澤等方面不符合標準的茶塊,再對剩余的茶塊分割和打磨拋光,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顆顆市場上常見到的碎銀子的樣子。
精制后的早期碎銀子外形精巧美觀,油潤黑亮有光澤,有點兒像散碎的銀兩。
那么商家呢,就順勢打造出“碎銀子”的概念,甚至還為“碎銀子”量身打造了一個古代在茶馬古道上當銀子花的“傳說”。
早期碎銀子是老茶頭走入市場后才出現的一類新事物,這種為了營銷而編造的“傳說”顯然站不住腳。
03
瘋狂的“碎銀子”
由于碎銀子降低了喝茶的門檻,對于剛接觸茶的人群比較友好。再加上糯米香的特殊口感,讓人印象深刻。所以,早期碎銀子一經推出廣受關注。
碎銀子既滿足了喝茶人口感上的追求,同時還滿足了簡單粗暴喝茶的需求傾向。因此,早期碎銀子非常暢銷,尤其受白領等上班族人士的歡迎。
因有利可圖,為了謀取暴利市場上出現了很多假冒偽劣的“碎銀子”加工產品。
這些產品披著碎銀子的外衣進行售賣,以至于市場上40~50元/斤的“碎銀子”,大把的抓。
但便宜的“碎銀子”從何而來?
用于制作“碎銀子”的原料是造成市場上“碎銀子”價格懸殊的根本原因。
比如茶葉制作過程中產生的一些茶末、茶碎、邊角料、廢棄料或是密植茶園低廉的鮮葉原料都可以拿來做“碎銀子”。
甚至有不法商家,在制作過程中添加膠體物質、色素、香精等,通過人工液壓擠壓成茶條固體,再切割打磨拋光,從而工業化生產。
工業化的“碎銀子”外觀看起來雖然油光锃亮,但喝起來茶味單薄,咽下去時喉嚨有種收緊、鎖喉的感覺。
甚至還夾雜霉味、酸餿味等,長期飲用對人體百害而無一利。
所以,為了身體的健康,特別便宜的“碎銀子”最好不喝。大廠家常規的一款普洱茶又不貴,這可比喝便宜的“碎銀子”靠譜多了。
不過,新生事物總是伴隨爭議前行,而最耐人尋味的一定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新知君(ID:chayexinzhi)還是喝口老茶頭去嘍......
本文為作者原創;
內容版權歸 @茶葉新知 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二次修改或轉載;
如需轉載,請私信。
參考文獻
[1]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