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課感受
今天,終于聽完分身術的最后一課。
先說結論:感受很痛苦,又很深入,對自己過去的表現又愛又恨。
信念根植于內心,回想人生以來的三十年。
不怕壓力與小聰明大概是我源頭最深處的信念,
既然,我不用花太多的力氣,調皮,不按常規出牌,可以輕易拿到70-80分的成績。然后就習慣性地停止訓練,剩下的時間,就可以輕松玩耍,也可以開展各種興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當三十歲來臨的時候,發現自己似乎變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
做事不講求一定做到,而是總是下意識有點想做到。如果做不到,可以輕易允許自己做不到。
反思了一下,常見的直接后果如下:
(1)回首過往,發現幾乎沒有作品來構建定義自己。
(2)坑開得多而雜,沒有幾個可以做到邊際成本遞減的程度。
(3)技能培養碰到平臺期就很容易停滯不前,甚至放棄。
一言以蔽之:想法很多,落地很少。
正如老師所云“我一定要做到”與“我有些想做到”,一念之差,云泥之別。
信念--就像自己的內心中的規條,代表自己對世界的基本假設,如果不搞清楚自己活著的使命,沒有對信念正確與否的覺察與糾偏能力,那么大概率應該就是惋惜與后悔了。
“種一顆樹,最好的時間是在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最深的感想是后悔,最大的啟發是改變應該由內而外
至少還是有個別好信念在支持自己:“只要想明白,一切都還來得及。”
原諒自己的過去,重頭再來。
二、三條分身咒語
外顯性VS影響力
- 外顯性:語言>情緒>信念
- 影響力:信念<情緒<語言
- 覺察的順序:從信念開始覺察
- 刻意訓練:從不知不覺,到后知后覺(語言、情緒),先知所覺(信念)
- 咒語:口吐蓮花、靜而后動、念起即覺
痛點:從語言上,情緒上覺察到“小我”的反應,卻總是不知道如何調整。
就要再深入思考,是否在信念上出現了差錯。
正因為信念的內隱,不易察覺--調整起來更難,但是一旦改變又更有源頭性的效果,標本兼治。
三、四個問題,貼現未來
3.1-你是如何走進“差不多,常放棄”的陷阱
Q1:想一件你想做但是卻沒有做到的事情
Eg:我想成為一個自律的人
Q2:將我沒有做到,改成我不想做到這件事。
Eg:我不想成為一個自律的人。
Q3:將我不想這個想法,延長到5年、10年去思考以后自己會有什么感受?
Eg:痛苦、惋惜、不甘心,“如果XX,那就XX”--小我出現了。
感受似曾相識
Q4:如果你能夠做到這件事,你的人生會變成怎么樣?
Eg:高效,可以自由地生活在信息過載的社會環境當中,夢寐以求。
做這個問題的時候,仿佛失去了,又得到了。
我聯想到那些”想過做,卻沒有真正做“的事情列表
- 轉行
- 去南極旅游
- 用相機每天記錄女兒的成長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該做的還是沒做,只是有些想做。
人的大腦天生總是不擅長看到投入與產出的時空分離性,這四個問題將未來貼現到當下。將得到與失去擺在一起,只有當時間還未成為沉默成本,這個思維實驗,就可以時刻提醒你,什么是你應該做的。
3.2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信念:兩種力量的揉合。
它既是一種簡化思維,但又是一種聚焦過的想法。
是一種對世界的基本假設判斷。
你相信什么,決定了你怎么做,如何選擇。
比如我,相信小聰明--確實可以混得小有成就,但是很快會碰到天花板。
始終無法到達刻意訓練帶來的持續成長。
對一件事情,一個事物的見解,每個人的信念都不一致
市場上的多與空(房價升與跌),你相信夢想還是現實(參考樂視的暴跌),市場有效無效(技術派VS價值投資派)。
正因為未來變化很快,所以有人相信,我們必須做計劃。
而更多的人相信,你不需要做計劃。
雖然本質上國內大多數人不相信宗教,但是內心深處,其實都有自己堅信的東西。
這些東西就是我們內心的信念。
比如:老一輩,姑娘回家嫁人,要嫁就嫁國企哥,公務員。
新一代,我相信自己的能力,一線城市才是未來,遇到真愛前不將就。
使命:一種代表你自己的信念。
飛機--待在天空才不容易老化
運動員--退役后才會老化得快,反而超強度訓練則后更加強大
海底撈--使命是提供好服務,而不是單純的味道。
每樣在世界上存在的東西,都有他的使命,人如果沒有使命--反而才是老化的最佳催化劑。
再思考在上年末永澄老師在《向組織揩油》嗓子發不出聲依然堅持上課的例子。
我終于明白到一個人如果找到自己的使命,能產生多大的能量。
使命召喚下的自己,才能給自己設定好正確的標準,去追求你想要的生活。
每個人活著的目的,更應該像飛機一樣在天空飛翔,履行使命,而不是等待老化。
3.3 盜夢者
你有但凡一點夢想,都會被“有點”這個竊賊偷走。
- 我想今天有點不想寫日更
- 我想今天有點不想做計劃
換個想法 - 我今天一定要寫日更
- 我今天一定做計劃
為什么“差不多先生“走到今天,就是總歸會下意識給自己留個舒適區,
最后,被盜走的夢想,不計其數。
信念之別,云泥之別,舒適冗余,拒絕成長。
四、那些你所執著的妄念
絕對化的要求
不專重客觀規律,應該的暴君。
比如:我一定要成功
療法:任何一個事情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地球不會因為你而停止轉動。以偏概全
過分概括化。
比如:他工作做不夠好,他就是一個爛人/壞人/無能的人
我是一個悲觀的人,我就是做不好事情,過不好生活。
療法:概括同時也是抽象,是一種更高維度上的總結推論,可能會讓你錯過連接一個好資源,錯判一個人。隨意不謹慎地概括總結,本質是不扣除背景下的簡化思維。打擊面過大,是摧毀別人和自己的地圖炮。糟糕至極
一步錯,步步錯。
比如:妄想一夜暴富,2015年股災時候同事購入分級B導致血本無歸。
我不是名校畢業,專業不好,職場簡歷不好.....所以,我不能改變。
療法:去完美主義,精益創業,慢慢來,持續做,精進,不斷犯錯,不斷調整,一一次會更加成功。
解決信念滋生時的正確模型:BTAFE
Best:你/我/他己經做到當下最好的自己
- 不要輕易對人生氣
- 你期待他做得更好,你為他提供資源,而不是用情緒來解決
Three:任何一個問題都至少有三種以上的解決方法
Abundant:你的資源是豐富的
- Be do have(富人思維,但是你要敢說,敢開口要資源)
Flexible:靈活性
- 重復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NLP假設)
- 不能用一套方法,解決所有的問題(錘子人視角)
Effctive: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 有效果的東西,拋開所有的成見,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