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回家的時候讀完了《白夜行》,今天剛剛讀完《惡意》。東野圭吾的小說真的很少令我失望。
《惡意》一書的封面上有這樣的推薦語:《白夜行》為愛粉身碎骨,《惡意》因恨萬劫不復。讀完《惡意》,才算真正認識東野圭吾。
老實說,推薦語第一句的確是對這兩本書恰如其分,第二句卻實在不敢茍同。在我看來,那是不完全正確。東野圭吾出版的書很多,而我讀得不是特別多,數了數大概看過十本。有幸的是開學后不久我買了東野圭吾的《我的晃蕩的青春》,并且拜讀了他這本沒有任何懸疑推理的大作。更加讓我慶幸的是,我在讀完《我的晃蕩的青春》后才接觸《惡意》的,這樣似乎能更了解作者。機緣巧合才讓事情有了某種意外的銜接。現在想結合《我的晃蕩的青春》這本書來談談《惡意》。
我把青少年時期所有快樂的部分寫成了《我的晃蕩的青春》――東野圭吾
《我的晃蕩的青春》描述了東野圭吾從小學到大學的這段晃蕩歲月。雖然作者盡自己最大可能寫下青少年時期所有快樂的部分,但其中并不乏那段時期的黑暗和迷茫。作者似乎并沒有隱藏那段時期經歷的黑暗,他的高明之處在于將那些經歷以文學的方式揭露學校紅線之內的惡行。我很難百分之百肯定東野圭吾先生的小說都潛在地反映他自己的經歷,但是藝術來源于生活,言為心聲,《惡意》有著東野圭吾青少年時期那些經歷的影子。
讀完《我的晃蕩的青春》,只是對這個作家的人生經歷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但是平實的陳述讀起來真的極度枯燥無味,我甚至跳過了好幾頁不愿意閱讀的部分。讀完《惡意》,再聯系一下自己的十幾年的讀書生涯,除了學前班被別人欺負過,這點我記得很清楚,剩下的時間雖然平平淡淡,倒也相安無事,能和其他同學友好相處,期末老師的成績單上在老師寄語的那一欄里寫的最多的大概就是團結同學了。而那些被別人欺負的片段隨著時間的流逝也不過在我的記憶里支離破碎地存在著,這個世界,大多數時候給我的感覺還是來自別人的善意。好在我生活的圈子一直都簡簡單單。
東野圭吾先生的小說不令我失望的原因之一是他的每本書中的寫作手法幾乎沒有重復過。《惡意》主要是以犯人野野口修和警察加賀恭一郎穿插式的手記貫穿始終的。聰明一點的讀者能夠在這本書的開頭就猜到兇手是誰,卻仍然愿意耐著性子看下去。因為知道了兇手并不代表你就知道了整個案子的來龍去脈。
《惡意》作為推理小說,極盡曲折復雜周密,同時又深刻地揭示了人性,達到很多純文學作品未能達到的深度。――止庵
看到野野口修承認自己殺害了日高邦彥的罪行,坦白自己和日高邦彥的妻子初美的相遇相戀,以及對自己的創作被日高邦彥抄襲的事情無可奈何又痛心疾首。我以為一切真相大白水落石出了,無非就是以野野口修接受法庭的裁判,世人還野野口修作家的譽名劃上句號。我淺薄得還真是低估了東野圭吾的能力。
真相只有一個:野野口修偽造了所有證據。日高邦彥是他殺的,初美與自己的愛情也是謊編的,而野野口修才是抄襲日高邦彥的人,同時野野口修也面臨命運無情的打擊――癌癥。通過加賀恭一郎的縝密分析,對這件案子的窮追不舍,終于從亂糟糟的關系中找出最初的那個線頭。
野野口修的苦心經營,不過是出于對日高邦彥的強烈的妒忌,即使日高邦彥曾經是個非常好的少年,甚至是野野口修的恩人。野野口修在學校的時候被別人欺負地特別慘。可能,野野口修是不幸的,他生長在被別人欺負的黑暗之下,這對他人生性格的塑造產生了極大的變形。野野口修對日高邦彥的恩德反而招致了怨恨,在日高邦彥面前,他產生了自卑感。加上日高邦彥率先一步于自己成為作家,他不得不陷進嫉妒的泥潭。
野野口修所經歷的當做,東野圭吾也經歷過類似的事情。校園暴力事件,老師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當做什么都不知道,有好的老師參與其中想要調解學生之間的矛盾或者是好心地想要保護自己的學生,卻可能用了錯誤的方式,相反加劇了事情的惡劣程度。有當年參與暴力事件的學生長大后為自己小時候的這種行為感到羞愧并能知錯。當惡意的種子一旦種下,沒有得到良好的灌溉,就會生根發芽結出惡果,就像野野口修,真正意義上他也是受害者,受傷的心智沒有得到及時的撫慰,沒有得到社會和家庭的關愛,最終走上不歸路。
我始終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小孩子都是純潔的天使,只是后來沾染了世俗的污泥,不能出淤泥而不染,才讓人性的丑陋暴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