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孩子第一個愛的關系,母子/母女依戀關系是孩子的心理需要和生存需求。母親對孩子的愛雖是本能,但也有關鍵期】
蒙特梭利認為0-6歲的孩子有社會性敏感期。0-6歲社會性敏感期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0-3歲,這部分時間主要是孩子的母親以及家人的關系,也包括他和自己的關系。
蒙特梭利認為0-3歲孩子有精神胚胎期,所以他的情商和社會性是一個開始、一個形成時期。他幾乎是從無到有的過程,那人們都會認為這段時間的孩子是自我中心(這個自我中心并不是說他自私,而是他的情商發展、社會性發展的一個狀態)。這段時間最重要的是母親跟孩子之間的關系,因為這個關系是孩子的第一個人際關系。媽媽和孩子之間的情感聯結關系是孩子情商社會性的開始,是關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第二部分是3到6歲,主要是他和其他小朋友之間的關系。這個時候他對別的小朋友感興趣了,喜歡跟小朋友們一起玩,也漸漸地學會了分享、輪班兒、換位思考。這個時候很有趣,如果他的朋友跟他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他會非常非常傷心。所以幼兒園里常常有小朋友來告狀,哭著說誰誰誰說我不是他的朋友、誰誰誰說他不會邀請我去她的生日派對之類,他會非常傷心,因為他很介意別的小朋友對他的感覺,是不是跟他做朋友。
我的家長群里家長問的最多的還是孩子的行為問題,很多3-6歲的行為問題是來源于0-3歲期間母親和孩子之間是否有安全的關系。今天就來看看孩子跟母親之間的情感聯結關系。
一、母親的重要性
媽媽對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人,因為從懷孕的時候開始,孩子是跟媽媽在一起,在母腹里呆了九個月,和媽媽連為一體。今天聽課有很多的媽媽,大家能不能說一說孩子在母腹里,他是怎樣的環境呢?
孩子在母腹里得到最好的保護,過著最舒適的生活。在母腹里是安全、溫暖、安靜、舒適,他餓了就可以吃,困了就可以睡覺,沒有任何的打擾,溫度也是恒溫的,所以最舒適。孩子經過九個月無憂無慮的生活以后,他要經過一個艱苦的生產過程。一講到生產、生孩子就想到母親很痛苦,其實孩子也很痛苦,他在子宮里擠來擠去,有的孩子生出來頭都變形了,他經過一個非常艱苦的過程,不單單他的大腦和身體受到擠壓,更重要的是他生出來以后,離開了母體,就離開了媽媽的身體,離開了他熟悉的環境,他降臨在一個陌生的世界。這個孩子來到的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呢?
他來到這個世界,是一個很奇怪的世界,這個世界里有無數的事物,無數的影像,卻沒有任何東西是他認識是他知道的,整個世界對他來說都是嘈雜混亂的,好像一個迷宮,又像一個大的拼圖,這個拼圖是個混亂的拼圖。大家閉上眼睛想一想是不是這樣的呢。這個世界、這個環境跟他以前生活的環境是完全不同的。大家試想一下如果是你到一個完全
不同的環境,你會怎樣的情形呢?我們當然會恐懼,會不安,會不知所措。接下來在這個沒有安全感的陌生環境里如果想要活下去,他就需要吃、喝、保暖、睡覺,這些都是他基本的生存需要。
嬰兒還沒有發育完全就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他們有眼睛卻看不清楚,有腿還不能走路,有嘴還不會說話,所以他離開了母腹以后,他既不能自己滿足自己,又不能用講話用聲音與人溝通,他該怎樣生活?
試用我們成人的思維來思考這個問題,我們一定很犯愁。新生兒最緊要的是找到媽媽,找到媽媽,就找到了他的生命源頭,他生存所依賴的。當媽媽抱著她、喂她、和他互動的時候,媽媽的聲音、媽媽的撫摸、甚至媽媽的心跳,他都熟悉,他都會有感覺。所以他和媽媽是最親密的,他這個時候也是最需要媽媽,媽媽是他得以生存下來最重要的人。所以孩子一生下來,他就和母親之間有一種特殊的情感聯結關系,英文叫attachment,或者bounding, 中文翻譯成依戀關系。老師覺得不是特別貼切,所以有的時候會用很達意卻不是很雅的說法,就是情感聯結關系。
雖然孩子不會像小動物一樣很快就能自己行走,自己找食物吃,但是孩子卻有與生俱來的本領。把孩子放在媽媽的懷中的時候,他就會轉過頭來,張開嘴尋找奶水。新生兒一出生就會看,就有觸覺。當嬌小的嬰孩看著媽媽臉的時候, 母親的心就化了;當孩子細小的手指環握住媽媽的手指的時候,也觸到了媽媽愛的神經。他雖然不會說話,他會用哭聲和肢體語言來和母親溝通。
二、媽媽對孩子的愛
母親對孩子的這種愛的感覺在懷孕的時候就開始了。孩子剛出生的頭幾個小時,就要把孩子放在媽媽的懷里,這種最初的身體接觸,成了母子、母女情感建立的紐帶。
生物學對于母親對孩子這種一見鐘情的親密關系的解釋是,當孩子剛出生那關鍵的時期,是母體荷爾蒙最高的時候,母親和孩子之間的身體的接觸而產生親密的感覺。所以有人把孩子剛出生的頭幾個小時,看做是母親對孩子愛的敏感期。
(一)依戀關系的建立
孩子和母親之間親密的情感聯結關系是個復雜持續的過程,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媽媽給孩子喂奶、換尿片、懷抱、撫摸對視、微笑等等來滿足孩子最基本的需要。同時,這些互動也就是孩子腦部鏈接所需要的大腦食物,對孩子腦部聯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孩子發出信號,也就是哭聲的時候,母親有正確合適的回應,孩子的要求滿足了就會停止哭聲,會安靜、喜悅,得其所在。同時,媽媽的回應也得到積極的回饋。媽媽知道自己做對了,那母子、母女之間不斷地這樣傳遞著積極的信息,彼此都得到鼓勵。就這樣,母親和孩子之間一來一往和諧的舞步使彼此愛的關系悄悄地滋長,成為孩子第一個愛的關系、愛的定義、愛的理解,成為孩子一生當中所經歷一切愛的關系的雛形,是他一切人際關系的源頭。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哈瑞哈露指出嬰孩出生之后第一個愛的關系是他的母親,這種依戀關系是如此的溫柔、親密,讓人覺得是一種神圣、神秘的力量,是一種無法分析的本能。
(二)依戀關系對孩子的影響
著名教育學家艾瑞克森指出,當孩子的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就產生一種基本的信任叫basic trust。比如他餓了就會哭,這時母親抱起他,溫柔地看著他,并輕聲地對他說,不要哭,媽媽知道你餓了,這就給你喂奶。孩子吃飽了,他的需要得到了滿足,自然就不哭了。這樣反復的經歷逐漸地在他心中形成一種安全感,確認有人關心他、愛他、幫助他、在意他所發出的信號,也就是他的哭聲,滿足他基本的需要。他來到的這個世界是安全可靠的,這些也是他自尊心以及信心的開始。反之,孩子就會感覺不安全,這種信任和不信任的感覺在這個時候就種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從而影響他今后的發展,甚至影響到他成人的階段,包括他以后的甚至是夫妻之間的關系。
【孩子哭要不抱的爭論。嬰兒的表達方式,用哭和肢體語言來和照顧他的人進行溝通。所以要正確解讀并予以合適的回應】
三、孩子哭要不要抱
大家一直在討論孩子哭要抱還是不要抱,這是有一些教育理念上的分歧。首先我們來看看孩子為什么哭呢?我們一定要找到原因才能對癥下藥,看看孩子哭大概有什么樣的原因。
第一孩子餓了就會哭,他不舒服、拉大便、小便、尿片濕了他也會哭,他受到驚嚇了、過度刺激他也會哭,脹氣、肚子痛她也會哭;他生氣了也會哭;他無聊了也會哭。
我們提到過嬰兒剛出生還不會說話,當他有需要的時候沒有辦法用語言來表達,他不能像三歲的小孩一樣告訴你說,媽媽我餓了,我渴了,我要上廁所,那剛出生的嬰兒該怎么辦呢?
他也有這樣的需要,他也會餓也會渴也會無聊的時候,那他這個時候是用自己獨特的語言,就是用他的哭聲和肢體語言向照顧他的人傳達他的需要。那如果孩子餓了你就給他喂奶,尿片濕了就給他換尿片,他的需要就感到滿足了,所以孩子就高興了。反之如果他困了你來陪她玩兒,他大便了你給他喂奶,那就不能滿足他當時的需要。所以對媽媽和照顧她的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對孩子發出來的信號,也就是孩子當時的哭聲要有正確的解讀,并予以合適的回應。所以看孩子哭要不要抱,不是要不要抱的問題,是孩子的需要有沒有得到滿足的問題。他尿片濕了不是抱能解決的,你要給他換尿片;如果孩子餓了也不是只是抱就夠了,你要給他喂奶。通常新手媽媽一聽到孩子哭就會馬上抱起來喂奶,這個時候需要觀察看看寶寶為什么哭。是餓了還是要換尿片了。逐漸當日常生活中一來一往的關系不斷建立的時候,大概也就知道這個時候他哭可能是因為餓,還是因為要換尿片,你就會對孩子發出的信號有逐漸越來越正確的解讀。
第二哭聲本身是一種消極的情緒,他是告訴他的人有需要了。當他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會心情平靜,甚至喜樂。因為允許他壞的情緒變好了。否則孩子餓了大哭沒有人理他,他會越哭越厲害,甚至生氣、焦慮不安。
四、母親能幫助孩子調節情緒
家長對孩子的情感連接和調整能夠平衡孩子的神經系統。當你規律或者調整孩子神經系統的時候,孩子會感到積極的平衡狀態,這是孩子自信的開始。當孩子親自經歷到你有能力使他消極的情緒減少,或者讓他的情緒好轉,他就會因此信任你,相信你能使他感覺好一些,這是安全的情感聯結的基礎,那這種平衡能夠幫助孩子精力集中、喜歡學習、善于探索。
【母親和孩子的關系不但影響孩子的情商、性格,還影響孩子大腦的發展,影響孩子的IQ、智商的發展】
五、依戀關系對孩子大腦的影響-塑造孩子積極的大腦
依戀關系對孩子大腦的影響,?這個關系如何會塑造孩子積極的大腦或者是消極的大腦。美國心理學家艾倫肖恩最先把孩子大腦發展的神經生物學和情感聯結組合在一起的學者,那他怎么認為呢?
我們以前一直認為左腦比較重要,因為左腦控制我們的語言系統,而右腦相對不那么重要。但隨著大腦掃描這個復雜技術的發展,通過捕捉到大腦實際工作的研究發現右腦對視覺、非語言方面的形成過程,以及對整個身體的調節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那右腦是理解非語言性的情感溝通,包括聲調、聲音、面部表情和手勢的理解。所以在和孩子的關系上,我們成人,就是我們這些照顧孩子的人,我們自己的情感世界,也就是我們的右腦健康與否直接影響到孩子。因為孩子從我們學習,從我們的反應來認識他的世界。如果我們的感覺和我們所說的,也就是我們的語言表達和我們的非語言表達不一致的時候,就會對孩子起到消極的影響,并且讓孩子產生悲哀的大腦,因為嬰孩這個階段只能讀懂我們的非語言表達。
舉個例子比如孩子太累了會大哭,累的時候過度的刺激也會大哭不停。那身心疲憊的母親已經煩躁不安了,孩子越哭她越焦慮、越煩躁,所以她的口氣就很大聲很生氣,對孩子說,你累了快睡覺。然后用手拍孩子,孩子越哭越厲害。她這個時候就一下子把孩子抱起來,就很尖銳的聲音說怎么你還想要抱啊。在這里,媽媽的語言是:你累了,快睡覺,怎么還想要抱,這些語言用文字寫出來,讀的時候是對的。如果用一個平和的聲音說,你累了,快睡覺吧,怎么你還想要抱啊,這么說一點問題都沒有。但這個時候,媽媽的語言是什么樣的語言呢?是尖銳的聲音、生氣的面部表情、用力地拍孩子、用力地抱孩子,這些肢體語言和她說的語言是不一致的。嬰孩他理解的是肢體語言,是媽媽消極的情緒。如果這種情形持續地發生,孩子就漸漸地形成消極的感覺。這種消極的感覺在小孩子自我人格和他個性的形成過程當中,是他一個核心的部分,一次一次在里面印涂,給孩子輕則帶來困惑,重則帶來失調。反之當孩子餓的時候媽媽給孩子喂奶,喂奶的時候,她不但讓孩子把奶吃到肚子里,還有媽媽對她含情脈脈的雙眼和緊緊抱住她的感覺,給他帶來安全感的雙手。如果母子之間這樣和諧的舞步不斷地重復著,孩子右腦不斷地理解、加深這種積極的感覺,母子間的情感的積極聯結就不斷地加強。比較一下他這兩個關系和大腦積極的反應、消極反應有直接的關系。
上節課講到孩子吸收性心智的時候提到0-3歲是潛意識吸收。孩子在嬰兒期間所受的精神創傷雖然表面看不出來,卻影響大腦多處的位置,影響孩子在緊張的情形下情感的調適能力。相對而言有安全感孩子的家長對孩子的緊張、消極的情緒反應得比較快,可以幫助孩子減少他體內緊張的荷爾蒙。另外有安全情感聯結的孩子更容易理解別人的感覺。因為他在一個愛的環境里,他的需要得到了滿足,當他看到別人難過的時候會有反應。反而在被冷落、被忽略的家庭環境里的孩子會對別人的難過沒有感覺,有的時候他甚至會去打那個難過的孩子。這個之間的關系差別是非常大的。所以那些在嬰兒期間母子、母女沒有一個好的情感聯結基礎,孩子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會艱難得多, 并且在幼兒園他很容易成為欺負別人或者是被欺負的對象。就像我們的性格常常是我們父母的翻版,我們養育孩子的方式和我們小的時候父母如何養育我們有密切的關系。這也就是為什么從小受到自己父母虐待的父母會虐待自己的孩子,這個根源就是因為他小時候的經歷。
六、影響依戀關系的因素
我們要意識到不是所有的母女、母子都是那么幸運的天生一對,從開始就有蜜月期。
從懷孕的時候母親的情形就不同。有的母親是盼望了很久終于懷孕了好高興,有的沒有預備好就懷孕了,還有的是未婚先育,甚至有更壞的經歷而懷孕的,那這些母親不僅心
理沒有做好準備,有的母親根本就不想要這個孩子。所以她從懷孕那天起母親對孩子的感覺就不同。
那孩子出生以后把母親的時間表打亂了,本來生產以后母親的身體就虛弱,再加上孩子哭鬧,讓母親睡眠不足,所以她就會感到身心疲累。如果母親本身性格上不夠成熟、沒有耐心,很容易對孩子產生消極的情緒,這點我們也是非常理解的。如果母親自己從小就被她的父母冷落過,那她很容易冷落或者虐待自己的孩子。
孩子本身的健康狀況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早產,有的孩子出生的時候就有問題,還有孩子有不同的天性也會影響和母親之間的親密關系。有的孩子生下來就頭發黑黑的、胖嘟嘟的很可愛,媽媽一看就喜上眉梢;有的孩子早產、身體虛弱,或天生其它的缺陷,不僅很愛哭,看上去也不是那么可愛。再加上有一點是孩子有不同的天性(管教課程會更多講天性不同)。有的孩子很安靜、有的孩子害羞、有的孩子愛哭、有的孩子愛笑、有的孩子一哭起來怎么哄都哄不了、有的孩子吃好睡好了就自己玩。最讓人頭痛的就是難相處的孩子,通常他們不知何故大發脾氣、固執不合作、適應能力差、不規律、不喜歡新的環境、容易產生消極、緊張、激動的情緒,另外早產兒通常也比足月的孩子難帶,他的身體狀況弱等等。
孩子這些行為影響母子的情感聯結,讓新上任的年輕媽媽常常是束手無策、情緒低落,甚至有的會形成媽媽產后抑郁癥的原因之一。所以有的母親會威脅罵孩子甚至打孩子。
反過來這些消極的情緒和做法又會影響孩子的情緒,成為一個消極的循環,讓母子倆都覺得好像搭錯車了。
母親等孩子出生以后自己的心理調適是非常重要的。回到家以后除了確保母親充分的營養飲食和足夠的休息外,還要留意留意小孩子的環境。孩子的房間燈光不能太亮、房間室內溫度要溫暖、說話要輕柔、動作要輕、并且要注意孩子發出的信號。除了做母親的調節以外,家里的其他成員父親、外公、外婆、奶奶、爺爺等等都要參與幫助母親、孩子適應新的生活。特別是那些天生難帶的孩子年輕的媽媽要耐心、態度積極,平靜加上細心照顧會讓孩子更平靜,母親們不要壓力過重。據統計在美國有15%的孩子是天生難帶、不隨和的孩子。如果你有這樣的孩子,也不要怨天尤人,因為這樣的孩子很多家庭都有,你也不是唯一有這樣經歷的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你的孩子不是不正常,只是他需要格外的幫助。
雖然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研究表明后天的經歷,特別是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性格。人的性格是三天天性,七分習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家長的管教方式、同伴的相處、在學校的經歷都會影響孩子的信心。所以孩子的信心是可以塑造的,我們做父母的要像一個農夫一樣滿懷盼望辛勤的耕耘一定會得到收獲的。除了夫妻倆齊心協力,需要的時候還要求助醫生、親屬來幫忙共同度過這個難關。
七、如果母親無法建立親密關系?
有些母親因為工作或者其它原因不能提供這種親密關系的時候,母親可能永遠地失去了這段寶貴的經歷,孩子長
大以后也很可能與母親的關系疏遠。俗話說誰帶大的孩子就跟誰親,反之由于缺乏早期的親密關系,母親以后對孩子的愛也很有限,常常感覺愛不起來。特別是如果你家里有兩個以上的孩子,如果你家有的孩子是自己帶的,另外一個孩子不是你自己帶的,你會感覺非常明顯。你帶大的孩子就跟你特別親,你對他也很親,你對他的優點接受,缺點也容易接受;反之如果這個孩子不是你帶大的,他的缺點你就很難接受。這個例子太多了:我有一個朋友她有兩個女兒,兩個女兒的優點、缺點幾乎是一樣的,都非常可愛、漂亮,非常親人、非常聰明,但是她們兩個共同的缺點就是不愛吃飯、不愛睡覺。媽媽每次講到小女兒的時候你看我的乖乖、我的寶寶,這么好,那么好;一說到大女兒說話就又流淚,又生氣,又抱怨,你看我這個女兒,又不好好吃飯,又不好好睡覺。后來了解到她的老大出生之后由她媽媽帶回國內,一直到3歲都是媽媽帶大的,小女兒是自己全職媽媽帶大的。3歲后回來了她總覺得兩個孩子不一樣,她就是很難和孩子建立這樣的情感聯結關系。
如果孩子和母親之間不能建立親密的關系,那父親或者是其他的親屬,再退一步照顧他的人或者幼兒園的老師,一定要有一個人是孩子可以信任的、是孩子可以依靠的,要讓他確信在他人生剛起步的時候有人愛他、關心他。愛他的人對于他來說很重要,這會使他確認自己很可愛,是值得愛的,他周圍的人也很可愛、可信的,這個世界上他的未來是有盼望的。這樣的孩子如果在家里沒得到這樣的愛,那做老師的特別是做幼兒老師的,要對這樣的孩子格外的愛。
母親外出工作
不是每個媽媽都有條件,或者都愿意在家里做全職媽媽。有的經濟條件好又愛孩子,她也喜歡在家,她能夠在家里做全職媽媽當然最好。但全職媽媽也有她自己的缺點,全職媽媽一定要像上班一樣有積極的態度,有自己的時間表,幾點起床、幾點吃飯、給孩子怎樣的聯系,一定要有一個高品質的時間,在家的全職媽媽一定要有這樣的規劃,否則你想幾點起來幾點起來,想梳頭就梳頭,不想洗臉就不洗臉,這樣就不是一個高品質的生活方式。
那如果沒有辦法在家里的媽媽她一定要工作,也是很好的。有的人不是不愛孩子,只是她覺得工作可以讓她更積極向上,如果這樣一定要找到一個有愛心又能長期照顧孩子的人。那孩子對他人的這種感情偶爾也有一見鐘情的時候,但是多數都是漸漸培養起來的。1歲以內的嬰兒最好還是家里照顧,如果送到幼兒園的時候一定要找到良好的環境,最主要的是有愛心負責任的老師,不是硬件有多好。如果老師常常換人或者對孩子漠不關心、冷漠不關心對孩子是非常不利的。如果你把孩子交給一個陌生的人,那這個人太重要了。有的人很負責,做該做的事情,該喂奶喂奶,該換尿片換尿片,但是不愛孩子。我給你喂奶、換尿片的時候 臉是冷漠的是沒有表情的,我也不跟你講話,那這一種狀態是非常可怕的。年輕人常常講的隔代照顧孩子其實最重要的一點是隔代是愛孩子,當然他會溺愛,但最重要的一點你確信孩子在家里跟奶奶爺爺或者外公外婆是關心疼愛他,對他的要求是有回應的。
如果你真的要送到幼兒園建議1歲以內的孩子不要超過20個小時。另外父母出去工回來的時候也很重要,你的心態不要對孩子有內疚感。孩子不在你的身邊,你們把孩子送出去24個小時都見不到這樣是不好的,我是非常不贊成。孩子小的時候寄宿說培養他的獨立能力,其實那種孩子長期下來心里會很冷的,他的同情心這種感覺都會很淡漠。所以,父母回來以后不要有內疚感。另外不要給孩子過度的刺激。你太刺激,孩子太興奮,他睡覺也受影響。所以平常心,孩子讀讀書放個假,你該做飯做飯,孩子在身邊陪著你,你做面食讓他也做,有時候讓孩子幫媽媽拿一個碗一個筷子,孩子吃完飯以后有些互動玩玩積木、讀會兒書,周末去商店帶孩子一起去。很自然的生活就是很好的互動,很自然的生活就能建立親密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