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杉老師講道:“用正奇分兵的分戰法去看,好多仗我們就看懂了。我們用韓信的背水一戰來講解分戰法。韓信以三萬兵力,要去攻打二十萬兵力的趙軍。《孫子兵法》不是說以多勝少嘛,為什么二十萬人會被三萬人滅了呢?它的原因就在于“以正合,以奇勝”的分戰法。第一階段:奇正分兵。韓信是正奇分兵怎么分的?一正兩奇,一支部隊上來合戰,然后兩支預備隊分別在不同的地方。一支在河邊的,是趙軍看得見的,還有一支沒人知道,兩千人不知道現在埋伏在哪。”
背水一戰這個案例,讓我對「以正合,以奇勝」的理解更深刻了,戰斗一共分為三個階段,①正奇分兵;②正奇轉換;③出奇制勝。
第一戰術原則是『正奇分兵』,也就是盤點手上的資源,把資源進行拆分,拆分為正面作戰部隊(正兵)和預備隊(奇兵)。
華杉老師講道:“第二階段:奇正轉換。戰斗的第二階段,兩軍的正兵就合戰了。史書上講,大戰良久,打了好半天,但是還是趙軍的人多,看起來韓信支持不住了,開始敗退。而且這一退,退得比較狼狽,韓信大將的旗幟、戰鼓、儀仗丟得滿地都是。他把這些東西丟在地上干什么?這是扔下了誘餌,引誘趙軍的士兵來搶,特別是那些在軍營里面待著守營的預備隊,最好他們也沖出來搶。韓信往哪退呢?他就往背水列陣的部隊那里退,退到那之后,跟他們合兵一處,再殺回來死戰。這個時候韓信的兵不是一正兩奇了,是一正一奇。他自己帶的部隊和水邊的預備隊合兵一處,再反過來合戰,成了一支正兵。半夜派出去兩千人是奇兵,還沒出來,他們在等待勝機,勝機出現之后,他們再出奇制勝。”
兩軍對陣的時候,通常是雙方的「正兵」進行對戰,預備隊在軍營/秘密位置等候,等「勝機」出現/需要預備隊上場的時候,再出動,出動的瞬間,預備隊就由『奇兵』的角色轉變成了「正兵」,成為正面交戰的主力作戰部隊,這是「以正合」。
「以奇勝」的關鍵在于在作戰前將軍基于戰情和自身情況準備了幾支『奇兵』,它們分別在什么階段出動,每支「奇兵」的作戰目標是什么。這些都是要在兩軍對陣前謀劃好的部分。
華杉老師講道:“勝機怎么制造呢?就靠韓信丟在地上的那些大將旗鼓儀仗的誘餌。趙軍看到儀仗都要搶功勞,能搶到韓信的大旗會得到很多獎勵。軍營里的趙軍預備隊就傾巢出動了,這時趙軍手里就已經沒有牌了,他所有的牌都已經打出來了。”
作戰勝利靠的是「勝機」的出現和『奇兵』的運用。「勝機」是制造出來的,思考的維度是如何消耗對手的『奇兵』,當對手沒有「奇兵」和預備隊的時候,自己還有「奇兵」的時候,勝機就出現了。
學習孫子兵法給我的啟發是,學習如何拆分、運用現有資源的思考方式。在當下的語境中,不存在戰爭這件事,適合的情況是帶領團隊完成手上的任務。
華杉老師講道:“在這一戰當中,我們就看到了,正兵和奇兵的運用,韓信始終是有正有奇,趙軍則是有正無奇。如果趙軍的軍營里面有一支預備隊,那么漢軍的兩千人是肯定攻不進去的。這就是“以正合,以奇勝”的意思。”
韓信背水一戰,用3萬人打敗趙軍20萬人「以少勝多」的案例是非常特殊的情況,趙軍敗在了沒有遵守「基本戰術原則」,也就是沒有進行『正奇分兵』。從“形、勢、情”上分析,趙軍在「形」上占盡優勢,比對手多17萬的兵力;但是敗在了「情」上,如果是我,當我需要與一個兵力上弱很多的團隊對戰的時候,最容易出現的情緒是:輕敵,覺得怎么打都能贏,這個時候就不會好好準備。
這給我的啟發是,站在韓信的一方,不要做用3萬人去打對手20萬人的事情,這里有極大的風險,如果相信自己能贏是僥幸心理在作怪;站在趙軍的一方,做事的時候要認真對待,要警惕對手強就認真準備,對手弱就隨便玩玩的心態,無論對手強弱都要認真對待,認真做事跟對手的強弱是兩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