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自習
兒子高一重新分班后,我第一次去值守晚自習。走進教室的時候,他看到我,和我打了聲招呼就出去接水了。我仔細看了看黑板上的作業題,很難讀懂。
上課鈴響后,教室很快安靜了下來。為了不影響孩子們,我盡量不看手機,只是最近工作的線程確實太多,回復了一些緊急的信息后,時間已經過去了大半節課。班級微信群中有不斷聯系我的家長,希望我轉告孩子們:放學后和誰一起回家,帶好水杯別落下......
這個年紀的孩子都很相似,在父母的精心照顧下成長。然而,他們中的大多數并不知道這份照顧的意義——父母的保護提供了一個“避難所”,使他們不必直接面對社會權威或更復雜的要求。與社會上那些必須“無條件服從”的體制相比,父母的態度非常親切,幾乎很少對他們提出實質性的要求。
但他并不理解,常常與我們激烈爭吵,責怪我們管得太多。什么是“管教”呢?就像在《孩子,我們慢慢來》中寫到的:
想起我曾讀過的一個小故事:原野上有一群乳牛,成天悠閑自在地吃草,好像整片天空、整片草原都屬于它們。直到有一天,一只小牛想闖得更遠,碰到了一條細得看不見的線——那是界線,線上充了電,它嚇了一跳,停下腳來。
作為父母,我們必須告訴他,這世界上有去不得的地方、做不得的事情。僅此而已。
晚自習臨近結束時,他開始看課外小說。下課后,他對我說,要和同學一起回家,就先走了。10分鐘的路程,他有時會花上1小時,他急于和小伙伴們談論的話題于我已經很陌生了。我替他收拾了桌椅——一如既往的雜亂。心中總是不住地提醒自己,要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還是不放心、忍不住動手幫忙。希望他能長成參天大樹,在讀書時光,努力地縱向發展: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班級記錄本的封面上寫著“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馬。” 設計出自我太太之手,我很喜歡。
網課
這一波疫情來勢迅猛,他又開始上網課了。
在上課的時候,給他電子產品,像極了讓孫悟空看守蟠桃園。對孩子、對父母而言都是巨大的考驗。他的情緒也常常在自我放棄、自我欣賞、憤世與樂道中轉換。青春期的他非常沉浸于自我,對身邊人情緒的關注很少。馮唐在《成事》中這樣描述:
我十五歲的時候,青春逆反,血液里禽獸飛舞,我覺得屈原牛,寧可玉碎,絕不瓦全,非絕學不學,非班花不娶。我三十歲的時候,見了些世事,也做了些世事,班花也都嫁給了油膩膩的中年男人。有機會橫刀立馬,就多做一點,無常是常;沒了機會,就收拾起雄心,愛古玉古瓷、讀《周易》、聽春雨,不知春去幾多時。
冒險 = 沖動 + 否認危險,這是青少年成長的公式。為人父母,我們也在學習:我們似乎沒有必要與這種“否認”爭辯?而是應該接受它,然后繼續討論對他的提醒與擔憂。我們要做的不是去干涉他的選擇,而是盡可能地提供信息。
馮唐寫得挺有意思。大概如我這樣上了所謂“中年”年紀的人,在飯后,在深宵,有一點可以給自己利用的時間的時候,想想過去,想想現在,終會有一些困惱和感慨。我覺得很多事情值得“橫刀立馬”,即使冒險不成功,又會失去些什么呢?
寫在后面
今天是在武漢集中隔離的第六天。上周末從上海返回武漢后,隨著防控的進一步升級,社區要求我在酒店隔離了。翻了翻以前寫的日記,這篇《新年記憶》記錄了2020年疫情期間我在上海的生活。三年了。
整個過程非常有序。來到隔離酒店,進入房間前,將門口的板凳直立起來,隨后志愿者便會把相應的生活用品放在凳子上。
獨自一人在房間的日子非常單調。這份幾乎無人打擾的安靜,卻很難帶來內心的平靜。最近的這段時間,因為工作的原因,我也時而焦慮。很多時候,并不見得眼前能看到一條清晰的路線,甚至周圍云霧纏繞,一不留神就可能摔倒。既然無法看清,唯有不斷嘗試。成功了就向前一步,失敗了換不同方法多試幾次,實在走不通就及時改道。只要一直在路上,保持好奇心,還在探索,就一直有機會。
在與兒子的交談中,我說,我最畏懼、敬慎的是兩件事:首先,敬畏內心;第二,敬重身邊的伙伴。踏踏實實地做事,持續地思考未來。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寫于3月20日,春分,武漢。
我想寫一個父親和兒子的故事,從不同的視角:《孩子,我們慢慢來》、《日記》、《軍訓一則》、《開學了》、《開學一周了》、《就這樣長大》、《見識》、《山丘》、《兒子的生日》、《生活是具體的》、《一周》、《留校》、《寫信》、《記錄,寫在母親節》、《父親節》、《兒子的旅行》、《旅行小記》、《試著去理解》、《擷趣》、《代溝》、《平安夜》、《記于旅行途中》、《回憶》、《陪伴》、《期中考試》、《聊天》、《經歷》、《中考》、《高中》、《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