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到一位老師說“孩子就是我們的鏡子”“家長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在還在身上”,簡單的話語,老師很年輕,她應該是不懂得教練的,但是每天陪伴孩子在一起的經歷讓她有如上的總結。
這不經讓我想起教練對話,教練與客戶也是一種鏡子關系,教練幫助/陪伴客戶探索方向、尋找答案,只有教練在中立、關注客戶的需求時,教練才可以幫助客戶理清、拓寬思路,挖掘出盲點,從而帶來AHA的靈感,進而客戶會自發的定力計劃、設計行動。試想,我們在與寶貝們相處的時候,也可以卸掉“你應該,你不可以,你需要,你不可能”等固有答案模式,而是蹲下來和她平處,商量問“你希望如何,你為什么這么選擇,你認為這么做會帶來什么,你對這樣的結果可以接受嗎”等語言溝通,寶貝們是不是會減少那份“叛逆”,是不是會有更多創新的嘗試,而且這些嘗試的過程是思考過的,結果是她可以承擔的,是不是可以讓他們更多的感知,更懂的承擔自己的言行。當她發現自己的小小成就是有父母的陪伴時,是不是更愿意與父母敞開心扉,暢所欲言。
上段用了好多“是不是”,是希望大家真的能去思考“是”or“不是”,甚而思考“是與不是”背后是為什么;因為作為家長,作為教練,我們需要存儲這樣的能力。
然而教練對話是開放式的提問,帶給客戶新的覺察,引導客戶向前一步思考。正如我們在與寶貝們交流的時候,不免會問“你是不是,她有沒有,你會不會”等問題。這些不僅會固定寶貝們的思維,還會引導他們像外看,如果是別人錯了會回答“是,她怎么怎么了”;如果是自己錯了會回答“不,我沒有”。如果我們換種問法“剛剛發生了什么”“你怎么處理的”等,寶貝們是不是就會去思考,去組織語言,在她組織語言的過程中,我們是不是可以從她的表情神態動作語音語調中,去判斷她的答案與事實是否有差距,進而挖掘事實的真相or她真實的想法。
我們陪伴孩子的成長,她的一言一行都在給我們照鏡子,從某種意義上說,她也是我們的教練,她的真誠和簡單,幫我們看到我們“自以為是”的盲點。
既然我們有幸學習了教練技術,希望簡單的道理可以用到日常的生活中,陪伴孩子陪伴自己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