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700字,建議閱讀6分鐘
歡迎大家來到我們的“大咖談考研”欄目,每周的周一至周五,我們會幫大家問至少5位各行業大咖一些大家感興趣的、考研相關的話題,今天我們的題目是——
你有哪些高效獲取信息的習慣和工具?
聽聽他們怎么說
↓↓↓
01
@李宜璞(企視錄CEO&北京薩奇恒豐貿易有限公司副總)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目前信息爆炸時代,最貴的是時間而非金錢。獲取信息最快,最高效的辦法就是朋友和圈子人脈、以及行業頂級大咖、龍頭自媒體和媒體獲取。我更多時候是通過前者為主,后者為輔的方式。
同時對于圈子的選擇很重要,領域、層級。我通常很少會花時間咋免費社群和活動里,這幾年免費代表著冗余過時的信息以及二手知識。
不是不好,而是時間成本太高。因此能花錢買到精準知識和垂直領域圈子,基本就不會選擇免費的。當然選擇付費知識和圈子的時候目前也有些低效了。因此,還是要有持續的積累,才可能有高效準確的判斷。這個也是有名的馬太效應,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身邊的朋友,決定了一個人的狀態。當一個人身邊都是玩樂享受的人時,隨便學習下隨便了解點信息,就會覺得自己很厲害了。
可是當我發現我朋友一天都能看幾本書,獲取信息,吸收信息更快更強時,自己也會被影響而更加高效。
如果連續兩個通宵不睡,情況會變得更糟,注意力不能集中,容易犯錯。連續三天不睡,則可能會產生幻覺,思維變得不清晰。持續的睡眠剝奪,甚至使人失去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力和判斷力。
02
@胡瑛(暢移首席運營官)
你好,這個問題略寬泛,因為每個人的知識沉淀階段和需求是不同的。在這里我跟你交流下我的一些經歷哈。
10多年前,互聯網剛開始時,我一般是借助Google來搜索和獲取一些資訊,這個習慣沿襲至今。當年我剛接觸營銷,那時對營銷初階知識的了解非常缺乏,關注的最多的是行業雜志(如銷售與市場、商學院)、專業網站(如:中國營銷傳播網、中華廣告網)。
后來,發現了解的東西是多,談資也有了,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我開始進入資訊公司進行實操。在那個時候,帶我進營銷大門的師傅教會了我邏輯分析法(也就是現在很流行的思維導圖,也稱腦圖),這是一種對個人邏輯分析能力進行鍛煉的工具。
后來離開廣東到了上海,我開始學習麥肯錫的一些方法,比如現在有在外面賣的《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等書籍,幾乎就是從當年的麥肯錫工作輪的場景化描述。
那個時候,因為工作關系,17PR、中國廣告等網站和雜志了解的會比較多。06年左右又混互聯網時,一般關注大年各大門戶的科技、財經頻道,還有類似Donews、賽迪、天極網等社區或者專業門戶網站,還有計算機世界、互聯網周刊等媒體。
在后來擔任上市公司旗下項目高管時,更多關注財經類信息,包括個人博客,如葉檀、水皮、李稻葵、胡祖六,還有一些投資圈大佬及媒體的個人博客,主要了解他們對宏觀經濟層面的解讀和觀點,關注國家發展熱點對行業的變化會帶來什么契機等。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定期關注一些公號了,比如keso怎么看、騰訊、阿里鐵軍、blues、長江商學院、故宮淘寶、管理技巧、管理智慧、湖畔大學三板斧、開八、歷史真相解密大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涉獵的面比較多,甚至文學、商業地產、風水等都會看看,主要都是和工作生活相關。
你想了解什么工具,其實應該是想怎么提升自己的技能吧。一般而言,我更多的習慣是在日常中訓練自己的覺知力和洞察力。比如日常出外,如果能不坐車的話,一般都是選擇多乘地鐵或者公交,因為可以近距離的觀察到大眾在干嗎,出來什么新廣告/新產品,人家為什么要選擇這些渠道,為什么這么設計海報,還缺什么元素,有哪些不足,我來設計的話,我會怎么整等等。
03
@張春杰(果然清吧創始人)
首先,得益于手機和電腦等網絡電子設備的發展,幾乎可以讓自己無所不知,從中獲取營養,如何整合和利用,是問題的另一個部分。對于我們這一行業來說,實際操作的經驗,要比信息量更重要。
其次,在生活中獲取信息,細微之處,信息無處不在,例如,聽到別人說話,不管熟人還是路過的陌生人,分析他們的語言信息,根據語氣,措辭,判斷潛臺詞和目的,了解對方思維,知其優點和缺點,以及話語漏洞,什么樣的詞匯能引起對方吸引力,自己如何占據話語主導權,等等。這個過程要一瞬間完成。
不斷提高這種能力,分析越精準,對工作,社交等等都是莫大的幫助。
下周一我們的問題是“怎樣調整考研期間的周期性焦慮?”
關于這個問題,你有什么心得,可以和我們分享。另,大家有什么問題,可以在下方留言,我們會幫大家向大咖提問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