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盲目觀影的人,電影的故事情節安排/剪輯/取景/拍攝,所有的一切在我這里都沒有任何概念。而我又喜歡電影,是一個盲目觀影的人的那種喜歡——看完了,就罷了,任憑記憶曲線拋棄一部又一部大片。而最終留在心底里的,可能只是某一部的某個片段,某句臺詞。比如,《入殮師》。記住的原因,我想,是因為那部電影給了我雋永的震撼。
震撼并不一定是驚天動地的,它可以潤物細無聲,在心底里激蕩一個小小的漣漪,但是那個漣漪卻可以蕩漾很久很久,直到生活中某個瞬間,它悄悄泛起波動一下我的神經末梢。
廣州一夜之間進入了深秋。爺爺走后,孟奶奶和外婆陸續病重,心情灰蒙蒙的許多天。生命的不可逆讓這段日子透著一股子無力與壓抑。想起大學時期看的《入殮師》,窩在家里靜靜把它重溫了一遍,企圖從中間找尋一點力量與慰藉。過程和五年前第一次看這部電影一樣,清冷略帶暖色調的畫面,音樂起,鏡頭移,渾身雞皮暴起…淚崩的瞬間也和五年前一樣:一群女眷嬉笑著在逝者臉上印下口紅印,而妻子在嬉笑之后悲傷不舍認真地對著丈夫的遺體說:“老公,謝謝你。”
大喜,大悲。
因為想變成女孩兒而自殺的男孩,被丈夫冷落許久的妻子,獨身一人逝去兩周才被發現的老太太,年僅十多歲的早逝的男孩兒,還有那個開了五十多年澡堂的鄰家大嬸……在入殮師的手里,他們重獲了生前的鮮活和最后的尊嚴。寬恕,感謝,愧疚……在不可逆的生命面前,生者們曾經的偽裝/隱藏,被瞬間剝離得赤裸裸的。
每一個逝者都有自己的故事。
生命終止前,我們都應該思考,最終要帶著怎樣的故事離開,才不枉這一場。
而愛與寬容,是永恒不變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