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河東去》看傳承傳統文化的文學擔當
? ? ? ? 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 ? ? ? ? ? ? ? ? ? ? 徐登明
? ? ? 長篇小說《北河東去》,不僅僅是一個人和一群人的故事,而且是中國人對“做人既要有原則,又要處世圓潤”這一傳統智慧的肯定與升華,體現出作者在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文學擔當。
? ? ? 英國小說家福斯特在其著名文藝批評著作《小說面面觀》中提出:“小說可將人物分為扁平和圓形的兩種?!币槐緩碗s的小說需要扁形和圓形人物出入其間,方能碰撞出世間百態的個中滋味。圓,是多維、整體、豐滿;而扁,是單核、局部、扁平。圓形人物和扁平人物這兩個新的美學概念的糅合成形,在《北河東去》中自然契合、充分展現,這似與方圓哲學在神形上皆不謀而合,作者益都雨點先生可謂良苦用心。
? ? ? 究竟誰圓?誰扁?縱觀全書核心人物圈,《北河東去》塑造了多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展現了“社會人”在矛盾中統一的復雜人性。圍繞由范長江帶領的徒弟三人陳想、呂東、王方各自仕途軌跡上升、交叉乃至墜落形成的圓形脈絡,小說呈現了一個包圍的政治生態圈并不斷與外界盤根錯節。主人公陳想最“圓”,他有忠誠、實力、心法、情商、官商和在堅持原則前提下靈活變通等多元品質,也具備在官場摸爬滾打的那點“凡人心思”。他送出了“天圓地方紫砂壺”;他在糾結第二任妻子人選時選擇“有背景”的呂萱;他在“要江山還是要美人”的抉擇中選擇了江山,一個從石頭溝里的“野娃兒”成長為省委副書記,陳想的人物面貌是豐滿而真實的,在不完美中得到了多維度的展現。智圓行方是陳想成功的不二法則。陳想的成功遵循了老子之師商容“看似柔但非弱”的主張,與臨死不屈不懂變通相比,圓融才是具有滴水穿石之力。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大都精通內方外圓之道,懂得靈活變通。《北河東去》中,王方是“扁”的代表人物,無論是其遭遇妻子王玉梅“綠帽子短信”事件和上司歐陽城落馬、情人麗莎卷款逃跑等愛情、婚姻、仕途、金錢的多重打擊,他“非黑即白”、“涇渭分明”,單一脆弱、敏感、自卑性格,讓他在困難中總是節節敗退,和陳想形成了極度反差。作家通過這兩個人物告訴我們,不能用違背道義、縫迎權勢的態度來處事,這樣會喪失人格,喪失氣節。但一味地硬碰硬,不懂變通,藏不住鋒芒,只能受累受苦。
? ? ? 《北河東去》以虛構人物“陳想”作為實踐“做人要內圓外方”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的智者,遵循文學小說創作基本原理,采用線性敘事手法,“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作為一本長篇虛構小說,《北河東去》來源現實生活并提煉典型現象,在新聞宣傳陣線中戰斗數年的作者,把“無冕之王”洞察官場生態的亂象、表象、假象、真相,恰如其分地重現。在讀罷歐陽城余媛媛打麻將、美女最管用、“雙規”時吃“回鍋肉”、搞定有背景“釘子戶”、大鬧“文水家鄉菜”酒店、擺平拆遷群眾上訪等典型環境后,我們不禁發覺這些場景“似曾相識”。真實的藝術再現,讓故事可信小說可讀。
? ? ? 優秀“草根”青年陳想被南源副省長的兒子奪去了進入省政府工作的名額,是中國社會千百年來講究“關系”、“背景”、“人脈”的現狀。南源大學新聞系才子呂東遵從父親的意愿,放棄留校任教的機會,一頭扎進仕途,是中國文人才子“學而優則仕”的寫照。陳想被政敵張道華、王蒙元等算計車禍不成又陷害污蔑,看似懸乎卻在現實中存在。
? ? ? 總之,在作者筆下,方是為人處事之根本,圓是寬容應事之“錦囊”,立意于真善美之上,刻畫了一個在歷經沉浮后仍然恪守追求和操守的陳想,鼓舞在現實裂縫中生長的人們不逃避、不消極、迎頭而上的人生態度。不僅如此,小說中多處展現了反腐敗斗爭的艱難曲折場景,昭示著公正廉潔之下疏而不漏的積極寓意。
? ? ? 當然,《北河東去》也有值得完善之處,比如,小說中有多處對“天圓地方”進行過分直白的解讀,有的時候和內容銜接還顯生硬,對旅游文化、生態可持續發展、拆遷賠償、同城發展等多方面社會問題和方針政策稍顯簡略。
? ? ? 文學對現實的擔任,體現在直面社會,直面人性,直面現實,而不能僅僅停留在藝術價值的追求上。這應該是偉大小說家的文學使命。在東西方文化交流密切,在中華大地快速城市化當中,如何發掘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小說創作的又一任務?!侗焙訓|去》體現了文學的擔任和藝術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