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作為父親計劃的一部分,成為了一個工具來實現父親自私的目的,圍繞這個目的,一系列的人物登場配合這個計劃順利進行,以幽默風趣的形式呈現。總體來說,《凱特的選擇》并沒有離莎士比亞《馴悍記》很遙遠。
原著莎士比亞中的凱瑟麗娜是一個夸張而瘋狂的女人,見到了某人后第一個反應就失去了理智,然而在《凱特的選擇》里的凱特,看起來不象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悍婦,她并不強壯,也沒有蠻不講理,更不是一個女人身體的男人。事實上,凱特僅是一個29歲的年輕女子,她的悍是屬于她自身的一種性格,不想取悅他人,不想妥協。
作者:[美]安·泰勒
出版社:未讀·文藝家·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未讀
副標題:現代版《馴悍記》
原作名:Vinegar Girl
譯者:王嘉琳
出版年:2017/7
頁數:208
定價:49.80
裝幀:精裝
叢書:霍加斯·莎士比亞經典改寫系列
ISBN:9787559603715
Hogarth Press出版社的重寫經典莎士比亞系列之一《凱特的選擇》終于被我讀完了,在國際青年藝術節導完《斬龍》之后,拖了許久把它讀完了,長舒一口氣。
這本與眾不同的書也許會讓人看來很枯燥,里面沒有愛情、感情線的起伏跌宕,也沒有各種強烈的戲劇沖突,正如《論戲劇性》這本書說的那樣,小說和戲劇文本是兩種打開方式。人物的性格已然帶來了各種強烈的戲劇沖突了,當我看到凱特數落妹妹邦尼,凱特在學校面對孩子和同事時的人物態度,里面映射了不同種類人群的觀念沖突了,戲劇沖突也由此生長了出來,讓讀者看到了泰勒的文字功力和本書介于文學作品及戲劇作品兩者之間的實驗性的嘗試。
無話可說,對于事情不予置評是凱特的人物特點,這樣的設定讓凱特變成了一種時代的特征,正如在莎士比亞那個年代中這部《馴悍記》有著超越時代的先進性,隨著我們的時代發展,人們的價值觀更替,我們對于兩性在社會中的關系有了不同的看法,泰勒的做法讓自己從作者審視的角色成為了批評的對象,在豆瓣上,極多的留言表達了對這本書的改編不滿。在這個被《救貓咪》,36種小說情節轟炸的時代,我們已習慣了一種敘述故事的方式,那就是通過事件沖突來體現人物弧光,然而我們忘記了“講故事”是有很多方式的,人物弧光不僅通過事件沖突,已然是通過日常的細節去改變,正因為你是這樣的人,所以面對這件事情,你才有了當下的反應。《凱特的選擇》警醒了我們這一事實。凱特的轉變,是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的,馴悍未免不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
當然你也可以從另外一面來解讀這部作品,那就是這本《凱特的選擇》是說現在普遍大齡女青年的一種現象,看到喜歡的人沒有辦法表白,缺乏勇氣改變自己,麻木的自我,忽然發現自己老了,當面對婚姻,相親的時候,只能妥協,嫉妒別人有大把的追求者然而自己不知自己也有很多追求者,甚至沒有好好審視父親介紹來的人,成為父親的工具而不安。逐漸成為了一個人,成為了一個獨立自主有情感的人,通過自己的行為不斷強調這一點,忘記自己是一個女人,做了很多男人的事情。這樣的細節數不勝數,然后最后妥協結婚,發現自己的丈夫不知道是否會寵愛她,甚至懷疑丈夫會不會好好對待她。這一切,就是一個悲劇,當然如果你要這么看這本書,也是沒問題的。
生活并不會太好,也不會太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