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由來已久,
飲茶方法也變化甚多。
茶葉、茶器、茶席,
每個年代都有不同的時代特征。
中國經歷了幾百年的苦難,
戰爭和外民族的侵襲,
屬于我們的中華文化,
在這些歷史的長河里不斷的被沖刷,
現在的我們可以傳承和弘揚的,
反而是這沖刷后留下的金子。
“煎茶道”,
從唐代陸羽《茶經》便有記載,
于唐宋文化鼎盛時期風靡盛行。
這個時期的茶文化,
更偏重于形而上之道,
與天地的溝通,
與內心的交流,
盡顯在這一杯茶湯里。
水之擇取,茶之煮沸,皆有道可尋。
茶之萬物,尊重自然,更回歸于質樸。
《茶經》一之源,重在茶之唯物,
“味至寒,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
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茶經》四之器中,其風爐的設計,
應用了《易經》中的八卦和五行思想。
由此得知,茶經不僅闡述了茶的養生功效,
并且將飲茶提升到精神文化層次。
煎茶道傳承至今,
已融入了現代的生活元素,
但讓茶回歸自然之道不變。
對天地的敬畏,對自然的尊崇,
對司茶人的恭敬,
以茶為師,以心為師,不斷的去修為自我。
通過茶道實現高尚的人格和精神境界。
煎茶道看似程序繁多,
但最終注重的不是形式,而是心境。
有一定的形式為載體,
從而達心的過程。
我們等身為現代之人,更需通過一定的儀式感,來規范約束自我,磨練心性。茶固然為一杯飲品,可強身健體,甘醇芳香,若能在這一杯清、淡、苦的茶湯中,再得以滌煩、怡情、養性,茶則功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