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繼續讀美國古里安《核心天性教養法》(到68頁)
個性和脾氣,包括這個孩子是外向還是內向,爭強好勝還是害羞,走路、說話和跑步的風格,甚至身體和心理的優勢和障礙等,都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決定。
兒童生來就具有一定的人格類型,而且會終生保持不變;父母和他們自己小時候的人格類型也是一致的。我們的人格類型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我們蹣跚學步時的玩耍方式,到我們在學校感興趣或厭惡的科目和活動,再到我們成人時找到自己滿意的職業。
有害羞或內向的性格并不是 “自卑”的表現,那是社會流行教養文化向我們灌輸的,而且是先天的、遺傳的,并不是一件壞事,甚至可以說,實際上是內向孩子生活中的一系列根本力量之源!
注意到性別差異是真正了解每個孩子核心天性的一個方面。
人類的親密聯結是天性;它可以幫助孩子發展核心天性。花時間建立這種親密聯結也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機會去了解孩子是什么樣的人。實際上,你和孩子建立親密聯結的時間,正是孩子隱藏的核心天性最頻繁地閃現在你眼前的時候。
影響核心性格發展的精神創傷主要有兩種類型:
由于事故引發的大腦損傷,比如,頭部撞到堅硬的物體;
其他環境創傷,通常是一些持續時間相當長的細微影響,比如,受欺負、身體或情感的虐待、時常目睹暴力行為、營養不良、營養不均衡或與孩子的生理需要不匹配、沉迷于電子媒體、藥物濫用、親子依戀障礙、持續的學業失敗或社交挫敗感等。
精神創傷影響孩子的大腦,它會促使皮質醇(應激荷爾蒙)達到很高的水平,而且延續一段時間。這種應激荷爾蒙經過大腦,會改變正常的化學遞質水平(如腎上腺素)和影響正常的大腦發展(如大腦情緒中心和思維中心之間的聯系),并且會以下面的兩種方式來改變和今天進的發展:
造成大腦中心重要區域的萎縮和削減。
造成孩子獨特基因組中先天預設的遺傳弱點全面被激活。
在女孩的大腦中,對自己的反應更多來自我們稱為“語言-情感反應”的區域;男孩的大腦則有更多我們稱為“空間-機械反應”的區域。因此,女孩更傾向于在她們周圍的詞語和客體上面運用語言和附加更多感情,比如更愿意玩過家家、醫院和照顧小動物的診所等游戲,而男孩更傾向于將事物,甚至他們自己都視為可以來回移動、拆開再組裝回去或與之競爭的客觀事物。
你會很容易發現:女孩大多喜歡同時進行多個任務——多任務并行處理,而男孩則傾向于一次專注一件事情。女孩傾向于比男孩更長時間安靜地坐著,而男孩傾向于比女孩更有身體攻擊性。跟男孩比起來,一些情感上的瑣事在女孩頭腦中縈繞更長久些。
作為父母,關鍵是要記住,孩子聽我們的話并不是為了讓我們去改造他們的性情的,而是應在我們發現孩子本來模樣的時候由衷地欣慰,進而去主動尋找什么能夠從最根本上幫助孩子核心天性的發展。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首要因素,但要記住我們并不是他們。帶著這個觀念審視孩子的心理,你會看到他并不像你以前認為的那樣,也許不需要花那么多時間去談論情感。或許你會發現,跟他現在習慣的方式相比,他需要更多樣化的方式去表達情感。你會需要干預孩子情緒的核心天性發展,但不是以多達上百種的方式,而僅僅是一兩種適合的方式。
一旦你開始了解孩子的核心情緒天性,神奇的事情就會發生:你能夠通過直覺了解該如何鼓勵他獨特的情感生活。了解孩子的情緒如何運轉,并且鼓勵發展他天生的情感方式,這才是家庭生活的自然狀態。
看到孩子對意義、目標、使命和道德的追尋。這些是孩子的核心天性可以立足于世的根本。(摘自45-68)
作為成年人的父母,經常這樣教導(怨責)自己的孩子:
(假如父母是偏內向的)你看你怎么剛才咱家來客人時也不知道跟人家多說幾句話?還有你怎么不主動多交幾個朋友?你怎么不會跟各科老師搞好關系?
(假如父母偏外向)你看你整天叨叨個不停,就不能安靜會兒?還有一到星期天就往外跑,不會在家看看書?你說你交那么多朋友干嘛,都被他們帶壞了?
簡直是不可理喻!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作為父母,你是內(外)向的,孩子自然跟你差不多,而你反其道而行之—非讓孩子來個180度大轉彎,這不是趕鴨子上架嗎?進一步說,你沒有看到自我個性的優長,這不是人格分裂嗎?你讓孩子由內向轉為外向,你做個表率不行嗎?
性情自有偏好,這正是人的獨特價值之所在。性情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順著核心天性發展好了。何必要去強扭瓜?何必與老天作對?
二、很多事情是雙刃劍。
當你把高考的重要性無比夸大。
當你制造出這種不成功則成仁的氛圍。
你是否想過,如果高考失敗了呢?
這對孩子是什么影響?
他的信念體系會不會坍塌?
但對于有些學校來說,
他只管自己這段。哪管以后洪水滔天。
狂熱,會有狂熱帶來的溢價,毫無疑問。
就像一些賭徒,因為膽子大,獲得超額收益,這很自然。
但是,狂熱必定有副作用。
賭博的暫時成功也后患無窮。
我不羨慕這種成功,也不羨慕這種高溢價。
我走我的路,我信我的路。(蕭愚)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師生愛分,取之有道。
如果分數是威逼利誘而來,如果今天的高分阻塞了未來的成長之路,如果今天的高分是以犧牲全人協調發展而換來的,那這分數就是殺人不眨眼的惡魔。
助紂為虐,師者不為也。
三、時間從哪里來?每天24小時,為什么有的人同樣的時間能做那么多事,而有的人碌碌無為?背后的奧妙是生活習慣和生活模式的不同。缺乏自律,一事無成;自主管理,朝向卓越。要想預留出學習時間,就少一些吃吃喝喝的應酬,少一些東拉西扯的閑聊,少一些漫無目的的刷手機、朋友圈。關于時間如何管理,可以閱讀李笑來的《把時間當作朋友》;關于如何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推薦閱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優秀習慣》;要想明白自律對個人意味這什么,可以閱讀《富蘭克林傳》,在這里就不多講了。(郝曉東)
想多學習,就得多安排時間到學習上,那就要壓縮學習之外尤其是“壞癮”的時間。
那些高耗低效,甚至無效、負效的項目,還是大幅壓縮甚至清除得好。
像喝酒應酬,其實就是見些不咸不淡的人,說些不咸不淡的話;
像瀏覽朋友圈,其實多是些雜亂信息,眾聲喧嘩沒什么主調,更甭提那些廣告垃圾了。
我真有些納悶,按說一個人的朋友圈人員相對是固定的,你發一次廣告,人家沒反應就代表不感冒,你何苦一天多少條地發個不停呢?就像只蒼蠅嗡嗡作響,有意思嗎?除了讓人煩,除了自降威信,還能有什么用?
四、多年來,我們的道德高標太臨空蹈虛,太不切實際了,太不把人當人了。在一個群體中,老是宣揚一種高尚的道德,是一種可恥的行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德生命力,每個人的道德都是多姿多彩的。我們只需要宣揚基本道德,基本規則就可以了,人需要煥發自己的道德生命力。
一旦匍匐在不能實現的道德神話之下,久而久之,就會失去自信,自慚形穢,就會迎合作假,成為偽君子,結果就是道德淪喪。(王開東)
道德水平高者固然讓人仰慕,但也應尊重每個人的道德選擇,只要不超越底線,就值得認可。
樹道德標桿,要求人人做到,這是不道德的。
而且,屬于私德的部分,更不宜強求一律。
五、課不在多,而在精,語文老師改掉“機械無味的陳述、嘮嘮叨叨的重復”的習慣,重演繹、重互動、重效果,用精微課代替大課、范課,可能就會突破一些教學瓶頸了;學生重方法、重過程、重思考,才能取得一些“肉眼可見”的收獲。(簡友)
還是多給學生在語言的汪洋大海中遨游的機會吧,教師要點到為止。
因為,根本上說,語言能力是經由語言實踐而提高的,而不是靠教師的喋喋不休。
放手讓學生沉醉于語言實踐的海洋,精講多練,需要膽魄。
別迷信方法,因為方法只有在熟練的前提下才有用。況且,熟練到一定程度,方法也會自悟而生,不消多嘴。
教學是有節奏的,是有序的,寅吃卯糧是愚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