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原名周樹人,周敦頤第31代孫。
周恩來,周敦頤第32代孫。
如果不是看了王老師的課,我都不知道他們是一家子,只是覺得他們都有著剛正不阿的君子之風而已,肯定想不到他們之間有著血脈相連,更想不到他們對家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光大。
他們的祖先周敦頤—宋明理學的開山創派之祖,發展了孔孟之道,后配享孔廟祭祀(這在古代是一個極高的榮譽,據我所知宋元明清就他一人獲得這個榮譽)。周敦頤著有《太極圖》、《通書》等,但我們熟知的是他作的《愛蓮說》…余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篇古文我們初中都背過,不記得前后,這段話肯定記得。
周敦頤喜愛蓮花,喜愛它的剛正不阿,喜愛它的端莊清雅,喜愛它的潔身自好…蓮花象征著君子,周敦頤愛蓮,其實是在愛君子的品格。《愛蓮說》不僅是周敦頤的代表作,也是他用一生描繪的一幅自畫像。北宋中期,官場風氣日趨腐敗,周敦頤卻始終不隨波逐流。
有史料記載,周敦頤任南安軍(今江西大余)司理參軍時,掌當地訟獄之事。當時,有一名囚犯罪不當死,而周敦頤的上司、轉運使王逵以“酷悍”著稱,意欲重判處死,無人敢與之爭辯。唯獨周敦頤挺身反對,堅稱不應濫用極刑來取悅于上,甚至不惜以辭官相抗爭。周敦頤嚴守律令、不憚威權的舉動終于觸動了王逵,囚犯幸免一死。
周敦頤不畏強權,剛正不阿,主持公道,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他這種淡泊名利、廉正守潔、真抓實干的品德,契合了儒家“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也為中國古代廉政文化史留下了又一座人格豐碑,讓后世之人聞周敦頤之余風。
他的后人把愛蓮融入族規家訓,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其中就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先生,也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同志。周敦頤和魯迅,周敦頤與周恩來,他們雖然相差了八百多年,但他們都有著蓮花一樣的品格。這就是文化傳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