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慕容隨風
圖/來自網絡
長久以來,一直有一種很奇怪的現象,我們往往聽到某個蔬菜、水果主產區,獲得了大豐收,甚至是蔬菜、水果幾分錢一斤都無人問津,爛在地里,但是實際情況卻是城里的菜價依然高企,市民還是買不起菜,這種奇怪的悖論卻總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不知道經常買菜的各位是否有這樣的感覺?
筆者一直以來也很困惑這個問題,一邊是菜沒地方賣,一邊是菜錢買,兩者的差距真心的是讓人困惑,我們所有人的菜籃子到底怎么了?
一、蔬菜進城的真正謎題?
相信在中國人的餐桌上,可以沒有肉食,但是不會沒有蔬菜,蔬菜作為良好的維生素補充劑可謂每家每戶餐桌上都必不可少的東西。過去,中國農業上有個很顯著的現象,遠離城市的農村種糧食,因為糧食好保存,所以種糧比較劃算,靠近城市的郊區種蔬菜,因為城市對于每天蔬菜的需求量巨大,在郊區種蔬菜可謂是經濟選擇的必然結果。
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為什么蔬菜進城成為了我們身邊生活中最奇怪的經濟學難題,從蔬菜、水果的種植來說,過去的蔬菜、水果種植難度大,產量不高,成為了長期以來困擾中國百姓的老大難問題,但是隨著農業科技的快速發展,蔬菜、水果在生產環節的問題正在被逐漸解決,除非是極度惡劣的天氣情況,一般情況下,蔬菜水果的生產都不是大問題,只要天氣年成好一些,獲得豐收不是難事,但是豐收容易買菜難,蔬菜水果的銷售并不掌握在農民手上,農民可能幾分錢幾毛錢就把自己辛辛苦種的菜給賤賣了,但是大城市中的菜價卻是異常的昂貴,有的時候比肉還金貴。
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村勞動力的迅速減少。眾所周知,農業是有名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雖然現在有了很多農業機械可以幫忙,但是在蔬菜、水果的種植領域,真正能夠使用的農業機械并不多。并且隨著大量的農民離開農村,通過打工的形式融入城市,很多農村都出現了空心化的現象,農村的居民老的老小的小,真正能夠干農活的勞動力可謂是少之又少。再加上收菜、拉菜都是勞動密集型的工作,如果家中的老人并無太大的能力去工作,那么只有請人去幫忙了,但是農村本來就沒有多余的勞動力,導致了請人幫忙的成本越來越高。如果農產品收購批發商大規模壓價的話,請人幫忙就意味著賺不到錢,甚至是虧本,自然農民就會寧愿菜爛在地里。
二是城市的規模不斷擴大。記得筆者在人大讀研究生的時候,筆者的當代中國經濟的老師在課上說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北京的二環就是菜地,當時蔬菜和城市是緊密相連的,所以市民每天都能吃到物美價廉的蔬菜,但是現在出了北京七環都見不到菜地,菜價不漲才怪呢?”這與這一點,筆者深以為然,近些年來,隨著中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城市的規模逐漸擴大,像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大都市,整個城市的直徑都達到了一百公里以上,但是在這個范圍之內幾乎都不會有菜地的影子,這樣,城市規模的擴大,讓菜地從近郊搬到了遠郊,再加上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蔬菜水果的運輸成本不斷上升。蔬菜水果從地里到城里人的餐桌上的運輸距離不斷增加,就直接意味著汽油費、過路過橋費的快速增長,蔬菜的價格并不在其生產成本上,可能我們每吃一塊錢的蔬菜,其中可能有50%都交給了各種運輸成本。時間一長,菜農辛辛苦苦種菜保本都不易,甚至送出去還要賠本,那么為什么還要去賣菜呢?
三是流通環節過多。蔬菜水果從土地到居民的餐桌上,有著層層的流通環節,先是農民收菜上來,讓后賣給城市的批發商,批發商可能會有多級轉手,假設就是一級批發商,他從農村到城市再賣給城市的經銷商,經銷商再把這些菜轉賣給超市、水果店、農貿市場的小販,最終才會到居民的餐桌上。每一個環節的人工、水電等各類成本全部都要疊加到蔬菜的價格上面,經過這樣的層層加價,蔬菜水果的價格想低都難。也許有人說,為啥農民不自己去城市賣菜呢?即使是自己拉車去城中擺攤賣菜,幾個問題依舊難以解決,農貿車輛進城可謂是難度極大,好不容易進城了什么地方可以擺攤?城管又是一大難題。終于進了農貿市場,每個攤位高昂的租金卻不是普通農民可以負擔的,再加上蔬菜水果的保鮮、凈菜的難題,真心成了老大難問題。
也許這幾個原因可以初步解釋蔬菜進城的謎題。
二、谷賤傷農的現實困境
接下來我們又要談到后續的一個難題,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谷賤傷農問題。對于種菜的菜農而言,蔬菜水果的大豐收恐怕是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現象,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豐收就意味著菜價極低,意味著極有可能虧本。
這到底是為什么?原因就在于,蔬菜水果是一種生活中的生活必需品,這就意味著蔬菜水果的需求量不是無限的,而是有限的,而且蔬菜水果的可替代性極高,也就導致了其價格會在一定的范圍內流動。作為關鍵性的問題是,相比于糧食的超長保質期,蔬菜水果的保質期很短,一旦某一種蔬菜獲得大豐收,批量上市必然是市場無法在短時間內消化,從而引發了真正的菜賤傷農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根源就是,到底今年種什么蔬菜,農民會根據去年的市場收購價格來決定,但是并沒有人去分配安排到底去種什么,那么一定就是去年收購價高的今年就優先種植,大量一窩蜂的跟風種植,最終的結果就是大量的積壓囤積,結果收購價格一降再降,收購商寥寥無幾。不僅是農民白白的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時間和金錢,還造成了整體的市場供大于求,即使是蔬菜賤賣都沒有人要的地步。
最終吃虧的還是老百姓,城里人吃不到菜,甚至菜比肉貴,農村人白白付出,虧本傷心,而解決的思路卻是遲遲沒有。
(本文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和本號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