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認為自己還是個努力的人,有自律性,基本上每天都會完成早晨定好的任務清單,早上早起閱讀,做好上班要帶的午餐,做的也是自己喜歡的工作,充滿挑戰卻有滿足感十足,下班之后跑步,健身。雖然這樣的日子在有些人看來很無趣,但是我喜歡,這樣向上的自己。
但是,這兩天我也有一種焦慮的感覺。經過掙扎和反思,我理清楚了到底什么是焦慮,我為什么會焦慮,以及如何解決焦慮。
一 到底什么是焦慮
百度百科是這樣定義焦慮的:
焦慮是人類在與環境作斗爭及生存適應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基本人類情緒。焦慮并不意味著都是有臨床意義的病理情緒,在應激面前適度的焦慮具有積極的意義,它可以充分地調動身體各臟器的技能,適度提高大腦的反應速度和警覺性。只有具備某些病理性特征同時對正常的社會功能造成影響時,才成為病理性焦慮。
看到這個定義,我首先弄清楚了自己這不是病理性的焦慮,而是許多年輕人都會有的一種正常的心理狀態。這我就放心了,不用藥不能停。
二 焦慮是如何產生的
1. 過載的信息量
我們已經完全進入了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迫不及待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只是將網上看到的東西隨意地復制。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的欲望,而互聯網,手機的普及給我們提供了可以看到別人表達的途徑。以前人們都只是習慣用寫日記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與想法,每個人都害怕別人偷看自己的日記,而現在已經變成了,每個人都希望被別人看到。
大家可能經常會有這種感覺,刷了一下午的手機,發現并沒有得到多少有用的信息,因為各個媒體上看到的信息好像許多質量并不怎么高,甚至許多想法是不如我們自己的,因而覺得沒有。
如果只是這樣,大家大可以不管不顧,繼續自己的生活。但是,這些想法會不自覺地跑到我們的大腦里,既占用我們的時間,又會給我們的價值觀帶來碰撞。
你看到有人教你這么去洗臉,下一分鐘你就看到又有人說這樣不對,看來看去,你甚至會忘記你自己之前究竟是怎么洗臉的。
今天看到有人說,“讀了這么多書,你真的會讀書嗎”,明天看到有人說“不這樣做筆記,你就等于沒做”,于是你又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這么多年的書都白讀了,寫的那么多筆記,是不是只是浪費了國家的樹木資源。
2. 想要上進的心
剛才我們說到焦慮其實是面對太多信息時,大腦不知道如何做選擇,因而導致了焦慮。這種焦慮是因為我們想要更好地去生活,想要找到更高效的做事效率,想要找到一條一勞永逸的正確的方法論。
但是,如果真有這么一條路,那人生該多沒有意思呀。
如果是這種焦慮,那我們大可以不用害怕,因為沒有焦慮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只有你想讓自己變得更好,你才會去花時間權衡這些碰撞的觀點,因為權衡不了,所以才會焦慮。
但也正是這種焦慮,讓我們學會理性思考,學會做出選擇。
三 我是如何克服焦慮的
1. 讀經典書籍
我們習慣了追求顯學,習慣了今天一努力明天就要看到結果,習慣了跟風改變。這種不自信的搖擺只會讓我們迷失在如海般的信息流中。
這個時候,需要在經典中找到我們的心,追溯內心的平靜,繼而厚積薄發。一直很喜歡《大學》里這句: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焦慮的時候可以找個舒適的地方坐下,深呼吸,放慢氣息,接著心慢慢地靜下來,心緒隨之安定,才能開始思考,不斷地思考才能有所得。
這些經典書籍,哲學的思維經常能使我豁然開朗,柳暗花明。
2. 擱置爭議
有時候,太難以抉擇,判斷不出來孰好孰壞,到底該怎么做時。可以先將其放下,繼續去做該做的事情,去跑步,去與朋友聊聊天,只要不將自己緊縮在自己創造的狹小的時空里,看到整個世界都陷入了一篇混沌。
將其放下,像從來沒有發生過一樣。
將其擱置,某天回頭看的時候,可能并沒有那么糾結了。
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已經緩解了自己這幾天的焦慮。
明天還要繼續,還是會有焦慮,我還是會戰勝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