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命很苦。當她還不曾記清外婆的模樣的時候,一場忽如其來的病魔就無情地奪去了外婆的生命。當母親還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的時候,就失去了被外婆繼續疼愛的權利。就這樣,母親跟著脾氣古怪的外公和大舅,拉扯著剛剛兩歲的二舅,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
在這些艱苦的歲月里,母親在外公的訓斥和打罵中,學會了做飯,學會了做棉衣,學會了做布鞋。在他人眼里,沒娘的孩子是不必不放在眼里的。而,母親就是要做出個樣子來,就怕讓人看不起。母親做出來的飯,做的鞋子和衣服都讓人找不出毛病。沒有外婆的指導,母親是怎么做到的呢?母親蒸的饅頭,是屢次幫人家蒸,替人家蒸的過程中蒸出來的;母親包的餃子,是數次幫人家包,給人家包的過程中包出來的;母親做的布鞋,是在不斷幫人家做,給人家做的過程中做出來的。母親的每一次進步和突破,都是與她的努力分不開的。在她學會了幾乎所有的家務活的時候,母親剛剛十四五歲。這個本該在父母的懷抱里撒嬌的時光,母親卻過早地學會了生活。
當母親嫁給父親的時候,父親家很窮。兄弟姐妹四個人,二姑還是個傻子。一大家子六個人靠著生產隊里的公分支撐。父親是老大,早早地就和爺爺共同擔著生活的辛酸。母親來了,在這個家里是不會享到什么福的,唯一擁有的,就是和父親共同承擔日子的艱難。奶奶身體很弱,經常有病,大姑尚小,母親就成了這個大家庭的主婦。母親每天做飯,洗衣服,做布鞋,還要幫忙照顧我的傻二姑。二姑也不是天生的傻,只是在那個缺醫少藥的年代,十幾歲的一場高燒就讓她燒成了傻子,傻二姑經常惹亂子,整天還臟兮兮的,喜歡瘋瘋癲癲地跑,惹得村里的人笑話,給家里添了很多糟心事,年輕不懂事的二叔有時候氣不過還會打她,嚇得二姑到現在看見二叔都是害怕得直哆嗦。而母親,雖然年紀輕輕,但是已開始不厭其煩地為傻二姑收拾,直到傻姑姑出嫁。除了瑣碎的家務,母親還要承擔辛苦的農活,去生產隊里干活,以求到年末的時候,家里能多分一點白面,多分點糧食。母親默默地勞累著,每天吃著當時很典型的飯菜,一般都是紅薯葉煮的稀飯,紅薯葉蒸的饅頭,黃面和高粱面饅頭,逢年過節會吃上白蘿卜粉條餡的餃子,穿的都是黑藍色的硬帆布做的衣裳,生活的河流就這樣默默地往前流淌著。
母親嘗盡了沒有母愛的苦淚,所以當母親生了姐姐,做了母親的時候,便開始細致地演繹著母親的慈愛,想把自己失去的愛,都在孩子身上補回來。衣服,飯食,都緊著姐姐的需求,當時還沒有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只有少許的自留地。而父親那時候還很瘦,是村里的衛生員,每天在隊里工作。母親開始學會下地,當別人還在午睡的時候,母親已在地里開始干活了,鏟硬硬的谷圪垯,以求來年的時候能多種點莊稼,能使家里情況能好點,能讓姐姐的童年少受點兒委屈。現在母親回憶時,總是會感到內疚,總說姐姐小時候家里條件太差,讓姐姐跟著他們受罪了。
后來,二叔要娶媳婦了,老院子的房子不夠用了,爺爺便向村長在村里的西北地要了一塊宅基地,然后分給父親兩千土坯磚,給了點糧食和油,讓父親開始組織蓋房,并說最好年前搬走,讓嬸嬸過門。母親知道父親臉皮薄,又性格內向,所以就主動承擔起了借錢的任務。先從娘家借了一些,又從自己要好的姐妹那兒借了點,又讓父親貸了款,才湊夠了。當時大舅在他們村的磚窯里燒磚,所以每天母親就用拉車拉過去一點土坯,燒成磚后,再拉回來。買夠了磚頭,買夠了木頭和白灰,我們家的第一個房子動工了。蓋房子是最費心的,材料夠不夠啦,施工隊有人受傷啦,上梁還要請施工隊的人吃油條,吃飯,過了不長的時間,爺爺分的糧食和油就都吃完了,母親又從娘家借了一點,勉強把房子給蓋好,母親和父親人卻都整整瘦了一圈??炷觋P的時候,在爺爺和奶奶的催促之下,母親跟著父親,抱著剛會走路的姐姐,帶著分家分得的一點兒可憐的家產,來到了我們的新家。當時村里的西北角還沒怎么有人,人煙很稀少,長滿了野草,我的父親母親和姐姐就這樣住進了地面和墻壁都還很濕的新房子,開始了新的生活。
這個時候,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政策已經開始在我們那實施了,也讓養家畜了,于是母親的勤勞又有了可以發揮的新空間了。我們家里分了四五畝地,母親便開始張羅著種自己的糧食了。父親這時候也不再受生產隊的約束,自己開了一個小診所,不忙的時候就幫著母親干農活。由于母親和父親的勤勞,家里開始吃上了白面,開始吃上了花生油。我們家附近都是一叢叢的野草,當時又沒院子,母親開始喂雞。春天買三四十只小雞,散養在草叢里,喂點剩飯或者麥麩,再加上它們自己在草叢里吃到的小蟲,葉子,小雞很快便長大了,開始下蛋了。到早上的時候,母親就會給姐姐挎個小籃子,拉著她去青青的草叢里,迎著暖暖的微風收雞蛋,一個、兩個、三個……一會兒功夫,籃子就盛滿了豐收的喜悅。若干年后,母親說給我聽,總會望著遠方,陶醉在那美麗而又溫馨的回憶里。
就這樣,家里條件慢慢好起來了。后來家里又多了哥哥和我,地也就分的更多了,母親就更辛苦了。那幾年,棉花很搶手,價錢較高。父親和母親就種了很多棉花。棉花賣錢多,卻也最麻煩。剛開始是播種,苗要是出得不夠還得補,要是出得多還得剔。長茬得收拾,長到一定高度還要掐頭,控制旺長。那時候還沒有無蟲棉,所以到了棉花開花長棉桃的時候,還要去捉蟲子。豐收的時候,也不是所有的棉桃一起開,所以還要一次一次地去摘。到了該種麥子的時候,還要把沒開的糟桃弄回家里,慢慢掰,最后是把棉花桿連根拔了,才能開始種麥子。所以,從播種到豐收,人都不能閑。特別是三伏天的時候,太陽到三四點還很毒,母親卻總是早早地結束午休,去地里照顧棉花,汗水總是一粒粒地冒在母親的鼻尖上。哥哥八月生,我是七月生,這都是棉花開花結果和豐收的重要時刻,為了讓棉花好好生長,母親兩個月子都沒好好坐,都是三四天就起來了,開始做飯,洗衣,過幾天就去地里干活。棉花沒耽誤,母親卻因為沒休息好,沒好好吃飯,落下了月子病,到現在餓了就會心里很難受,甚至出現抽搐,腿也經常很涼。
后來為了給叔叔一個獨立的院子,孝順仁厚的父親答應爺爺奶奶,搬出已有的院子,去那個當時還是一片大坑的地方重建。于是,父親和母親又開始忍受新一輪的蓋房之苦。天天套著牛車去北邊的沙崗上去拉土,終于填平了那個又深又大的坑。為了爭口氣,父親和母親蓋了當時最時興的房子,叫做“明三暗五”,就是從外表上看只有三個門,其實是五間房子,中間三間,兩邊各一間。當時村里就只有兩個這樣的房子,蓋這樣的房子是件很值得羨慕的事情。這座房子花費了一萬多元,當時是九一年,錢還很值錢,對于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是個很大的數字,父母動用了結婚以后的所有積蓄。所以這個房子表面是用磚頭蓋的,實際上是用父親和母親的血汗堆砌而成的。從此以后我們的生活總算安定了,因為直到現在我們還是住在那個院子里,盛著我們一家的柴米油鹽和歡笑淚水。
再后來我們都開始上學了。由于母親嘗夠了不認字沒文化的苦頭,所以對我們三個上學的事情格外上心,對我們的功課要求也很嚴格,打也是有的。母親打的樣子我現在都還記得,怕打頭把腦子打壞了,便在嘴里塞點鹽,拿著笤帚往身上打,我一直嚇得哭,母親打會兒便在一邊也哭了,說還不是想讓你學好,讓你爭氣,為你好。我們終究沒有讓母親失望,母親的嚴格再加上父親的教導,我們三個的學習一直名列前茅,年年回來一人捧一個獎狀,這于母親,是很欣慰和值得高興的事情。后來慢慢地姐姐工作了,我和哥哥也相繼上了高中。在昂貴的學費面前,母親沒有絲毫猶豫,只想讓我和哥哥能上大學,成為有文化的人,留在城市里,不要再呆在農村里重復她和父親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苦營生。母親的心血沒有白費,我和哥哥都考上了大學,不過這樣大大加重了父親和母親的經濟負擔,使他們幾近半百依舊繼續地過著艱苦的生活。
母親對我們學習方面的嚴格并不能掩蓋她的慈愛。母親的愛是夜幕上的藍寶石,熠熠閃光,隨手拈來一顆,就足以讓我感動得流淚滿面。我小的時候,有一次發高燒一直不退,醫生都束手無策,我可憐的母親不知怎么才能把我治好,便在醫院的院子里轉著圈磕頭,祈求老天能讓我活下來。后來醫生說,治不好了,就是治好了也會是個傻子,讓我們出院回家。母親毅然跟著父親把我帶回家,繼續輸液治療,說砸鍋賣鐵也要把我治好。直到又過了二十多天的時候,母親拿了一個煙紙在我面前晃的時候,我的眼珠才緩緩地跟著動了,母親一下子就哭了,說:“你嚇死媽媽了,知道嗎?”我現在有時會想,如果沒有父親和母親的堅持,我現在應該已經死了很多年了,哪里還有機會體驗大千世界的精彩。所以母親不止是一次地給我了生命。
我上高中的時候,每年冬天都會有一場嚴重的感冒。就是吃藥也不好,打針也不好,輸液也不見效果的那一種。所以每年的這個時候我都會回家休息治療。高三那一年,都快第四次摸底考試了,我又感冒了,又回家了。高中的生活很苦,一星期才歇半天,月假是一天半。其他時間都是學習,特別是到了高三,取消了午休,讓在教室里學習,太困了就在課桌上扒一會兒。這次生病回家,母親認為是學習太累了,心理壓力太大了,所以勸我好好休息,盡力而行。輸液的時候,我想吃蘋果,父親便給我洗了一個,母親怕涼,便切成小片,在熱水里泡了,然后喂我吃。那天窗外的陽光透過玻璃,照射在母親的臉上,我猛然發現母親老了,曾經烏黑的頭發里已夾雜有根根白發,皺紋也悄悄爬上了記憶里光潔的額頭,母親就這樣離我越來越近,當她終于把蘋果片喂到我嘴里的時候,我側過臉,不讓母親看見我的淚。母親老了,應該享受我的照顧了,而我呢,卻躺在床上讓母親照顧我,真是愧為人子。說來也怪,從那年以后,我再也沒有得過重感冒,也許是上天感動了,不忍心再來折磨我年邁的母親。
雖然家里的條件一直不是很好,但是因為有了母親的緣故,我從來沒有感覺到委屈。小的時候,家里窮,母親卻會變著法的給我們做雖然原料不好卻做得可口的飯菜,衣服也是做得改得都很好看。我們的衣服雖然會有補丁,但是補得也會很好看,像花一樣開在衣服上。到過年的時候,母親就會給我們三個每人截一塊布,回去給我們每人做一身新衣裳。大年初一那天,母親便早早地起了床,先是擺貢品燒香敬神,然后拉鞭炮,再去下前天下午包好的餃子,然后叫我們起床。記憶最深刻的就是爬起床,穿上母親新做的衣裳,然后讓母親編兩個小辮子,再帶上母親買的兩個小花,感覺高興級了,所以小的時候,總會盼著過年?,F在老感覺年味越來越淡了,有時我想大概是因為長大后再也沒穿母親做的衣裳,再也沒讓母親扎辮子的緣故。
母親生活一直都很節約,穿著很樸素。一件衣服穿很長時間還舍不得扔掉,到現在打開我家的柜子,就會看到很多母親年輕時候的衣服,她結婚時候的,還有姐姐小時候她買的,我和哥哥小時候買的,疊得很整齊,干干凈凈得像新衣裳,母親說有的衣服還是新的呢,有的也只是穿過沒幾回,當時舍不得穿,現在卻又穿不上了。到現在,母親買了新衣服還是剛開始舍不得穿,逢走親訪友或者參加紅白事的時候才穿,母親常說,平時穿得樸素一點沒關系,到有事的就穿好一點的,這樣才不會讓人家看不起。也許這話讓我們聽來有點死要面子不可理解,但是于母親,這已然成了一種習慣。母親很善良,對人很熱情,所以往我們家串門的一直很多,到了夏天乘涼的時候,我們家院子外面的路上坐的都是我們的鄰居,大家在一起拉家常,說故事,很是熱鬧。所謂“投之以桃,報之以李?!钡轿覀兗矣惺滦枰獛兔Φ脑?,很多人都會來。母親并不懂當今流行的“人脈”和“情商”,卻憑著自己的熱情和善良,成了大家都很喜歡和信任的人。
母親并沒有天天對我們說教,但是她用自己的行動影響了我們性格的塑造。她的善良,勤勞,爭氣,熱情,孝順,堅強等在生活中無意流露的點滴都無形地影響了我們,讓我們長成了像小樹苗一樣正直有韌性的人,這些其實都歸功于母親,一個很普通的農家婦女。
這就是我的母親,其實母親的事還有很多很多,豈是我寥寥幾筆所能傾訴盡的。只希望可以有更多時間,多陪陪母親,因為只有母親,才是我最真實的依靠和靈魂唯一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