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4-24 成長學習課堂【陽明心學中,那些深深震撼我們的句子—1】
1.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用現在的話來說,你以不發財為恥,我以不發財動心為恥;你以不當大官為恥,我以不當大官動心為恥。這就是陽明先生所展現出來的格局和境界。面對同一件事情,原來人與人有那么大的差別。
2.地靈則人杰,人之無良,亦足以為山川之羞!
在我們所生活的這塊土地上,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了若干位的圣賢。這是圣賢曾經走過的土地,我們是圣賢的兒女,在中華文化的哺育下成長。若我們的良知沒有被喚醒,進而做了一些傷天害理的事情,山河大地都為之蒙羞啊!
3.精神、道德、言動,大率收斂為主,發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陽明先生有言,“花之千葉者無實”。我們都希望兒女早早成名成才,而陽明先生卻說“如果萬一考中該怎么辦?”
年輕人如果沒有厚德,一旦擁有了功名,必然生起驕嬌二氣,有了驕嬌二氣,必定難成大器啊!
老子講大器晚成,是說我們要晦養厚積。天地都是以收斂為主,發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如此。
可見,格局境界不同,能量智慧真的是大相徑庭。陽明先生有那樣的格局和境界,因而面對身邊的人事物可以一言洞徹本質。
4.見人有萬鎰精金,不務鍛煉成色,而乃妄希分量,錫鉛銅鐵雜然而投,分量愈增而成色愈下。
陽明先生講做人首先要的是成色。就像金子一樣,成色才是本質。有了成色,我們不愁沒有分量;反之,不顧成色只去追求分量,是舍本逐末。
所以,成色為體,分量為用。我們應該在體上、成色上、心靈品質上下功夫,那我們的人生事業的結果將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2025-4-23 成長學習課堂【《陽明先生年譜》當中記載的陽明先生的關鍵時刻二】
“召積入,開目視曰:‘吾去矣。’問何遺言。先生微哂曰:‘此心光光地,更有何言?’有頃,瞑目而逝。”
1528年,陽明先生在去世前把學生招進屋來,睜開眼睛說:“吾去矣”。學生十分悲痛,問先生,“您有何遺言呢?”
先生微微一笑,說:“此心光光地,更有何言?”瞑目而逝。
這就是陽明先生偉大的一生,通過龍場悟道向我們揭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又為我們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2025-4-22 成長學習課堂【《陽明先生年譜》當中記載的陽明先生的關鍵時刻一】
“因沉思圣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不覺呼躍而起,從者皆驚。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著《五經臆說》。”
1508年,陽明先生被貶來到貴州龍場,在那里沉思:“圣人處此,更有何道?”
經過不斷的深思,一天晚上,陽明先生突然就體悟到了格物致知的宗旨。“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不覺呼躍而起,從者皆驚。”由此,陽明先生明白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陽明先生一下開啟了自己的心中寶藏,喚醒了自己心中的良知,喚醒了血脈當中原本就有的仁、義、禮、智、信。
因為攜帶的經典都在路上遺失了,陽明先生只能“默記五經之言證之”,憑著記憶在心中默默記誦。結果發現“莫不吻合”“五經著我心也”,原來,五經當中都是在講人人心中本自具足的那份寶藏。
這和他之前試圖通過“格竹子”去尋找世界的本質和真相的做法,是完全不一樣的,到事物中去求天理天道,這條路便是走錯了。
陽明先生提出了“心即理”學說,即我們有怎樣的心靈品質,就能體會到與之相應層面的天理。
假如我們的心靈品質在庸人層面,所體會到的天理就是“最好是多拿錢、少干事”,依照這樣的指導方針,我們會庸庸碌碌地度過一生。
若我們的心靈品質提升到了士人、君子層面,就能體證到腳踏實地、忠于職責的士人之心,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君子之心,進而,就會依照這個層面的天理度過一生。這就是“心即理”。
陽明先生講,唯有不斷地提升自己心靈品質的層面,才能體會到更高層面的天理和天道,實現更高層面的成功。
這是陽明先生龍場悟道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