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到1》
副標題: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秘密
作者:彼得·蒂爾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971-9/F-3313
版次:2015 年 11月第1版
作者簡介
彼得·蒂爾(1968年—)出生于德國法蘭克福,畢業于斯坦福法學院。PayPal公司創始人,他還是Facebook的首個外部投資者,美國硅谷創投教父。
推薦語
我的一位MBA的老師在上第一次的時候推薦了這本書給我們,我回家之后就下單買了回來,還送了一本給我一位朋友。
這本書出自一個怪才之手,有些奇怪的論調并不奇怪,這個世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里,就連特朗普這樣的黑天鵝都讓他賭對了,這是否意味他將在特朗普時代更有作為?這還需要我們拭目以待。
反過來看這本書,當然對于創業者非常有啟發,卻也不僅僅對于創業者有用,在每個人都可以當自己的CEO的時代,管理自己和管理一個公司很大程度上是有相似之處的。
很多經濟學原理,我們學了就學了,可是總是不知道如何應用。比如,在課上學過一個“超額利潤”的知識點。
很多企業在收入大于可變成本時就會選擇繼續經營,不會考慮當初投入的固定成本。這個時候,企業并非沒有利潤,只是沒有超額利潤,只有正常利潤。
在市場分類中,包括自由競爭市場、寡頭競爭市場、壟斷市場。
作者認為做企業就應該進入壟斷市場,并且維持自己的壟斷地位。他總結到:每個壟斷企業都是靠解決一個獨一無二的問題獲得壟斷地位,而失敗的企業卻相同:他們都無法逃脫競爭。
彼得·迪爾顛覆式的商業世界:
創新不是從1到N,而是從0到1;
全球化并不全是進步;
競爭扼殺創新;
“產品會說話”是謊言;
失敗者才去競爭,創業者應當選擇壟斷;
創業開局十分重要,“頻繁試錯”是錯誤的;
沒有科技公司可以靠品牌吃飯;
初創公司要打造幫派文化。
這本書推薦閱讀。
企業的經營層次
企業的經營分為三層:
第一層境界:企業知識制造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只要有原型,工業流水線可以讓產品大量的復制出來。但產品有周期,市場有飽和度,利潤空間也有限,這就是典型的從1到N的過程,只是一個量變的過程,只是企業追求盈利的過程。
第二層境界: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組織基因,因而可以與時俱進地不斷進化,實現縱向的傳承,企業最好的產品就是企業自身。不過這樣的縱向傳承仍然還是在企業內部,仍然屬于從1到N的過程。
第三層境界:企業創造了社會基因或者思想基因,這可以跨越企業的邊界,影響到整個行業乃至社會,實現橫向的傳承。比如蘋果,這就是從0到1,企業創造的基因影響了社會文化和觀念,乃至改變社會進程,這就是質變。
蒂爾本科在斯坦福大學學習,專業是哲學。他是創業者和投資人中少有的具有哲學思維的人。
他在這本書第一章的第一句話是:每當我面試應聘工作的人的時候,我喜歡問這樣一個問題: “哪些重要的真理,是很少有人同意你的?”中文版的翻譯降低了問題的難度是因為,這個問題不僅要找出你同多數人觀點不同的命題,而且還要證明多數人贊同的觀點不是真理,而你的觀點是真理。
蒂爾的提示是:多數人相信真理是x,但真理卻是x的反面。這是書中說的contrarian thinking,即“逆向思維”。他自己舉的一個例子是:多數人相信未來是由全球化決定的,但是他認為未來技術進步比全球化更重要。他強調的“逆向思維”,正是我們的創新創業者要認真思考的。
從0到1:進步的未來
進步呈現為兩種形式。第一,水平進步,也稱廣泛進步,意思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經驗——直接從1跨越到N。第二,垂直進步,也稱深入進步,意思是要探索新的道路——從0到1的進步。垂直進步較難想象,人們需要嘗試從未有做過的事。
從宏觀層次看,可用一個詞代替水平進步,即全球化——把某地的有用之物推廣到世界各地。垂直進步也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即科技。任何新方法,任何可以使事情更易完成的方法都是科技,這才是對科技的正確理解。
究竟什么才是正確的商業思想?
遭受硅谷之劫的企業家從中學到幾點經驗,這些經驗直到今天仍在主導商業思想:
①循序漸進。
不能沉溺在宏大的愿景中,否則會是泡沫膨脹。自稱可以成大事的人都不可信,因為心存改變世界之雄心的人通常要更加謙遜。小幅地循序漸進地成長是安全前進的唯一道路。
②保持精簡和靈活性。
所有的公司都必須留出一定空間,不要事實都嚴格計劃。你不知道你的事業會變成什么樣,事先規劃通吃祭祀版又不現實。相反,你應該做些嘗試,反復實踐,把創業當成未知的實踐。
③在改進中競爭。
不要貿然創造一個新市場,以現成的客戶作為出發點創業才更有保障。成功者已經創造出被認可的產品,再次基礎上加以改進,才是可取之處。
④專注于產品,而非營銷。
如果你的產品需要廣告或營銷人員去推銷,就說明你的產品還不夠好;科技應用于商業應該主打產品開發,而不是分銷,在泡沫年代打廣告顯然都是浪費,唯一持久的成長是爆發式的成長。
而作者則認為這些做法的對立面可能更正確:
1.大膽嘗試勝過平庸保守。
2.壞計劃也好過沒計劃。
3.競爭性市場很難賺錢。
4.營銷和產品同樣重要。
壟斷者的謊言
壟斷者為了自我保護而撒謊。
他們知道炫耀壟斷會被審查,甚至遭受大計,所以為了繼續不收干擾地獲得壟斷利潤,他們會想方設法來隱瞞壟斷這個事實,通常的方法是夸大并不存在的競爭。
他舉了谷歌作為例子。
谷歌當然不會宣稱自己是壟斷企業。但他到底是不是壟斷企業?
這取決與他壟斷了什么?
谷歌以搜索引擎起家。到2014年5越占有60%的市場。
如果他定位為一家廣告公司,那就不同了。他之戰全球的3.4%。
再打比方,如果把谷歌定位為一家多元科技公司呢?只占全球的0.24%。與壟斷簡直相差了十萬八千里。谷歌把自己定位為一家科技公司,可以躲開注意力,省去麻煩。
谷歌正因為是一家壟斷企業,所以不用擔心和別的企業競爭,他有更大的自主權去關心自己的員工、產品和在更廣闊世界里的影響力。
在商界,錢就是一切。在完全競爭中,企業著眼于短期利益,不可能對未來進行長期規劃。想要將企業從沒i的生存競賽中解脫出來,唯一的方法就是:獲取壟斷利潤。
其實,這跟人也很像。稀缺會獲得我們的注意力,在缺錢的時候,眼睛必然是盯著錢的。只有解決了生存問題,才能談情懷,這一點在馬斯洛需求里也很清楚。
非壟斷者的謊言
非壟斷者的謊言與壟斷者相反,他們不會夸大競爭對立,而是會說“我們結成了自己的聯盟。”
創業家通吃傾向于對市場競爭輕描淡寫,但這確實初創公司犯下的最大錯誤。而最致命的誘惑就是將市場描述的太狹小,好像你可以利索當地駕馭它一樣。
非壟斷者通過把他們的市場定義成各種更小市場的交際來夸大自己的獨特性。
在商業中,企業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個壟斷企業都是靠解決一個獨一無二的問題獲得壟斷地位;而企業失敗的原因卻相同:它們無法逃脫競爭。
競爭意識
創造性壟斷就是產品既讓大眾收益,又可以給創造者帶來長期利潤。競爭意味著大家都沒有利潤,產品沒有實質差異,而且還要掙扎求生,但是為什么人們總是相信競爭才是健康狀態呢?
競爭成為一種觀點,并且在整個社會蔓延,結果是,盡管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們實際得到的越來越少,我們把自己困在了競爭中。
競爭使人出現幻覺,徒勞去抓一些并不存在的機會。除了給人幻覺外,競爭還讓人分心。
如果你不能把對手打敗,那么就和對手聯合。
后發優勢
規避競爭會幫助你打造壟斷企業,但是只有經受住未來考研的企業才是成功的企業。
一個企業成功與否要看在未來生成現金流的能力。簡單地說,一個企業今天的價值是他以后創造利潤的總和。
壟斷企業的特征:
1.專利技術。這是一家公司最實質性的優勢。它使你的產品很難被復制。
2.網絡效應。網絡效應使一項產品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使用變得更加有用。
3.規模經濟。壟斷企業越大越強,開發一項產品的固定成本需要更高的銷量來分攤。
4.品牌優勢。看看蘋果就知道。
當然建立壟斷企業就可以按照壟斷企業的特征來進行打造。
占領小市場。
擴大規模。
破壞性創新。
向錢看
不要低估了指數級增長。
大多數人的話已經被遺忘,只有少數人,如愛因斯坦和莎士比亞的話卻一直被后人引用。因為少數人往往會取得極大的成果。
我們所處的世界不是一個正常的世界,而是處在冪次法則之下。
風險投資中最大的秘密是:成功基金的最佳投資所獲得回報要等于或者超過其他所有投資對象的總和。
對于個人,你應該將全部精力放在你擅長的事情上,而且在這之前要先仔細想想未來這件事是否會變得很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