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在BookWidgets上看到的一篇有趣的教育文章,為大家介紹一種似新而非的學習方式。文章篇幅不長,閱讀時長約為2-3分鐘。
BookWidgets--一個教育相關的國外網站,其Blog板塊有許多分享教育與學習方法的帖子,很是受用。
原文出處:BookWidgets
有些學生不擅長數學,科學,語言課程等等。每當他們沒法完成習題或解決一個數學問題,他們就放棄了,并且認為他們天生不擅長數學。這是一種錯誤的思維方式。沒有“沒能力掌握一門課程”的這個道理。
有些學生在掌握課程和解決問題方面確實要比其他人慢一些,但這不代表他們學不會,不代表他們沒法改變。
現在的教學一般都在教室進行,且學生數目巨大。老師上課也必須一課接一課不停歇。如果某個學生沒能學好某節課,當課程需要進行到下一個階段的時候,那些落后的學生,就會越來越趕不上學習進程,最終變成“學不好某一科目的學生”。
掌握學習法將改變這一現狀,首要的,便是將每個學生從同樣地學習時間軸中解放出來。這是一種個性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有更多時間來熟悉學習材料,提供額外的說明和幫助,讓學生最終都掌握這些學習材料。
掌握學習于1968年由本杰明布盧姆(Benjamin Bloom)等人提出。接下來我會解釋它究竟是什么,為什么這種學習方式如此重要,為什么這種方法以前沒有能夠實現,如今又能重回臺面。
什么是掌握學習法?
可以說跟學跆拳道一樣,一開始是白帶,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之后,就升為黃帶,以此類推。跟學樂器也是一樣道理。在學習數學上,孩子需要先理解除法是什么意思,再開始學分數。
掌握學習法讓學生在學習進階之前,掌握現階段知識。
為什么現在的學習方式不夠好?
現在學校的教學,學校通常按照學生的年齡,能力將學生分班,以統一步調開始。老師則依據課程表教學,并且規劃在一學年內要完成的工作。就像一列火車,每個人都得跟上步伐,因為火車不會停下。在學習某學科上出現困難的學生,便會一直帶著這些問題一直向前。同時,并不是只有“差”學生才會落后,就算是考了80分的學生,剩下的20分內容,他還是沒能掌握。那這“20分”怎么辦呢?最終,這些學生隨著學習進程的推進,在往后的學習中也會因為缺失的這“20分”知識而受到阻礙。
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的薩爾曼·可汗(Sal Khan)用建筑過程做了個類比:我們找來一個建造商,“我們被告知只有兩周的時間來造一個地基,你們盡力而為。”于是,工人們努力工作,下雨也好,建材不足也好。盡管如此,兩周后監工來檢查地基,“混凝土還沒干,這部分工作沒完全達標,大概完成了8成吧?!比缓竽阏f,“行,這已經很不錯了,開始建底層樓吧?!庇谑墙ㄔ旖又M行,到第四層樓時,整個建筑就塌了。
這并不是建造商的錯,也不是監督工作不夠好。就像不是老師的錯一樣,這便是如今在發生的事:我們在殘缺的地基上建房子,因為我們時間不夠了,因為火車一直在向前進。
掌握學習法怎么做?
用上面的例子解釋掌握學習法很容易。這就是地基必須完成后才能蓋第一層樓。這也許意味著工期會延長一些,但是至少會蓋出高質量的樓房。而且,如果一層樓完成得很快,我們也可以開始蓋第二層,而不用等預先設定的日期。這樣下來,總體的工期并不一定更長。
聽上去蠻簡單的,也正確,對嗎?為什么我們選擇不這么做呢?
這種方法意味著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進程,教育需要針對個人進行,每個學生需要個人導師和不同的學習規劃。
為什么在今天重提掌握學習法?
因材施教不是新話題,在100年前,已經有前人做過類似掌握式學習的實驗并取得不錯的成效。但是,前人表示這無法擴大規模,從了解學生到控制進度,都無法在一個大的教室實現。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數字化時代,新技術的來臨讓一切都成為可能。不少在線課堂里,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步伐學習,可以反復學習和測驗自己不懂的知識點。老師有工具可以了解學生的進度,分辨出哪些學生學習上有困難。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會在更大程度上協助教師,把個人化學習變成一種“新常態”。
如此,學生們終于可以以不同的步伐掌握概念,同時建立一種成長思維。教室的概念也因此改變。學生不再需要完全只看重課程和成績,他們現在可以互聯互通,更好地掌握學習材料。掌握學習, 會是未來教育的關鍵方法之一。